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菊
一、課前質疑
多數參培學員都認為預計平均心率140~145次/min、練習密度75%~80%較難實現。
二、課堂回顧
《籃球組合技術》(第1課時)教學流程:課前導入(7min):課前在場地上放置四排25個小墊子,學生每人取一籃球后站在墊子后集合開始上課,教師帶領學生每人一球圍繞2個墊子展示自己已掌握的左右手高低運球,隨后的球操為手持籃球地面滾8字、胯下繞8字和靜態拉伸。
基本部分(30min):兩人8字運球→四人移動運球→四人移動傳運組合→四對四半場比賽→10min集體體能練習;10min的體能練習是將音樂節奏與開合跳、仰臥蹬車輪、跪臥撐、俯臥抬頭4項動作結合,進行集體循環練習。
結束部分(3min):跟著音樂節奏做了坐位拉伸、仰臥側交叉腿、跪后倒拉伸和抱膝團身拉伸練習,學生身心得到充分放松,并在6s內“右手拿球、左手拿墊子集合”的要求下迅速集合下課。
三、測試結果與學生反饋
課后,學員分組將上課跟蹤測試數據匯總,數據顯示:本課平均心率為146次/min,練習密度為81%,最高心率達到了182次/min。這堂課執教教師以事實與數據回答了學員的質疑,將運動負荷的“不可能”變成了“都實現”。
如此強大的運動負荷,對于初三學生來說身體承受住了考驗。學生的臉上掛滿汗珠,后背衣衫濕透,但精神飽滿。課后,對學生進行課終卡調查,在“這節課你學到的……”這一開題問卷調查中,學生回答:“學到了運球技巧;籃球基礎練習方法;四對四配合的套路;拉伸訓練方法;如何提高心肺功能;如何練習背肌、腹肌;提高心肺功能的四項練習;籃球技巧;心肺功能要練好;背肌、腹肌、上肢、下肢力量練習方法;多體能訓練方法;關于發展身體素質的4個動作和籃球的練習方法;籃球的組隊配合;籃球8字運球的技巧;籃球比賽間技巧;什么叫做累;我很盡力去完成每個動作;體育中考如何加強,讓體育成績更加完美;要想取得中考好成績,與平時努力分不開。”……
四、亮點聚焦
1.10min體能練習為適宜運動負荷創造條件。執教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健身中心”,在動感或悠揚的音樂聲中,指導學生將音樂節奏與開合跳、仰臥蹬車輪、跪臥撐、俯臥抬頭四項動作組合,進行集體循環練習,分別針對下肢、腹肌、上肢、背肌四個部位的肌肉群,進行合理有效的肌肉群循環搭配練習,大強度、高密度練習提高了學生心肺器官持續承受負荷的能力,提高了肌肉耐力,發展了健康體能儲備。整體上,這是一節“看得見、夠得著、可操作”且達到適宜的運動負荷的體育課。
2.場地布置與組織實施為高密度練習服務。整節課除了四對四的籃球教學比賽之外,學生多是在一人一球、一人一小墊子的基礎上展開學練,穿插了臨近同伴的二人二球、二人二球二墊的練習,較少出現隊形變換和調動隊伍,更沒看見學生為了練習而排隊等待練習的場景,學生練習持續“活躍”在課堂的每一個單位時間內,其中包括在體能練習后的放松部分,學生也是直接在原地進行靜態拉伸放松,最大限度地把有限的課堂時間用在學生練習中,保證了學生的練習密度高位運行。
3.精講多練巧安排為大強度練習保駕護航。在教學處理上,執教教師做了充分的準備和安排,四個身體部位的體能練習環節,在持續不間斷的練習中完成了從下肢→腹肌→上肢→背肌→(再)下肢→腹肌→上肢→背肌的循環練習,在這動靜結合的體能練習中,鍛煉了學生的速度、力量、柔韌等身體素質,學生承受了一定的運動負荷。另外,執教教師的講解、示范幾乎與學生的練習同步進行,最大限度地節省了講解、示范的時間,增加了學生的練習時間,學生的練習密度自然增大。
五、焦點討論
1.觀點1:體能練習是運動技能教學的體能儲備,增加運動負荷是提升學生運動技能學習的一個過程,學生具備一定的速度、力量、柔韌等身體素質才能更好完成相應的技術動作,提升學生的體能儲備是掌握運動技能的教學需要。
2.觀點2:大強度、高密度的體育課,是要把體育課變成訓練課?體育課變成訓練課,學生吃不消,就會失去上體育課的興趣,得不償失,而且教師也吃不消,甚至還可能會導致出現安全問題。
對于不同的觀點,筆者對運動負荷的思考與認識如下:運動負荷,是指人體在運動過程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刺激,即運動生理負荷和運動心理負荷。作為體育教師,要了解、認識并研究運動負荷,更重要的是要合理安排和調控體育課堂教學的運動負荷。
教學中,教師應將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有機聯系,做到:第一,適度。適度的運動負荷,學生在身心兩個方面都能接受,在教學中表現出興奮、喜悅、積極主動,練習后有一種適當的疲勞感和滿足感;第二,適量。適量的運動負荷,學生承受相應的運動負荷量后,身體能很快恢復到不影響學生后續學習與生活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