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
摘 要: 文章考察了工匠精神的歷史淵源與基本內核,分析了對當代大學生開展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在校園文化建設、專業教育和德育工作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實施路徑,以期促進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符合當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 工匠精神 德育 校園文化 科學與人文
李克強總理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因其緊密吻合和對應著當前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成為我國發展語境中的重要概念[1]。工匠在古代一般指從事手工業的匠人,如鐵匠、木匠、磚匠等,他們都掌握了一門手工技藝并賴此謀生;在現代則泛指生產一線手工操作、具體制作的工人、技師和工程師等[2]。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們在手工產品設計、技藝、制作、質量要求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
中國擁有悠久的工匠文化,歷代工匠為國家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書寫了一部蔚為壯觀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隨著機器化大生產取代傳統手工業,人們不再重視手工業勞動,開始輕視工匠精神,甚至有觀點認為工匠精神已經過時。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當前中國正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需要千千萬萬的科學家、工程師和能工巧匠,培育他們的工匠精神,就是培養他們優良的品質,從而從思想上保證國家建設,契合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培育當代大學生——未來的科學家、工程師、能工巧匠及工程科技事業的管理者、服務者的工匠精神勢在必行。
一、中國工匠精神的歷史淵源與內涵
《周禮·考工記》記載:“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忍,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業?!闭f明人們很早就意識到發明這些創造的工匠的偉大,不僅在行業內部,普通群眾亦崇拜、敬仰他們,視他們為“濟世圣人”,部分“圣人”甚至成為民間信仰的對象。除了輝煌的發明成就外,古人們還銘記著“圣人”們的精神,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以“學藝先做人”、“德藝兼修、以德為先”、“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為代表的傳統工匠精神[3],形成了豐富的內涵。過往的內涵研究揭示了當代工匠精神應包括設計、制作、傳承等各個環節,學術界提出了“尚巧的創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態度、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4],以及“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一絲不茍的創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創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2]等不同說法。概而言之,當代工匠精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匠心獨運的創新精神。
一般認為工匠注重的應當是生產過程中的技能,而不過多要求他們在產品開發和設計領域內的造詣,這就造成很多時候產品形式單一而缺乏“靈魂”。以德國為例,設計一直是工匠培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設計的訓練培養了工匠們良好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并不要求學生撰寫論文以畢業,而要求學生設計圖紙、制作模型作為畢業設計,極大地培育了他們的創新和實踐精神[5]。工匠是中國古代輝煌的物質文化的創造者,大量精美的青銅器、瓷器、服飾等文物及文物上精美的紋飾都是工匠設計、創造和制作的。工匠精神作為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熔鑄在工匠的產品里面,表現在作品的細節和作品的創意上。因此,創新精神應當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工匠心手相一的本質要求。
現代科技發展的靈魂是創新,要求在設計、技術方面有所創造是對現代工匠的基本要求。創新應是新時期工匠的人生追求,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是一種對現狀永不滿足、不斷追求改變、不斷進取的精神。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國家或者社會都需要創新,如果安于現狀,人民和國家都將會被其他競爭者所超越,都有可能陷入“落后”的被動局面。所以,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分析,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工匠精神的創新性更加重要。
2.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
一般認為精益求精就是注重細節,真正的工匠應當認同工作的內在價值,孜孜以質量和技術的提升,享受工作本身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而把外在功利的價值放在次要的位置[6],要做到對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極致,從而使產品的質量得以保證。以往的這種認識將精益求精集中于制造環節,忽視在產品源頭和去向上也應當保證品質,因此品質的保證應貫穿于產品的設計、制造和服務的全過程。特別是當代社會,工程技術發展的基石是品質,應當走出產品機械化的重復和模仿,推出良品、精品,這就要求工匠在設計上要有靈性、在生產中要有品性、在服務中要有韌性,最終達到品質至上的目的。
3.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是傳統天人觀及天人關系理論,也稱究天人之際。天在中國傳統哲學范疇中包括萬物在內的整個自然界。人包括所有人的個體,也包括整個人類;既包括人的精神意識,又包括人的實踐活動。在中國哲學史上,所謂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相通、相類和統一。工匠精神就是傳統工匠實踐活動(人道)與天道合一的體現。
中國古代有句古話,叫“技近乎藝,藝近乎道”,很好地詮釋了技術、人藝與天道三者之間的關系[7]。一方面,工匠的工作實際上是一種手工勞作,勞動的三原則是“人們應該做值得做的工作,愉快的工作,以及在輕松條件下完成的工作”,因而有人提出勞動應當“Back to Nature(回歸自然)”[8],勞動應當道法自然,使藝術創作、技術生產與人和自然相統一,在古代產生了一個個和諧的手工業文明,在當代或許就是中國后工業時代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工匠個人應當通過手中的技藝領悟到“道”的真諦,實現人生意義的跨越,因而,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應當是通過技藝理解世界,從“游于藝”的狀態到達“心和于道”[4]。
二、當代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以往的研究將工匠精神的培育對象主要限定為職校學生,實際上社會各行各業均需要發揚工匠精神,特別是科學家、工程師等群體。普通高校學生作為未來這個群體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對他們進行工匠精神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