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在“計劃生育”社會大環境的背景下,雖說現在的“二胎”政策已經放開,但是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依然占據首位,家長對孩子越來越嬌慣和重視。對于學校教育而言,當今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棘手。都說“嚴師出高徒”,但是再也找不到教書先生的“教鞭”和“戒尺”。相比之下,獎勵、表揚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漸提高,懲罰、批評在教育中的地位大大下降。這樣,表揚就成了教育者偏愛使用的一種方便的工具。
一、表揚在教育中的作用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活動是受情緒影響的。當人在積極情緒的支配下,就會產生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容易發揮自己的水平,從而大大地提高人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采用激勵機制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使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每個老師和家長都期望孩子的未來是成功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特別需要老師的表揚,就像花兒需要陽光一樣?!昂煤⒆邮强涑鰜淼摹保蠋煹囊痪滟潛P,能使學生進入一種神采奕奕的境界,并最終化作積極行動的結果。表揚即能滿足學生渴求老師關注的心理需要,又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構建一種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二、“小紅花”的實質
一切動物,包括人,都是在不同利益的驅動下,做著本能的或有思維的事情。小學生的認知發展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對學習這件事情的認識還沒達到“為自己而學”的境界。當然,老師的口頭表揚用一兩次還以,這種無形的表揚說得過多也就顯得“輕如鴻毛”,不值得一提了。所以除了口頭表揚外還有諸如“小紅花”“蓋印章”等獎品之類的外在獎勵。這種有形的獎勵更是一種證明“被老師表揚過”的憑證,看得見、摸得著。在學生眼里可以成為向家長和同學們炫耀的資本,也能成為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繼續前行的發動機。因此,外在獎勵還是有必要的。在各個小學經??吹降钠毡楝F象:無論是班級墻上的紅花臺上,還是學生的書本、作業本上,甚至是在低年級小學生的額頭、手臂上,“小紅花”的蹤影無處不在,可見“小紅花”的魅力之大。
其實,貼“小紅花”的方法并不是某個老師獨創的,它屬于心理學范疇。是行為主義療法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代幣法”。“代幣法”是用一些起著表征作用的符號(如小紅花、五角星等)編制一套相應的激勵系統來強化所期望的行為發生和保持的一種療法。代幣法可以使一種好的行為的長期性增強,也可以使一種不良的壞習慣減少或消退。這種方法通常對于10歲以前的小孩效果顯著,因此廣泛運用于小學階段。
三、學生學習動機中的“過度理由效應”
眾所周知:兒童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F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很多孩子在小學低年級時勤學好問,對什么都充滿好奇,有著強烈的學習動機;可是,隨著年級的升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勁頭卻越來越低。家長和老師用盡了表揚和物質獎勵等一切辦法。有的家長甚至不惜以金錢為誘餌,但收效甚微。學生在朝氣蓬勃的年齡卻沒有了學習的興趣,這可愁壞了老師和家長。
一位平時表現不怎么好的學生,在老師的公開課上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好不容易等到老師叫他起來回答問題,而且居然回答對了,心里好不興奮!但是最后等來的卻是老師的一句“大家的表現都很出色,老師的小紅花不夠用了,下課再到我辦公室拿吧”。他立刻就像泄了氣的氣球一樣,一屁股坐在凳子上,低頭玩著小動作,再不肯發言,這似乎是對老師的無聲抗議。
這位學生的例子完全可以用心理學上的“過度理由效應”來解釋。
“過度理由效應”是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們原有的內在理由而成為行為支持力量,從而行為由內部控制轉化為外部控制的現象。人們的行為最初是有內在理由的,如興趣愛好。這時人們的行為和認知之間是協調的,并傾向于繼續保持這種行為。但如果出現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錢、獎勵(小紅花)等,給人們的行為增加額外的“過度理由”,就會促使人們不自覺的用這些更具吸引力的外部理由來解釋行為,相應的減少或放棄原來的內在理由,行為也由內部控制轉為外部控制。
“過度理由效應”告訴我們:有的學生之所以缺乏學習動機,與其天性有悖,就是因為外在的獎勵和刺激的存在。外在的刺激一旦不存在,學生便失去了解釋“學習”這種行為的理由,“學習”的行為也就減少甚至終止了。
“過度理由”對于學習來說,會與我們期望的學生內部動機相背離。但是要阻止某一種我們不希望見到的行為,如果給予學生額外的“過度理由”,則可改變這種行為。所以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就看我們如何利用它。
四、“過度理由效應”的啟示
1.如何使我們期望的行為繼續下去
一方面不要讓獎勵和表揚成為學生的“過度理由”。獎勵作為一種激勵措施,適當運用未嘗不可。但是過猶不及就會成為學生的“過度理由”,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內部動機。如表揚孩子時不要夸孩子“你真聰明”,而是要對孩子說“你真努力”,這樣孩子在下次做事情時會靠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而不是依靠自己一時的小聰明。
2.如何阻止不良的行為
第一,不斥責和強勢干預。懲罰本身是一種“負強化”,而且并不一定使學生習得什么是正確的行為。斥責和懲罰學生只是使他們當時會有所收斂。如果學生因此而討厭老師,感受不到老師對他的愛,后面也可能不長記性、變本加厲。這樣反而會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學生厭學等不良后果。
第二,運用“過度理由”順勢消退。對于讓老師頭疼的學生的一些不良問題:我們一方面要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和愛,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真誠的關心。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投其所好,針對他們典型的行為,給與一定的物質獎勵,把他們行為的內在需求引導到一個外在的“過度理由”上來。等到適合的時機,再抽掉這個“過度理由”,從而消除不良行為。
為了避免降低小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老師要通過認真客觀的分析學生的需要,加強精神鼓勵的作用,采取靈活多樣的激勵措施,挖掘學生本身的內在動機,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主動性,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