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小瑾+蒯海章
摘 要: 大學生科研參與作為培養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能夠有效地營造各高校相互交流、借鑒的競爭與學習的氛圍;能夠多元化地豐富大學生“第二課堂”內容、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參與度和培養大學生主動學習、創新與創造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及認真面對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總結了大學生科研參與的重要意義及必要性,并具體分析了科研參與對大學生自身及國家社會的影響。
關鍵詞: 大學生科研參與 發展背景 現實意義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出新要求,不僅僅是片面的“紙上談兵”,更注重大學生“第二課堂”的延伸與發展。在社會需求改變的背景下,大學生科研參與研究及分析成了大學生課外生活的“奇兵”,也漸漸成為各大高校之間“較量”的一把“利器”。正因為如此,大學生科研參與在各大高校的發展地位越來越突出。
一、大學生科研參與的發展背景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作為當代新型大學生,未來社會的接班人,更應該注重科學素質的提高及培養。作為校園科學素養提升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科研參與成為高校間對在校大學生科學素養能力培養的重要平臺,大學生科研參與度在某種程度上代表高校的大學生整體科學建設內涵和氛圍。這僅僅是從校園的角度看待科研參與活動的發展背景,其實科學參與的發展背景不僅僅是高校這一“小方面”的建設要求,更是在當今社會發展大背景下提出的新一代高校及學生的人才建設舉措。
科研參與的經濟背景: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格局的發展,各國人民共同面臨的是經濟發展、環境、疾病、網絡共同發展矛盾的新興發展問題,科學技術的全球化大趨勢不斷凸顯,科研研究及各國之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是科技國際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因此,大學生科研參與能夠有效地從大學生群體中開發科學“新勢力、新源泉”,從而更好地建設社會經濟的科學化發展;文化背景:作為世界上的文明古國,我國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規劃與扶持,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科學研究開發與建設的腳步,大學生科研參與的開展是傳承優秀的歷史文化,同時也是創新社會主義新文化的繼承方針;政治背景:隨著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協作趨勢的不斷穩定形成,各高校之間的合作與學習現象不斷突出發展,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政策及“中國夢”的建設,進一步彰顯我國對科研項目的重視,從大學生的科學素養抓起,不斷地提高科研參與度,從小做起,由量及質,讓當代大學生的“科學夢”加快“中國夢”的進程。
二、大學生科研參與的現實意義及必要性
1.大學生科研參與的現實意義
科研參與的發展不僅僅能夠提升各高校的科研及綜合實力,更能夠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多方面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便是其中重要的組成成分,也是各個高校開展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的重要措施。隨著經濟、文化、思想政治“百花齊放”,21世紀的新社會,對大學生人才的要求標準越來越“苛刻”,不但要求學生能很好地完成各科課程知識,尤其是相關專業課程知識,還要具備課外實踐經驗,其中邏輯思維結構及創新、創造能力的要求更重要。所以全面提升當代新型大學生的科研參與度及培養創新性人才必然要成為強化綜合素質教育及深化體制改革過程的重要內容。人們對大學生的第一印象是僅會學習一些書面知識,但不具備良好的社會實踐能力,因此為了打破這一傳統的慣性思維,創新性人才建設是新時代賦予各高校的新興使命,同時是對大學生自我完善意識的自我挑戰。大學生科研參與活動,作為一項培育與發展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要引起關注的不僅僅是各高校的教育內容與體系,更是當代大學生的自我發展需求及自我知識技能全面發展與提高的主動性和必然性。所以,科研參與活動的發展與建設需要各高校及其在校大學生的共同努力及重視,二者缺一不可。
2.大學生科研參與的必要性
大學生科研參與的必要性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1)大學環境的功能需要,即在各高校教育體制不斷更新的背景下,對于科學的探索與研究、人才的建設與培養、社會的貢獻與服務、思想的創新等眾多方向提出了更高的建設目標要求;(2)大學生本身成長的完善需要,即大學生科研參與的開展能夠不斷地強化大學生技能和素養,還有提高從發現、分析到解決問題的邏輯性能力,同時讓大學生潛在的思維能力付諸實踐,增強其創新和創造的能力。一個是客觀要求,一個是主觀發展的要求,兩者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不但能有效地推動各高校的發展,還能強化大學生本身的知識儲備和社會實踐能力與技能。這就是各高校發展大學生科研參與的必然性所在。大學生科研參與是社會環境及自我本身發展的必要性條件,對此,我們不能忽視大學生科研參與活動的存在價值。
三、科研參與對大學生和教師的影響
1.參與科研對大學生的影響
大學生科研參與不僅僅豐富了大學生“第二課堂”的內容,還從多方面為參與的大學生提供了完善自我、突破自我的“平臺”。因此,大學生參與科研活動能夠對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有科研訓練意義。
(1)參與科研活動能夠培養和提高大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意識?,F在部分大學生得到知識的主要途徑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在學習方面是被動的。要改變這一現象,就要激發大學生的學習樂趣和興趣,大學生科研項目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方面的問題,使得理論知識變為實踐源泉,讓參與者發現學習知識后的樂趣,同時在科研開發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自我學習和總結經驗,獲取一套屬于自己獨有的學習途徑和心得,激活學生的學習“細胞”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參與科研活動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素養和創新能力。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認為,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是21世紀教育的新目標,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舉措。要科學地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必須將教育與研究二者結合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大學生不斷探索新知識、新事物的意識及動手實踐的能力,使得大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完善自身科學的思維體系,增強實踐和創新意識和能力,為今后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endprint
(3)強化大學生的團結與合作的能力。古語有云:“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边@充分說明了團隊、團結的重要性,作為21世紀的新型大學生,團結合作是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因為科研活動的開展和進行都離不開團隊成員之間的討論和探索,如何處理討論過程中的分歧,怎樣進行結合各自參與大學生的特點進行合理有效的分工和合作,這樣的研究探討使得團隊漸漸形成分工明確的合作關系,使得彼此各盡其責,相互扶持,發揮最大的效益,讓大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能力都能夠得到相應的鍛煉和提升。
2.大學生參與科研對教師的影響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學老師若想把每節課程講好,則大量的知識和儲備一定是必然的。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須有“一杯水”,要使自己的這杯水永不枯竭,那就一定要有不斷的新鮮活水注入,而注入活水的源頭就是教師要進行科研項目的研究和探討,了解掌握本學科的發展前沿。所以讓本科生參與科研,走進實驗室進行實地操作和應用,特別是對于沒有研究生的高校來說,可以成為教師科研的生力軍和幫手,大大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從而提高教師科研效率和教師科研的積極性。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學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交流畢竟是有限的,而教師利用學生參與科研的時間,不斷地與學生接觸,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有效溝通,可以大大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導師,為他們指明方向。同時,老師通過從學生哪里了解的信息,清楚掌握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和改進上課內容和方法,不斷豐富自身教學素材和提高上課水平。
四、大學生參與科研對國家社會的影響
大學生科研參與能夠多方面地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也可以提高教師的科研積極性和授課水平。但是作為一項科研類型的創新型活動,大學生科研參與對于國家社會的影響和意義不容小覷。
隨著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多,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質量有了新的要求,更多的知識力量不再像過去那樣出謀劃策,做歷史的“幕后英雄”,越來越多的優秀知識中堅分子走出“幕后”走向“前線”,共同促進社會建設的科學化進程。正因如此,科研參與成了各大高校整合教育資源的新型目標,只有這樣在促進大學生科學素養和培養大學生科學技能的過程中不斷本高校的科研參與程度及強化校園“第二課堂”氛圍的建設??蒲袇⑴c對于當代大學生群體或許并不是“婦孺皆知”,但是各高校一定存在著那些熱愛科學、喜好專研、勇于挑戰的群體,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更應該重視這群“勇士”,通過這些“挑戰者”的感召和帶動,不斷地向著多元化、整體化方向發展,“以一帶二”,不斷地提升大學生科研參與力度,這樣才能更好地建設大學生科研參與項目。大學生科研參與的背景是多元化的,真正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當代大學生的參與度,也就是說,科研參與的中堅力量是當代21世紀新型大學生群體。
大學生科研參與能夠有效強化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在科研項目中注重和培養的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的能力能夠為國家和社會提供優秀的專門性的人才儲備,科學地發展科研技術與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及科學文化進程的發展。另外,科研參與的深入發展能夠有效活躍高校的科研學習氛圍,從而提高高校的綜合實力,推動教育體制的革新,推動當代高等教育目標的科學可持續發展和跟進。大學生科研參與活動的發展不僅能夠強化參與的主觀對象(當代大學生),還有利于當代教育內容和教育體系的完善。因此,大學生科研參與的獨特性和有利性更應該在各高校引起高度的關注,使得大學生科研參與這“星星之火”能夠“燎原”整個高校及學生群體。
參考文獻:
[1]周沖.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的大學生科研訓練模式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
[2]陳方紅,王鋒.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理論詮釋與改革取向[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6(2).
[3]李斐.論我國高校教學與科研關系的演變與協調發展[J].高校教育管理,2015(1).
[4]劉強.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6(2).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雙創”背景下大學生科研參與現狀及能力提升策略研究”(16GL05)、南昌工程學院教學改革課題(2016JG021)的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