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豪+薛影+吳碧玉
摘 要: 在中國實現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重要轉型時期,各領域強烈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卻未能重視“工匠精神”。本文通過對“工匠精神”的歷史意蘊和當代價值的闡述,探索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實施路徑,挖掘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加強“工匠精神”培育這一做法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創新創業 工匠精神 培育路徑 現實意義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制造業、商業等經濟領域強烈呼吁“工匠精神”的回歸,“工匠精神”開始進入教育者的視野。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各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而目前的創新創業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收效不顯著。兩相結合,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的“工匠精神”培育顯得迫在眉睫。
一、“工匠精神”的歷史意蘊和當代內涵
(一)“工匠精神”的歷史意蘊
1.“尚巧”的創造精神
傳統工匠,追求技藝之巧,《公羊傳·何休注》記載:“巧心勞手以成器物曰工。”從某種程度上講,“巧”就是工匠的代名詞,古代常常用“巧奪天工”、“鬼斧神工”、“能工巧匠”等詞語表達對工匠的贊美。
2.吃苦耐勞的職業品質
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工匠精神”養成的重要品質。《孟子·告子》記載:“雖有天下易生物,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3.尊師重道、授業解惑的師道精神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不論是家庭作坊式的子承父業,還是手工業行會中的師徒相授,無不體現出師傅的重要性。尊師重道、授業解惑的師道精神,使得“工匠精神”承傳至今。
4.精益求精、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工匠追求精益求精,他們的能力不止于“造物”,更在于創新。我國歷史上出現了不少傳奇工匠,比如黃道婆、庖丁、魯班、歐冶子等,對自己的職業充滿激情和敬畏,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推陳出新。
(二)“工匠精神”的當代內涵
新的歷史時代具有新的特點,賦予了“工匠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1.追尋內在價值的敬業精神
“干一行,愛一行”,認同自己工作的內在價值,孜孜以求的是技術和質量的提升,同時享受工作帶給自己的成就感和滿足感,而不是一味追求外在的功利。
2.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
堅持動腦和動手的結合,把所學運用到實踐中,并讓實踐在思考中深化。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是在知與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切實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3.不斷挑戰的創新精神
“造物”是工匠能力,“創新”是工匠的靈魂。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創新”是“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倘若不能推陳出新,只能被歷史的潮流淹沒。
4.精誠合作的團隊精神
如今,社會分工日益精細,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成為一個團隊成功的關鍵。當今時代更多需要的不是孤膽英雄,而是精誠合作的團隊,團隊的成功是個人事業成功的有力保障。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選擇
(一)在課程教學中弘揚“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
“工匠精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先輩們用巧奪天工的技藝和精益求精的態度衍生了“工匠精神”并傳承至今。我國目前處于由工業大國邁向工業強國的新的歷史時期,此時“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被凸顯出來。但作為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大使命的高校在實際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那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實現正確的價值轉向,在創新創業的課程教學中弘揚“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就顯得尤為重要。把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滲透到創新創業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實踐體悟中,在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上都得以體現。把弘揚“工匠精神”上升為學校的文化自覺,把造就“大國工匠”提升為全校師生的文化追求。
(二)在實踐學習中體悟“工匠精神”的社會價值
知行合一是時代賦予“工匠精神”的新的時代內涵,這就要求在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中,要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體悟“工匠精神”的內在要求和社會價值。通過實踐學習中的體悟,讓大學生真切感受真、善、美,充分認識技術的人文價值及社會意義,培養大學生的技術理性及實踐智慧,最終形成以科學精神為核心的人文品質。在實際教育中必須將課堂的教育、書本的理論和實際的踐行相結合,才能真正落實“工匠精神”,否則只能流于形式,達不到真正的效果。因此,高校在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中,一定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通過廣泛的實踐體悟“工匠精神”的內在要求和社會價值,切實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把“工匠精神”的學習體悟細化成不同的社會實踐項目,通過校企結合,優化教學隊伍,推動社會實踐項目化,探索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一體化、社會實踐與產學研一體化、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體化的新途徑。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實施方式,拓展社會實踐的發展空間,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及親身體驗,“以身體之、以心驗之”,體悟并內化“工匠精神”的要求。
(三)在氛圍營造中貫徹“工匠精神”的精神要義
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持續及不斷內化的過程,通過不斷加強教學和實習環境建設、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實現對學生的渲染熏陶,重塑學生對“工匠精神”精神要義的感悟。高校在創新創業的教育中,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廣泛宣傳,挖掘我國古代的工匠文化資源,推進中華優秀文化進校園;定期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大學生科技文化節,選拔優秀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大賽,舉辦師生各類優秀作品展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的熏陶,樹立學生以鍥而不舍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做“工匠精神”的傳承者和創造者的信念。endprint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意義
(一)實現由外在價值的追求轉向內在價值的認同
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無疑可以促進實現由對外在價值的追求轉向對內在價值的認同。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大學生,都能在這個創新創業的教育過程中獲得寶貴的意義感和價值感。對教育者而言,通過自身對“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在實際中接收這種價值觀,并把這種精神深化為內在認同感,從而在教育過程中傳授給學生。對于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學生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種歷久彌新的創業精神、創業文化。這種文化氛圍的長期熏陶浸潤,有助于大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創業、理解創業。創新創業教育要從以往對于外在價值的追逐中解脫出來,這就需要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培育中深化這種創業精神、創業文化,從而實現對創業內在價值的認同。
(二)實現從對外在功利的沉浸轉向對沉靜心態的追求
在當前評價制度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更注重的是創業教育基地的數量及規模、創業教育項目、創業教育課程課設的數量、教師的科研成果多少等,加之家庭及社會的期望,無論是創新創業教育本身還是大學生創業群體更注重的都是外在的功利,顯得浮躁,缺少對作為創新創業教育主題的大學生的內在的關注。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與教育者而言,可以沉下心來深入研究,針對大學生創業的特點,結合社會現狀和需求,做一些有系統的積淀工作,從根本上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效果。于大學生而言,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大學生改變浮躁心態,變得踏實沉靜,追求精益求精,這是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必需的品質。就目前大學生創業失敗率高的原因看,除了市場調研不透徹、企業定位不明確等因素之外,缺乏“工匠精神”也是重要原因。
(三)實現“中國制造”的迫切需要
加強培育“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需要。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的戰略計劃,自此“工業4.0”成為德國的另一個標簽,并迅速在全國氛圍內掀起新一輪工業轉型的競賽熱潮。緊隨其后,中國在2015年5月正式發布《中國制造2025》,力爭通過10年的努力,實現由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轉型。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要從根本上提升中國制造的質量。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中國制造可謂遍布全球,但是就質量而言,令人擔憂,即使中國制造遍布全球,但是拿得出手的品牌寥寥無幾。這就告訴我們,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只有始終貫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極致和完美,制造出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得到認可和信賴,我國的工業強國夢才能實現。高校是培養創新創業各類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在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培養出一批批具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人才,從而推動工業強國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張娟娟.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回歸與重塑[J].職教論壇,2016(35):35-39.
[2]湯艷.高等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42-148.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網絡眾包的應用研究”(2016SJB710073);江蘇大學輔導員專項課題重點項目“眾創空間發展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網絡眾包的應用研究”(JDXGCA201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