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
摘要:語文學習離不開語文基礎知識的獲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因此,語文學習必須重視積累。那么,如何在博覽群書時做好語言的積累呢?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習慣;積累
一、激發興趣,把觸角伸向課外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雖然學校的教學活動總是圍繞著課本進行,但是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如教材中有很多篇幅較小,語言精煉簡潔,富有詩意和哲理的散文、小小說,如《往事依依》《甜甜的泥土》《多一些寬容》等,學生們非常喜歡,我就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智慧背囊》《小小說選刊》等書刊,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拓展學習空間。另外,注意配合課本進行扎實有序的名著推薦與閱讀安排,組織開展故事會、美段欣賞會、朗讀擂臺賽等閱讀活動,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強化閱讀習慣。
為了促進學生進行閱讀,我每周安排兩節閱讀課,讓學生自由讀書、看報。課內得法,課外獲益。學生的閱讀興致日漸濃厚。
二、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閱讀習慣
好的習慣讓人終生受益。我從學生初一時就開始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指導,效果還不錯。
1.指導學生養成利用零碎時間閱讀的習慣
初中生負擔重,作業多,學生反映說沒有時間讀書。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利用零碎時間閱讀的習慣。要養成隨時翻閱書籍的習慣,堅持每天擠一點時間,讀一篇或半篇文章。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感受到一種閱讀氛圍,促進學生的自覺閱讀。
2.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文中進行圈點勾畫,做批注,好的句子、段落、篇章,要求學生摘抄,感受較深的要求寫成讀書筆記,或讀后感,定期讓學生們交流,互相學習,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每周兩節的閱讀課上,我都要帶頭閱讀,并專門指導學生如何做筆記,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抓住重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要求學生把動筆和閱讀結合起來。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感知能力、鑒賞力,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指導學生養成用“心”讀書的習慣
只讀書而不思考,等于吃飯不消化,書讀得再多也不會有收獲。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的就是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就是要用“心”去讀書。
三、學會摘記,加強素材的積累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少”字有兩層含義:一是讀的少,二是記的少。現在學生讀的東西雖多了,但是真正留在記憶中的卻不多。
我曾給學生布置了寫日記的作業,長久堅持,不懈收閱。但總感覺還欠缺了點什么,學生們的作文似乎是低水平地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因為學生寫日記,更多的是寫自己的身邊的瑣事,精煉的語言哪里來?厚重的材料哪里來?閉門造車,弄不好會文思枯竭。這樣看來,光多讀還不行,還應善于耐心地“收藏”,把從閱讀中汲取的精華加入有形的倉庫。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很多心理學研究證明,在學習、閱讀、聽講過程中對精要之處加以摘記是富有成效的學習方法之一。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可調動眼、腦、手抑或口、耳一齊活動,促進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心血來潮時,還可以發表獨到見解,表示贊同或異議;記下心得體會。日后重溫,其樂無窮,別有一番滋味。其間的只言片語,往往是當時思考的閃光之處。
因此,我要求每個人準備一個精致的摘抄本,在拓展閱讀面時,摘抄積累課外的寫作素材。材料方面,可以是人文的,哲學的,自然的……語言上,可以是生動的、平實的、精辟的……還督促學生寫自己的感悟,定時布置品評佳作的文章,有意識地引導和提升他們的思維水平,強化學生主動搜索素材的意識,歷練其捕捉最佳信息的觸角:我為什么摘抄它?好在哪?若我寫同樣的內容,該選用何種材料?該如何去表達?這一比較思考的過程便是提高的過程。
四、實踐運用,培養語言積累的能力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日常所學不僅應讓學生理解積累,還應讓學生盡可能地去運用,才能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如《飛紅滴翠記黃山》一文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查找、搜集、閱讀有關黃山的資料,讓學生當“導游”,寫一段解說詞,并向“游人”作解說,或讓學生當“詩人”吟詩贊美黃山奇景;學了冰心的《詩三首》,讓學生在領略其豐富而深刻的哲理,風格細膩、清新、俏麗、淡遠而又不乏深沉的意境基礎上,鼓勵學生閱讀并摘記《繁星》《春水》中自己感興趣的詩行,深入體會其中的詩味,并且學會記錄自己的靈感,學寫此類哲理小詩……這不僅是學生語言再次積累的過程,更是運用積累的語言進行實踐,提高語文素養的過程。在學習中堅持實踐運用與語言積累的有機結合,會啟發學生養成自主積累的良好習慣。
五、保持興趣,形成良好習慣
在閱讀時注意品讀,在品讀時進行摘記,通過摘記,讓學生含英咀華并化為自己的語言運用到寫作中去,為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有時為了使摘記的內容出新,學生們不得不主動搜尋、閱讀,形成良性循環。幾個學期下來,每人手中都滿滿當當幾大本,對它們,學生有一種朝夕相處的戰友般的感情,那種踏實、自豪和欣慰的感覺難以言喻。
記得多了,我們就階段性地組織開展“勵志、創造”等故事會、“精品共賞”讀書經驗交流會、“我讀書,我思考”成果展示會等多種多樣的活動,深化閱讀收獲,強化摘記與寫作的習慣。很多同學在總結時被激發了創新的火苗,給自己的錦囊起了富有詩意的、悅耳動聽的名字,如“智慧樹”“芳草地”“睿語亭”“哲思錄”“心跡”“心語”“花雨季”等。
語文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持之以恒的課外博覽和積極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拓寬語言積累的途徑來開發潛能,指導學生學會給自己編織積累語言的錦囊,從而提高讀寫能力及語文素養,應該是教學的有效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