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李婧
摘 要: 高校培養人才應注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大學生的語言素質是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概括出提升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方法及措施。
關鍵詞: 語言文字 應用能力 提高措施
強化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是推動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需要。學習漢語不僅是說話和寫作的需要,還關系到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高校本身有義務指導大學生漢語語言的學習,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從學生就業的角度說,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打個比方,一個學財會的大學生到了工作崗位以后,未必只與數字賬務打交道,定期的財務分析、財務總結要求有較強的語言文字寫作能力。因此重視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
一、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存在的問題
一是語言文字規范意識淡薄。書寫筆順顛倒,繁簡字混用亂用,標點符號使用不正確,漢語拼音拼寫不規范,諸如此類的毛病已成為當代大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通病。此外,在思想觀念上,大學生不重視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
二是漢語學習熱情下降。作家余光中就曾在《哀中文之式微》一文中感嘆現代中國人母語能力的下降,這種狀態和在當今找到一個“含金量”高的工作更需要英語和計算機的觀念有關。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某些學生會忽略漢語基本功的訓練,不會把精力放在用字造句和糾正錯別字上。
三是字詞使用能力堪憂。有人曾對大學畢業生走上社會以后的文字表達能力的現狀做過調查,結果表明,認為大學生文字能力還可以的占12.3%,有70.4%的人對大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不滿意。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下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漢語詞匯量貧乏;寫作能力低下;口頭表達能力較弱;文字書寫不工整,缺乏美感。
(二)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分析
一是相關政策的偏頗。目前學生之所以不重視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與國家的相關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現在整個社會重理輕文,從科研經費上就可以看出,教育部撥款,理工科的研究經費數額巨大,而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經費則要少得多。
二是社會用字的混亂。社會大環境對給學生語言文字的使用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目前,語言文字使用的現狀使得傳統的語言文字受到挑戰。大街上各種廣告標語的錯別字屢見不鮮,即使在政府的大型宣傳標語中,也時常有不規范文字出現。
三是網絡語言的濫用。網絡的產生除了更新傳媒手段外,也給漢語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沖擊。網絡語言嚴重沖擊了當今的語言文字教學工作。廈門大學教授李如龍認為,網絡語言對漢語是一種污染,是小群體為了團體交流方便,根據自己的愛好編造出來的語言,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苗頭。從目前的情況看,網絡語言的產生與濫用對大學生產生了負面影響。
四是語文教育的癥結。大學生入學前已接受了多年的語言文字教育,從理論上說,對漢語言文字的使用應該達到較高的水平。然而,某些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并不強。在中學階段,部分學生把主要精力花在應考科目的學習上,很少潛心研究漢語;目前高等學校忽視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提高。比如從課程設置上看,某些學校很少開設或沒有開設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方面的課程,作為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唯一課程“大學語文”,在某些高校長期處于邊緣化的地位。
二、提升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措施
一是增強對民族語言的認識。德國著名語言學家洪堡特認為:“語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民族語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語言,兩者的統一程度超過了任何人的想象。”語言是一種使用工具,更是一種社會文化。語言對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結有極強的凝聚、教化作用。如果過于強調外來的語言,就會淡忘自己的語言之根,影響民族文化的純潔性和可持續發展,這種無意的自我貶損是對民族文化的不珍惜、不重視,會使下一代缺乏民族自豪感和優越感,導致他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傾斜。
二是引導大學生重視漢語學習。盡管國家已經制定了相關的語言法律政策,但由于推廣不普遍、貫徹執行的力度不大,加之英語對漢語的沖擊、社會用字混亂、網絡語言濫用等因素的存在,導致漢語弱化、語言文字不規范現象頻頻發生,但這些現象要避免不是靠個人或某個團體就能扭轉的,需要國家政策的正確引導。在問卷調查中非中文專業的學生認為要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應將漢語課作為一門必修課引入課堂,設置一些漢語等級考試”,中文專業學生認為“在漢語專業應增設等級考試”,或“設置相關考試,高考加試語言文字類科目”等,無疑設置漢語的等級考試不失為培養大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此外,還應繼續重視對普通話的推廣,注意制定社會語言生活中的各種應用性的規范標準,強化民眾的語言規范意識和語言民族意識。
三是強化大學生對語言文字規范的意識。高校要切實加強語言文字規范標準的宣傳普及工作,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語言文字規范的重要性,自覺遵守規范。要利用課堂、講座等機會,向學生宣傳、介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國家頒發的有關語言文字方面的法律、法規、標準及規定,給學生提供規范用語用字的參照。高校教師要率先垂范,教學語言要嚴格規范,從而使學生重視語言規范。
四是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在大學校園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傳統文化的教育。從語言文字角度看,寫字教學更具有代表性。對大學生進行漢字書寫能力的訓練,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堅強的意志。在寫字教學中,首要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心正則筆正”(柳公權語),養浩然之氣,去甜媚之俗,習字的過程與德育的過程是一致的。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充分挖掘和發揮書寫教學的素質教育功能,并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加以運用,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
五是搭建提高語言文字素養的平臺。不僅要讓學生真正愿意學習,還要在校園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實現,比如舉辦學術講座,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社,或是舉辦一些帶有人文關懷的活動,可以由文科院系發起,面向全校開放,并長期堅持。學校可以考慮出一些經費,給學生鼓勵,這些活動有助于形成氛圍,在氛圍的帶動下,讓學生有熱情、有興趣、自覺地接觸祖國的文化,而不是因為課程必需。另外,多舉辦名家講座,讓專家學者結合自己的經歷,闡述對人生、對文學的理解,學生收獲會很大。學校還有詩社、文學社、戲劇社、書法協會等,不定期地舉辦一些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提高語言文字素養的平臺。
六是增加大學生的閱讀量。要提高大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可以從引導他們大量閱讀古今中外名著入手,從語言大師的作品中擴大詞匯量,領悟語言應用技巧。閱讀的過程就是收集材料的過程,要善于比較、鑒別,并加以歸納、整理、綜合、分析,通過認真細致地篩選,把有用的材料運用到說、寫中來。目前,在高校中,與英語應試技巧相關的書籍十分走俏,而文學作品則少人問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存在誤區,認為看文學作品是空閑時的休閑活動。要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閱讀是關鍵,然而,目前某些高校雖在大學生中開展了寫作訓練,卻忽略文學作品的閱讀。因此,他們的寫作訓練效果不佳。
七是開展語言文字基本功的訓練。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還要通過科學訓練才能得以提高。因此,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引導大學生把精力放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提高上。無論是理工科學生還是文科學生都要加強漢語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因此,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活動兩大陣地,全面開展語言文字基本功的訓練。
參考文獻:
[1]魏暉.國民語言能力建設芻議[J].語言科學,2014(1).
[2]李愛華,汪飛雪.談師范院校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3]陳慕貞.實施“教學做合一”提升語言文字應用能力[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4(6).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編號16G365)研究成果;黑河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RWY201602)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