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菲菲
摘要:將生活引入語文教學,使新鮮的活力充滿語文課堂,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成效,這是小學語文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主要結合教師與學生的生活開展語文文化交流,讓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使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關鍵詞:高年級;語文教學;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啟迪我們:語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發展、完善于生活。在生活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我們要充分利用課內外一切因素,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現象,鏈接生活情境,感悟生活真情,促使他們進一步提升語文素養,提高人格素質。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也因此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語文教學不能與生活脫離,唯有與生活加強聯系,不斷促使語文教學更加生活化,才能幫助同學們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進而引導學習者更好的領悟生活。
一、創設情境生活化
教材中的課文多是作者通過觀察生活,用文字記錄生活,從而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文章,是對生活的再現和思考。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較為發達,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如果教師僅以抽象的概念來講解文本,往往收效不大。為使學生真正讀懂課文,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師可適當地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例如,在《觸摸春天》一課的教學中,由于小學生都是健康兒童,他們對盲童的生活缺乏體驗,也缺乏相應的生活思考,難以理解盲童觸摸春天的感受,更難以體會盲童的心情。對此,教師可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扮演盲童,親身體驗盲童是如何通過觸摸來認知世界的,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挖掘課文生活化
小學生閱歷淺顯,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學生不可能都十分熟悉。要讓學生對陌生的內容產生興趣,教師要著力挖掘教材與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的聯結點,以之為牽引,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從而激起他們強烈的內心體驗。如,教學《詹天佑》一文,為了讓學生了解京張鐵路修筑的艱難,對文中“阻撓”“要挾”“藐視”等詞語的理解,感受詹天佑修筑鐵路時所處的境地,我們讓學生介紹自己所熟悉的鐵路的樣子,并與京張鐵路相比較,然后結合插圖并運用演示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方法”、“中部鑿井法”及“設計‘人字形線路”,感受詹天佑在京張鐵路的修筑中所表現出的杰出的才能以及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三、引入元素生活化
語文教材內容所涉及的范圍極廣,既有歷史知識、文化常識,也包含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內容,當然更多的是對社會生活和自然景觀的描寫。這就需要學生平時多留心生活,注意觀察和思考。生活化的語文教學需要教師將課本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將多樣化的生活元素引入課堂,能促使學生更為直觀地觀察生活、深入思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例如,火燒云是一種常見的自然景觀,學生往往對其有所忽略。
在學習《火燒云》一課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在課前向學生展示火燒云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一自然現象以及現象發生時其他事物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并為學生補充火燒云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回憶火燒云出現后的天氣變化情況。通過相應的圖像展示和知識補充,學生對火燒云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接下來的課文學習中來。而具體直觀的圖像展示能加深學生的記憶,使其在以后的生活中再次看見火燒云時,能夠做出科學的解釋,用知識分析生活現象,這能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四、布置作業生活化
多數小學語文教師對于布置作業這個環節還保持著陳舊的思維模式,不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只為學生留下書面作業或短期性作業。所謂語文生活化教學,就是要讓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融入生活,至關重要的作業環節當然更不能例外。短期性的作業,教師可以在課后讓學生對生活中助人為樂、自己的喜怒哀樂、父母的日常生活和朋友的興趣愛好等許多方面來進行文字表達,讓其感受人的情感賦予文字的魅力。
在學習完《只有一個地球》這篇文章中,教師可布置出與文章內容有關的作業,但作業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帶領同學們關注自身生活中環境污染的問題,讓學生課下搜集環保知識和地球知識的內容。通過調查和研究,同學們會深刻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在完成各項專題作業后,既提高了學習者的實踐能力,也加強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另外,學生在搜集知識過程中,也能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課外知識,這為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內容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開展活動生活化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和素質教育的改革,在目前的教學活動中提倡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與實踐性。小學階段的學生其好奇心比較強,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能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因此在將生活化教學運用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開展相關的教學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從課堂單一的學習中真正走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實踐中感受所學知識的內容和特點。
例如在對六年級上冊口語習作四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習作“珍惜資源”這個內容來開展相關的戶外活動,通過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戶外對環境進行觀察,讓學生發現目前生活環境中所存在的資源浪費的現象有哪些,在進行戶外實踐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記錄和總結。在結束戶外實踐之后帶領學生回到課堂,讓每個小組對所觀察記錄到的資源浪費現象進行總結。
總之,語文知識與社會生活聯系密切。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廣泛聯系社會生活,挖掘語文教學的資源,設計好具有開放性、探索性、實踐性的語文問題,就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參考文獻:
[1]黃彩線.生活情境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3(36):16-16.
[2]措姬.淺談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J].大觀周刊,2013(6):152-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