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祥彬
摘 要:本文通過對乒乓球職業運動員轉會制演變歷程的研究,發現我國乒乓球職業運動員的交流辦法從租借制到自由人和非自由人的掛牌摘牌制,進一步發展成現行的轉會制,體現了我國乒乓球運動的職業化特征,也推動著乒乓球運動職業化進程,從運動員、俱樂部、乒協三大主體來分析轉會制度對乒乓球職業化的影響,認為轉會制度可促進乒乓球人才的流動,可促進俱樂部的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職業乒乓運動員 轉會制度 乒乓球
中圖分類號:G8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12(c)-0192-02
2006年至今已有10年的時間,乒乓球職業運動員的轉會制度歷經多次演變,租借制、倒摘牌制、順摘牌制、轉會費上限不封頂、轉會費上限實行封頂、轉會費的分配辦法等措施不斷推進出,既在學習NBA的球員轉會制度,也在借鑒我國足球、籃球職業聯賽的球員轉會辦法。到底效果如何,頗有爭議,各方從自身的角度發出不同的聲音,于此,本文以我國乒乓球職業運動員的轉會制度為主題,分析乒乓球職業運動員轉會制度的演變歷程,從運動員、各俱樂部、中國乒協三方來思考轉會制度對乒乓球職業化所產生的影響,繼而探討乒乓球職業運動員轉會制度調整的思路。
1 乒乓球職業運動員轉會制的演變歷程
1.1 乒超聯賽初期,運動員“租借制”的推出
2003年,為了維護運動員原培養單位的利益,中國乒超聯賽推出租借制度,即運動員身份仍屬于培養單位,俱樂部只能利用租借的形式為其比賽。運動員職業聯賽收入由基本工資、勞動報酬和成績獎金三部分組成。并對運動員進行分級,規定特級、一級、二級三個級別,并對每個級別的基本工資作了規定,特級18萬~20萬,一級最高8萬,二級最高5萬(稅前)。該制度考慮了原培養單位的利益,俱樂部只有運動員的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只有支付工資的義務,卻沒有商業開發的權利,租期期滿后運動員還要回到原來的地方隊。因此俱樂部參與的積極性受到限制,但是有了這個制度,運動員的收入有了改善,運動員的流動性得到提高,運動員得到更多的鍛煉。
1.2 乒超聯賽中期,由“租借制”到“掛牌摘牌”的轉變
租借制的推出,在運動員方、俱樂部方均受認同。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更進一步邁向職業化道路,乒超聯賽于2006年推出“自由人”流動辦法。所謂自由人是指在三大賽事(奧運會、世乒賽、世界杯)中獲得冠軍的運動員。“辦法”的推出,將當時頂尖水平運動員的年薪提高到60~100萬元,運動員的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這一辦法在當時被稱為掛牌摘牌制,每個租借的行為涉及四方人員,分別為被租借的運動員、運動員的原培養單位、租借俱樂部、中國乒協。從2006年—2010年均采用這一辦法,當然在這期間,這種掛牌摘牌制度出現了一些問題,乒協對辦法做出了一些修改,如在2006賽季,當時符合“自由人”標準的只有男子6人、女子7人,高水平運動員供不應求,各俱樂部競相抬高競價,導致出現了馬琳501萬元的天價標王,給俱樂部增添了巨大的經費壓力,于是在2007賽季又推出了“非自由人”的租借辦法。
1.3 乒超聯賽中后期,變“掛牌摘牌制”為限薪條件下的公開競價制
由于2006年推出的“自由人”和2007年“非自由人”的“掛牌摘牌”制度,運動員的薪水漲勢過快,俱樂部的經費壓力過大。針對這一局面,2010年,乒超聯賽又運動員的交流辦法進行了改革,第一,對不同級別運動員的薪酬做出明確規定,特級運動員的薪酬為80~120萬元,一級運動員的薪酬為30~60萬元。競拍價一部分用于支付運動員的薪酬,一部分用于支付運動員原所屬單位。如果最終競拍價高于運動員的薪酬與支付給該名運動員所屬單位的費用之和,則超出部分的30%再支付給該名運動員所屬單位,超出部分的70%作為乒超聯賽獎金的組成部分。第二,取消運動員的雙向選擇權,運動員的公開流動將以會議的形式進行公開競價,運動員必須服從摘牌的結果。這一使用限薪令的舉措是針對運動員薪酬過快增長,俱樂部經營難以為繼的現狀而制定的,同時也兼顧培養單位的利益。然而,在特級運動員相對稀缺,少數俱樂部資金雄厚的狀況下,出現了當年郭焱創造1133萬元摘牌紀錄。
2 現行轉會制對我國乒乓球運動職業化的影響
2.1 轉會制促進乒乓球人才的流動
目前參加中國乒乓球超級聯賽的俱樂部男、女各10支隊伍,共有107名運動員注冊,成為職業乒乓球運動員,幾乎囊括了當今國內頂級水平的運動員、各省市優秀運動員以及部分中國大陸以外的優秀運動員。2016賽季中國乒超運動員摘牌大會于9月份在北京召開,男女共有18名運動員被掛牌,結果有14名運動員被成功轉會。對比2016—2017賽季中國職業籃球聯賽CBA和中國足球職業聯賽,CBA國內注冊運動員有291人,成功轉會人數為30人(僅指內援),中超國內注冊運動員約400人,成功轉會人數為58人(僅指內援)。統計了從2012—2016年乒超聯賽職業運動員轉會情況,共成功轉會81人次。大部分頂級球員都有過轉會的經歷,如世界冠軍馬琳、馬龍、許昕、郭躍、郭焱、劉詩雯、朱雨玲、武楊等。這些優秀運動員從原俱樂部轉入到另一個俱樂部,不僅會提高自身的乒乓球技戰術水平和比賽經驗,也會給俱樂部帶來活力,幫助提高其他球員的運動能力與比賽水平。
2.2 促進俱樂部的可持續性發展
2012年實施的職業球員轉會新政中限定最高轉會費為400萬元,到2016年限定的最高轉會費為700萬元,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體育政策,我國的乒乓球職業化水平還遠沒有達到像美國的職業籃球、歐洲的職業足球那般水平。如果不限定轉會費的上限,會無限的增加俱樂部的負擔,嚴重影響俱樂部的可持續性發展,如上文提到過的2006年馬琳501萬和2010年郭焱的1133萬。
新的轉會制將過去的租借改變為轉入,俱樂部對運動員具有擁有權,運動員具有歸屬感,更愿意為俱樂部付出自己的努力。俱樂部也可以對運動員進行再次交易,根據運動員的成績和表現來定價,既能充分體現運動員的價值,也能為俱樂部獲取收益。而且,新的轉會制度規定,俱樂部與轉會運動員的簽約期都是四年,相比以前的一年或兩年的簽約期,俱樂部與運動員的關系更加穩定,俱樂部的發展更具有持續性。
3 對現行轉會制度調整的思考
從本質上說,任何機構或制度存在的根本價值在于為社會成員提供一定的利益滿足,判斷其優劣的核心在于它能否更好地為社會成員提供這種利益。在職業乒乓球框架內,運動員作為一個有著自身許多利益的主體,具備主張權利的資格,有要求權利的需要和實現權利的權能,同時,還擁有采取行動實現自身權利的自由。職業乒乓球俱樂部是賽事產品生產的直接投資部門,擁有獲得經濟利益的諸多權利;乒協(或乒羽管理中心)具有政府所賦予的公權,滿足國家需要。從均衡三者利益的角度來看,職業乒乓球運動員轉會制度的優化,應基于上述三者的相互作用博弈得以實現。
4 結語
我國乒乓球超級聯賽的轉會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從租借制到自由人和非自由人的掛牌摘牌制,到現在的轉會制。制度的不斷修改和完善,是我國乒協、俱樂部、運動員三大主體不斷博弈的結果,而且,這一博弈方式將一直進行下去,為我國乒乓球運動職業化進程不斷推進。
參考文獻
[1] 蘭彤.德國乒乓職業化的發展對中國乒乓球職業化的啟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6):4-7.
[2] 訾國棟.我國足球運動員轉會制度法律研究——從運動員與俱樂部權益保護的角度[D].蘭州大學,2007.
[3] 黃曉龍,肖哲.淺析乒乓球超級聯賽雙軌制的改革趨勢[J].湖北體育科技,2015(3):2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