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啟 栗霞
一、從學段銜接的角度審視中小學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
(一)課程內容繁雜
體育課程內容的“繁”主要有以下3種表現:
第一種表現為運動項目繁多。體育課程內容的繁雜、繁多主要緣起于課程內容資源的豐富。從體育課程內容的源頭來看,現代競技運動項目、新興運動項目和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項目數量龐大、種類繁多,所有運動項目基本上稍加改造、加工便可以成為體育課程的內容,如果現代競技運動項目、新興運動項目和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項目教材化改造把關不嚴格,就會造成體育課程內容的繁多。
第二種表現為一些項目技術環節的相對繁雜性。例如,背越式跳高,包含助跑、起跳、騰空、越桿、落地等技術環節,僅越桿環節就需要完成“及時仰頭、倒肩、展體,挺胸,并稍后收雙腿,形成桿上背弓姿勢,同時身體重心盡量靠近橫桿”等一系列復雜的動作,該項技術雖然可觀賞性強,但動作技能的復雜程度確實較高,學生掌握此項技術有一定難度。
第三種表現為某些運動項目的規則相對復雜。如籃球項目“犯規”的規定就包括侵人犯規、雙方犯規、進攻犯規、違體犯規、技術犯規等,名目繁多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身體運動的自由,不利于學生的自由參與。
(二)課程內容不易掌握
課程內容的“難”因人而異,它常與內容的抽象、艱深相伴[2]。體育課程內容的“難”突出表現為體育課程內容的既定標準與學生運動技能的可接受性、動作完成程度之間的矛盾,也就是學生學習能力與既定的學習任務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運動技能的學習通常建立在一定的運動技術基礎之上,真正掌握并熟練運用一項運動技能,必然要經歷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生疏到熟練的“建立——提高——發展”過程。低學段的學生或者初學者運動基礎還不扎實,還不具備掌握高標準運動技術的能力,因此,有些課程內容對于他們來說,確實難以掌握。如果體育課程內容難度過高、要求過嚴,學生經過反復的練習也無法掌握和運用運動技能,在多次嘗試卻都失敗后就可能會嚴重挫傷學習積極性。
(三)部分內容偏離學科性質
體育課程內容的“偏”是因為出現理解偏差而使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與設計偏離既定目標和方向,它存在于課程內容選擇與設計的過程中,既包含課程理解方面的問題,也包括技術層面的問題,其中課程理解的偏差是誘因。
現行課程標準鼓勵學校和教師根據學生、學校的實際自主開發與利用體育課程內容資源,而在落實過程中卻普遍出現體育課程教材內容選擇的隨意性和混亂現象,占了有限的體育課程時間和空間,無疑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四)課程內容相對陳舊
體育課程內容的“舊”具有相對性,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體育課程內容陳舊、過時,沒有體現出時代性,與社會的發展進步格格不入;二是體育課程內容的更新與學生的成長過程、發展需求不同步,表現在某一時期不能滿足學生日益發展的興趣需求。體育課程內容的“舊”并不是否定體育課程內容的價值,而是指體育課程內容不能反映現實變化。
此外,體育課程內容的“舊”還體現在不能與學生從低學段向高學段發展進程同步,體育課程內容不能滿足學生在不同學段形成的不同體育興趣、需要,不能突出一定學段發展學生體能、技能的側重點,這一現象主要存在于高學段。對于高學段的學生而言,體育課程內容絕大多數是在低學段已經接觸過的、傳統的競技性運動項目,如田徑、體操、球類項目、武術、游泳等,如果在高中階段依然在不斷重復小學、初中的課程內容,總是讓學生從零開始、從基礎學起,或者在動作熟練基礎上仍然重復學習,都屬于低水平重復,不能給學生帶來新的刺激,不利于學生掌握新的技術,直到高中畢業,學生仍然沒有掌握一項實用的、感興趣的運動技能。即使因襲小學、初中的課程內容,也要遵循“基本身體活動能力培養→基本運動技能的形成→運動技能的全面發展→專項運動技能的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特長技能的獲得和綜合體育能力的形成[3]”這一順序,待到高中階段也應該對課程內容的程度提出新要求,如新高度、新遠度、新速度、新難度、新技術、新標準等,使學生接受新的挑戰,感受新的刺激,從而在體能、技能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促進體育課程內容學段銜接的優化策略
(一)刪減繁雜動作技能
針對體育課程內容的繁雜,必須采用“刪繁”的手段,刪去那些無關緊要、復雜程度較高的內容。需要做到:一是要緊緊把住體育課程內容資源教材化的關口,不要把那些生疏冷僻的、不實用的、安全性能低的、沒有身體鍛煉價值的、不易掌握的項目引進到課程內容中;二是依據學科邏輯、課程性質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刪去那些不符合學段課程目標的內容,讓學段課程內容的針對性更加突出;三是在選用課程內容時,要根據某一學段學生的需求區分主次內容,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以學生興趣為導向選擇體育課程內容時,運動項目不宜過多,應該重點選擇和傳授與學生興趣有關的運動知識與技能,引領學生掌握1~2項實用的運動技能。
此外,運動規則的繁多無疑為體育課程內容劃出了較多的限制條款。運動規則能夠保證體育課程內容的學習與練習有序進行,但由于規則的約束,對于一些不能有效地按照規則要求高標準完成技術動作的初學者而言,確實增加了學習的負擔。如初中、高中階段學習籃球項目的運球技術,由于學生的動作操作技能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學習運球技術對于該階段的學生來說并不困難,在學習的時候也不會出現多余動作,并且能夠根據規則的要求高質量完成行進間運球,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或者是初學者而言,由于他們的球感還沒有建立,運球時難免出現二次運球、雙手運球、運球走步等違規違例現象,限制了身體活動,因此,應注重讓學生學會身體活動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球感,可以刪去不必要的規則約束,不必苛求動作技術的細節。
(二)引入新興運動內容
對引入新興運動項目的重視不足,體育課程內容的開發力度不夠,往往會給人造成體育課程內容陳舊、過時之感。如社會流行瑜伽健身,如果學生在學校沒有接觸過瑜伽項目相關知識、技能,甚至沒有發展學生身體柔韌度和關節靈活性的課程內容,即使學生踏入社會對瑜伽充滿興趣和需求,也因之前在學校沒有接觸過相關知識與技能,還得從頭學起?;蛘呤且驗樵趯W校沒有使身體柔韌度和關節靈活性得到發展,不具備練習瑜伽的身體條件,最終只能選擇放棄追求這一時尚項目。
(三)降低教學難度要求
1.在技術動作方面,可以做到:
(1)簡化復雜的技術動作,如將24式簡化太極拳再進一步簡化為動作簡單、易學易記的9式太極拳。(2)精簡技術方法,如足球運球方法種類較多,腳背正面運球、腳背外側運球、腳背內側運球、腳內側運球,沒有必要全部掌握,只要掌握其中1~2種技術方法即可。(3)修改運動技術規則,如排球教學比賽允許連擊、四次擊球,能夠增加該項目的可玩性、趣味性,并且不影響運動技術的掌握與運用。(4)簡化技術要領,一些復雜的動作技術,可以通過口訣來清晰地表達,如籃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編成口訣“一蹬、二展、三抬、四壓、五撥”,用簡潔的語言幫助學生熟記、領悟要領,排除不必要的信息干擾。
2.在場地器材、人員、裝備方面,可以做到:
(1)降低器材的高度,如降低排球網的高度、籃球架的高度、欄架的高度、橫桿的高度,也就能降低扣球、投籃、跨欄、跳高的難度,不僅使學生掌握了運動技術,還能夠幫助不同年齡、不同身高的學生收獲成功的快樂。(2)減輕器材的重量,如用實心球替代標準重量的鉛球、用氣排球或者軟式排球替代標準排球、用小籃球替代標準籃球,利用這些器材同樣能掌握課程內容所規定的運動技術。(3)調整場地的規格,如將110m跨欄改為60m跨欄、將全場足球教學變為半場足球教學等。(4)調整參與人數,如將單人跑改為雙人跑或者多人跑等。通過場地、器材、人員、裝備等方面的調整,可以降低體育課程內容的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運動參與積極性,促進學生掌握運動知識與技能。
(四)突出體育課程特性
體育課程內容的糾“偏”首先需要正確理解體育課程的性質,明確體育課程內容的學科邏輯。體育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能偏離了身體練習規定的學科邏輯,不能忽略體育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傳授,否則體育課程的學科價值將無法實現。其次,需要糾正將“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形而上學地理解為淡化運動技能或不要競技運動內容的做法。體育學科是一門操作性的學科,運動技術是實現各項運動操作最重要的手段與途徑[4],運動技術、技能是中小學體育課程內容的主體?,F實中那些體育課程內容的游戲化、情境化做法,對于吸引低學段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參與運動的熱情可能很見效,而對于高學段的學生,如果再大量實施與運動技術技能無關的游戲內容、情境內容,就會破壞體育課程內容的學術嚴謹性,無助于學生掌握規范的運動知識與技能。
(五)減少課程內容的重復
“減重”是指盡量減少體育課程內容的重復設置現象。在設置體育課程內容時,為了使學生掌握運動知識與技能,并達到高度自動化階段,課程中某些主要的知識與技能便會反復予以重現。但這種重復不應該是無邏輯的、簡單的重復,而是應該在螺旋式提高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要求[5],也就是通過針對性地、有重點地設置體育課程內容,使運動知識與技能能夠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不斷拓展和加深,彰顯出對內容難度要求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實現使學生由生疏到熟練的掌握運動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的。否則,就會造成體育課程內容體系的龐大、繁雜、無重點,不利于學生掌握動作技能,不利于學生形成運動興趣和特長。減少學段體育課程內容的重復設置現象應該在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的基礎上,盡量做到兩點:一是每個學段在起始年級都應該為學生適應新學段的體育課程內容設置一個“緩沖區”,在這個“緩沖區”可以提高優秀學生運動成績、運動技能為目標,也可以提高體育后進生的運動能力為目標,使未學過新內容的學生接觸到新的學習內容,這樣能夠發揮“緩沖區”承上啟下的功能,使課程內容的重復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二是整體規劃一個學段的體育課程內容,既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又按照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設置課程內容,盡量避免學期之間或者學年之間出現低水平重復現象。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2014年度一般課題“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策略的研究”(項目編號:BLA140066);廣東第二師范學院2016年度校級質量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6ybzz06)]
參考文獻:
[1]張恩德.基礎教育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產生與規避[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9):9-14.
[2]張恩德.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內涵詮釋與特征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4(8):97-101.
[3]唐照華,盧文云,劉駿.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教材內容一體化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4):115-118.
[4]李啟迪,邵偉德.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體育課程理念的意義與實施策略[J].體育科學,2014,34(3):15-23.
[5]王占春.從現行體育教學大綱看我國學校體育課程建設[J].體育學刊,2001(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