李霖清


摘 要 身處大數據和過剩信息的風險社會,新聞客戶端的用戶需求由最基礎的新聞聚合,進階到如今的深層互動與社交需求。在低遷移成本的威脅之下,澎湃新聞率先開展新一輪的用戶思維實踐,頗具前瞻性地進行社區關系網的編織。在其新聞問答社區——“問吧”中,邀請新聞當事人、報道組記者以及相關專家入駐,同用戶一起進行新聞價值的再挖掘。其試圖建立的“新聞+服務”的閉環,是名副其實的互聯網邏輯產物,它顛覆了新聞生產模式,為業界提供了內容深耕的新思路。
關鍵詞 用戶思維;新聞生產;新聞互動社區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8-0003-02
據艾媒咨詢《2017Q1手機新聞客戶端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手機客戶端用戶滲透率已超過八成,用戶規模進入存量階段[1]。在用戶市場趨于飽和,用戶紅利漸隱的新階段。各大平臺開始將重心轉移至優化用戶體驗、增加用戶黏性上。
“新聞互動社區”的構建成為客戶端市場的新主題。一些平臺先發制人地邀請知名記者與相關專家入駐,回答用戶提問,對新聞進行深度解讀。將優質的內容產品同問答服務一齊向用戶兜售。
澎湃新聞客戶端頗具前瞻性于“澎湃新聞3.0”上線之際,就推出了新聞問答產品——“問吧”,對其所專注的時政、思想性新聞進行深耕。“問吧”欄目邀請新聞報道組、相關專家、新聞事件當事人入駐,成為答主,對用戶的疑問進行一對一的解答,為具有挖掘真相意愿的用戶提供私人訂制式的服務。將新聞生產導向“預計明天將有暴風雨”式的對公眾的忠告、指南、通知、預警[2]。在新聞報道發出的同時,“問吧”相應的互動話題也將及時開通,以鏈接的形式呈現在新聞正文的底部,完成新聞與其問答產品的貫通。澎湃新聞所開創的“新聞報道過程化”“內容服務化”,顛覆了原有的新聞生產模式,在挖掘的過程中完成了新一輪的價值
開發。
在用戶思維的邏輯指導下,澎湃新聞“問吧”欄目,依托于由《東方早報》處移植而來的豐厚資源,主要從新聞事件的再挖掘、“內容+關系”產品的生產、新聞呈現方式的革新三個方面對新聞生產模式進行了重塑。
1 新聞事件的再挖掘
作為一家擁有官方新聞采寫牌照的媒體,澎湃新聞精準利用自身優勢,確立了“全國最大的時政與思想平臺”的定位。自誕生伊始,一直專注于優質、原創內容生產,繼承了傳統媒體內容撰寫的專業性和嚴謹態度,稿件被轉載的比例幾乎達到100%[3]。超高的轉載比率也從側面印證了澎湃新聞多年以來“權威”“高質量”的媒體標簽。
也正是采訪資格與專業生產的兩大特質,為“澎湃”對新聞事件的再挖掘提供了可能。傳統的新聞生產以記者為中心,開展新聞采寫與后續跟進。而在澎湃新聞中,新聞生產不再囿于千余字的報道:新聞產品=原新聞報道+記者現身說法+專家解讀+當事人獨家回應。
1)新聞之外的新聞。在2016年11月初發生的“河北男童墜井事件”中,澎湃新聞派出報道組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參與并見證了長達107小時的救援全程,保持救援進度的實時更新,采制成本不可謂不高。由于井下情況復雜,救援推進較為緩慢,對于政府救援不力、應急舉措不完善的質疑聲越來越高漲,在雙方對話渠道尚未打通的情況下,負面輿論逐漸升溫,謠言四起。救援行為本身在封閉的新聞生產環節中,不斷被消解、誤用。
救援結束當天,澎湃新聞于“問吧”欄目開通話題:我們是澎湃新聞墜井男童救援現場報道組,關于墜井事故現場的情況,問我吧!權義等五位記者輪番上陣,對網友的質疑進行解答,力圖還原救援現場被忽略的細節,將未見諸正文的部分進行補充。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滿足用戶的需求,對“現場救援過程中遇到的難度以及我們第一時間的所見所聞和幕后的故事”開展互動討論[4]。在新聞問答的呈現中,提供了寶貴的信息增量,對“不采用人員進入井底的原因”“井下具體情況”“救援隊的組成情況”“孩子父親疑似醫鬧”等關注熱點進行獨家回應,還原第一現場。
在諸如此類社會事件的采訪中,用戶參與行為主要完成于傳統留言區之外。在“問吧”欄目的問答互動中,截至2016年底,包括“10G裸條事件” “楊永信事件”“磚廠雇傭智障勞工事件”“烏鎮峰會”等各類互動題目在內的“問吧”欄目,承擔了澎湃新聞80%的互動量[3]。
2)新聞議題“停留時間”的延長。在市場對于新聞時效性的強要求之下,澎湃新聞以專業的班底保證內容產品的及時產出,于保障新聞生產主線的同時,打通相關聯的支線;同時邀請記者、專家、當事人以題主的身份亮相,在旁支的互動中進行新聞深耕。即注重從不同渠道對“新聞產品”進行后續維護與開發,從而延長議題的停留時間,為新聞社區的構建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
如在“10G裸條事件”以及“低價旅游團事件”中,以“傳統留言區的互動”“問吧”的問答互動作為兩個研究對象,將議題持續的月數進行比對。(如圖1)
2 “內容+關系”產品的生產
在建立用戶黏性的過程中,除了高質的新聞內容,用戶關系網絡的不可移植性,也是用戶選擇“不遷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澎湃新聞“問吧”欄目中,每一對提問與回答下,都會有其他用戶參與討論,互動關系的構建不僅僅體現在記者與用戶、專家與用戶、當事人與用戶之間,而更多體現在用戶與用戶的雙向討論中。在“新聞互動社區”內,每一個節點有了連接的可能性,用戶不僅享受了新聞產品,而且滿足了最基本的社交需求。它正如哈貝馬斯筆下的“公共空間”一般,為社會事務的討論提供了場域,是新聞客戶端“以人為本”思維的體現。
在嚴肅的新聞平臺中,用戶也由此被賦予了,尋找到自己的認知圈的可能性,這種小眾傳播,往往具有傳播內容細化、受眾主動性增強和傳受一體化的特點[5]。而傳受雙方的高效、良性互動正是構建社交網絡的基礎,是對“服務”與“被服務”關系的再次確認。即從互動過程中尋找新聞素材,確定新聞報道的方向與力度,形成“新聞+服務”的閉環。(如圖2)endprint
在此閉環中,新聞源為“問吧”提供了互動藍本,同時,“問吧”互動成為新聞報道的參考。此類例子不勝枚舉,如2017年相繼開通的“高考記憶”“逃離北上廣”等話題。
3 新聞呈現方式的革新
輕閱讀,是當前大部分移動端用戶更為推崇的閱讀樣態。張世海曾經在《澎湃新聞數字化轉型之路》中,對深度新聞的適宜長度做過如下表述:新媒體的深度新聞必須盡量精短,手機一般需要只翻閱5屏左右最好[6]。可見,在碎片化閱讀習慣的支配下,人們將更加精準的對閱讀時間、閱讀精力進行把控,特別是在圖片、視頻語言勢頭正猛的今天,一篇幾百字的新聞能提供的信息量遠比不過一則不足一分鐘的短視頻。也正是受此因素影響,我們不難發現在新聞客戶端中,深度報道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使得它不得不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崇尚簡明的客戶端中。長度與深度成正比的古板印象,在移動端閱讀的語境下被不斷瓦解,澎湃新聞的嘗試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輕巧的跳轉閱讀。動輒幾千字的深度報道,容易讓閱讀耐性不斷降低的用戶,產生連篇累牘的恐懼感而放棄閱讀。在內容生產過程中,澎湃新聞選擇為“問吧”欄目單獨開辟討論空間,與原始的新聞內容分離。只在新聞原文的下方設計了超鏈接入口,點擊超鏈接將跳轉進行問答界面。在已經對新聞事件了解完全的基礎上,一問一答的細節、背景補充將作為獨立的板塊,對原新聞進行深度挖掘。
不僅如此,在“問吧”瀏覽過程中也可以跳轉進入新聞報道界面,一個“問吧”下大多設有兩個以上的“相關新聞”鏈接。這使接收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以便捷的方式進入到所需的信息呈現頁面,節省搜索時間,提高媒介的利用效率[7]。在不斷的點擊、鏈接與跳轉之中,信息不再堆積于某一頁面之內,媒介空間持續延伸。
2)簡明、獨立的問答語境。在澎湃新聞客戶端的首頁,“熱話題”一欄將持續展示優質的問答內容。用戶甚至無需進入問答界面,就可把握一周內的討論熱點。“問吧”欄目將用戶的提問字數控制在140字以內,題主的回答也通常集中在百余字左右。一對問答,常常就構建出了一個相對獨立的語境。免去了理解上下文的時間,信息呈現出分散、碎片化的特點。如英國宣布脫歐之際,“問吧”邀請“上外英國研究中心”的李冠杰入駐問吧,對英國脫歐問題進行解讀和趨勢分析。
參考文獻
[1]艾媒咨詢.2017Q1手機新聞客戶端市場研究報告[EB/OL].(2017-05-05)[2017-05-30].http://www.iimedia.cn/1494902582932950i4.pdf.
[2]喻國明.媒介革命[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3]帥群.澎湃新聞:轉型“澎湃路”更需落實處[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02-21(6).
[4]澎湃問吧.我們是澎湃新聞墜井男童救援現場報道組,關于墜井事故現場的情況,問我吧.[EB/OL].(2016-11-15)[2017-0530].http://www.thepaper.cn/asktopic_detail_10006603.
[5]陳力丹,霍仟.互聯網傳播中的長尾理論與小眾傳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3,34(4):148-152.
[6]張世海.澎湃新聞數字化轉型之路[J].中國出版,2016(12):3-7.
[7]馬蘭.論新媒體技術與受眾互動傳播模式的發展[D].鄭州:鄭州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