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微+劉曉寧+孟憲輝+章鶯鴻+陳紅利+李婷
摘 要: 本文結合哥本哈根精神內涵,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深挖高職生人格培養存在的問題,探尋高效實用的高職生人格培養途徑。
關鍵詞: 高職生 人格培養 哥本哈根精神
高職生是高等教育的培養對象之一,肩負著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任。創新性地開展高職生人格培養工作不僅符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必然需求,而且將滿足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本次研究從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的各系部隨機抽取338名高職生,采用不記名問卷形式進行調查。問卷有效回收量為310份,占發放問卷總數的91.7%。對調查數據進行客觀的統計、分析,準確了解當代高職生人格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索基于哥本哈根精神的高職生人格培養的有效途徑。
一、“哥本哈根精神”對高職生人格培養的意義
玻爾倡導的“哥本哈根精神”在國際物理學界是無可比擬的。其精神內涵——平等精神、自由精神和合作精神[1],營造出了“獨特的、濃厚的、平等自由地討論和相互緊密地合作的學術氣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巨人。“哥本哈根精神”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所創造出的“使人感到繁忙、激動、活潑、歡快、無拘無束、和藹可親氛圍”,對于高職生的人格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調查顯示,91.6%的高職生認為學校有必要從平等、自由和合作三方面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格。由此可見,結合哥本哈根精神中平等、自由和合作的精髓,順應時代的發展,創新性地培養高職生的人格,有利于高職生的身心發展和順利成才。
二、高職生人格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問卷調查顯示,“自身的成才需要健全人格的培養”得到99.7%高職生的認可,但我們發現在人格培養過程中尚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關于平等方面。“希望老師能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的高職生占96.7%,其中79.0%選擇“特別希望”;81.9%的學生“特別希望”和老師之間有理解、寬松、公平的交流;對于“是否有平等的同學關系”,22.9%的學生認為“偶爾是”,10.3%的學生卻認為“從來沒有”。此外,91.3%的高職生希望“公平公正地考試”,其中選擇“特別希望”的占68.4%,這說明高職院校中考試作弊現象依然存在,而不誠信的考試必將造成高職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偏差。綜上所述,教育中“平等”意識的缺乏,必然導致高職院校人格教育的缺失,不利于高職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其次,關于自由方面。針對問題“是否認為只有精神自由的人才能具備良好的人格魅力”,持肯定態度的高職生占82.0%,這表明精神自由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表示“偶爾會有一些創新性想法”的學生占62.3%,表示“從來沒有”的學生占8.7%;面對“能否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調查,51.6%的高職生選擇“偶爾是”,5.8%的高職生選擇“從來不是”。這告訴我們,高職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能力不夠強,需要學校教育的進一步引導。此外,29.0%的學生“總是”覺得老師的說教是一種精神上的束縛,47.1%的學生傾向于“偶爾”。同時,“需要自由開放的學習空間和校園文化氛圍”的贊同率達96.8%,其中“特別需要”的認可率達72.9%。這充分說明高職校為學生提供的學習空間和校園文化建設有待進一步改善和加強。
再次,關于合作方面。調查數據顯示有89.0%的高職生認為一個具備良好人格魅力的人一定具有團隊合作精神。顯然,團隊合作精神對個人的成長成才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仍有57.5%的學生不經常參加社團、活動小組等集體項目,其中“從來不參加”的學生占16.5%;與此同時,“喜歡一個人完成每項工作”的認同率達到90.0%,贊成“許多事情都可以靠一個人的能力完成”達83.6%。由此可知,當代高職生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大局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集體榮譽感差。部分學生性格孤僻,不愿與人交往,缺少交往經驗,造成合作障礙。而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水平低下和人格培養模式落后則是造成以上各種高職生合作精神欠缺現狀的主要原因。
三、基于“哥本哈根精神”的高職生人格培養途徑
作為高職生人格培養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引導者,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人格教育,更新教育理念,構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將人格教育內容滲透到“教、學、做”的每一個過程,普及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基于哥本哈根精神的高職生人格培養途徑,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一方面,班級管理者——班主任,不應僅僅把學生看作被管教的對象,還是被服務的對象,積極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班級環境,形成良好的班風。這首先要求班主任尊重每一位學生,在機會、紀律面前一視同仁,不偏袒、不歧視。另外,在學生中應大力提倡自尊自愛、誠實守信、勤奮學習、團結友愛、自強不息的優良班風。其次,班主任要傾聽學生的心聲,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要增加與學生的交流探討,如個體談心、組織參與班會、參與學生的團體項目等,在平等對話的前提下,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和信任,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要減少對學生的訓斥和責罵,不抹殺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多一些表揚和鼓勵。最后,及時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針對困難學生,要給予更多關愛,提供機會幫助他們施展特長,使其重新樹立信心。
另一方面,要發揮課堂教育對高職生人格培養的作用,所有任課教師均應積極參與人格培養。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嚴格管理課堂紀律,還要創新教學方式,有針對性地營造人格培養的良好氛圍,如德育課可選擇交際開放式的討論模式、物理課程可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這些自由的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對話、心靈溝通的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古板”形象,經常走到學生中,運用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與學生交流。要善于運用鼓勵性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少批評少冷落,多關心多鼓勵,維護學生的尊嚴,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endprint
最后,“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2]。教師不僅在知識、技能上影響學生,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因此,無論是班主任還是授課教師,都應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質修養,言行一致,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懂得關愛、尊重、理解、信任和鼓舞學生,讓自身對學生人格的榜樣力量、激勵作用和熏陶影響發揮到極致[3]。
(二)營造積極自由的校園文化氛圍。
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人格形成起著顯而易見的促進作用。首先,學校的硬件設施,如建筑群落、綠化美化、景點設置等,是高職生全面素質教育的物質基礎和育人空間,需要滿足審美觀念,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美的熏陶。其次,加強積極健康的校風、學風建設,堅持積極向上、健康快樂的輿論導向,激發學生的內在能量,優化學生的人格傾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再次,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高職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彰顯個性和才華的平臺。無論是體育娛樂活動還是學術競賽活動,均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增強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有利于形成積極樂觀的人格品質。最后,堅持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結合,不僅要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要推崇高尚的哥本哈根精神,共同營造“使人感到繁忙、激動、活潑、歡快、無拘無束、和藹可親”的教育氣氛,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實現“自我教育”,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5]。
(三)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合作創新能力。
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高職生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校內要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比如“文明風采”競賽、“挑戰杯”創新創業比賽、校園歌手大賽、籃球賽等,從而不僅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還鍛煉學生敢于挑戰自我、展現個人風采的勇氣。另外,心理社團、愛心協會、青年志愿者協會等學生組織,是學習交流的好平臺。高職生為人服務的過程也是自我服務、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過程,能不斷完善自身的人格特性。另一方面,高職生要走出校園,實踐于社會。通過參與專業實習、科技服務、社會調查等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使高職生更加了解社會、客觀認識自我,實現與他人的良好溝通、交流,提高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高職生學會克服心理弱點,學會戰勝困難,學會合作、創新,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結語
高職院校是培養祖國未來建設者的搖籃,擔負著為社會輸送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職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直接關系到個人的健康成長和順利成才,對民族的未來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運用哥本哈根精神內涵,創新性地加強對高職生的人格培養,有利于高職生的身心全面發展,促使他們早日成為合格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郭微,孟憲輝.基于哥本哈根精神的高職生人格培養內涵研究[J].報刊薈萃,2017(7):62.
[2]丁永玲.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論教師素質的內核[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3):176-177.
[3]張昌勛.提升教師人格魅力,促進學生健康發展[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7):19-20.
[4]王振君.美育與大學生人格的培養[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07(2):108-110.
[5]冉乃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基金項目: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2016年下半年校級課題《基于哥本哈根精神的高職生人格培養研究》階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