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芝
我們所說的班集體文化,是指依托并通過班集體這個載體來反映和傳播的文化現象。作為社會群體的班集體,它的所有成員或部分成員所共有的信息、價值觀、態度、構成班集體文化。它的形態包括以教室環境為主要內容的班集體的物質文化,以班級組織與規章制度為內容的班集體的制度文化和以班風、學風為主要內容的班集體精神文化。班集體文化建設作為一個新的德育模式,體現了以文化特色為核心。作為組織者、教育者、指導者的班主任,對全班學生健康和諧的發展負直接責任。因此,我們在班集體建設中,應該把班集體的文化建設作為重要的工作,讓班集體的文化深入學生心田。
一、積極營造幽雅的環境文化
優美的班級環境,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中受到熏陶感染,并對他們的心理能夠產生深刻的影響。
1.布置特色化教室,創設特色文化氛圍
每一學期的剛開學,我們就從美化環境布置入手,根據創建中隊特色的需要,在墻上布置一些名言警句。我們中隊創建的是書香特色班,為此,我們用的是“翰墨飄香,幸福童年”“工工整整寫字,堂堂正正做人”等激勵語,教育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奮進。在教室的板報上張貼著班訓牌,上面是全班同學討論制定的 “團結、勤奮、創新” 的班風。讓學生進教室就能看見,時時提醒學生自己的努力目標。同時對教室里的各種設施的擺放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課桌、教具、作業本、學具、掃帚、圖書等都要擺放整齊。教室里整齊、美觀的布局,能給學生賞心悅目之感。
2.構建和諧、溫馨的教室人文環境
教室人文環境的凈化直接反映班級的精神風貌。教室的布置能夠陶情、育美。和諧的人文環境和愉悅的心態,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由于小學生愛動、好玩,教室內往往會出現高談闊論,激動時還動手動腳的現象,走進教室,會給人感覺猶如來到了菜市場。為了避免這類現象的發生,我們通過班干部討論,征求大家意見,決定要求全體學生交流時話語婉轉,走路溫文爾雅,以此作為行為規范評比的內容,由小管家負責管理監督。
二、大力開發有效的制度文化
1.讓學生自己制定班級公約
班級公約是全班同學共同信守的制度,包括文明禮儀、學習常規、基本規范、衛生值勤等幾個方面,是班級學生活動的指南。班級公約不能“自上而下”由班主任強加給學生,而應該“自下而上”由學生討論產生,讓他們感到這是他們自己的事,他們是制定者,也是執行者,維護者。因此,在制定班級公約時,要激勵每一位學生參與,廣泛聽取每一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再通過全班民主表決形成定案。
2.確立師生工作制度化
班級師生工作制度的確立,應該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符合特色班集體的建設要求,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適應學校教育的需要。 根據我們班建設“翰墨飄香,幸福童年”特色班發展計劃,這學期確立每天練字二十分鐘,每周開展一次班級寫字比賽文化活動,一個月至少更換一次學習園地的內容。在班集體文化建設中,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教師的工作態度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正所謂“身正為范”。因而,教師在制定工作制度的時候,由學生當參謀,受學生監督。
三、不斷強化班級和諧的人際文化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優秀班集體又一重要特征。 “和諧的人際關系”在班集體中包括三種類型,即:師生關系、學生相互間的關系、學生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它要求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集體彼此尊重、互相促進。
1.優化師生關系
在班級社會體系中,教師與學生的交互作用是人際關系中最復雜的關系,并對班集體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資料表明:一個人的學生時代,與老師相處的時間超過與父母相處時間的兩倍;而老師的人際交往,則有80%是與學生的交往。這種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沒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沒有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便難以收效。要優化師生關系,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尊重和信任學生。其次,逐步加深師生感情。班主任要得到學生的信任,就要悉心深入地了解學生,盡可能與他們打成一片,與他們交心,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教師還要學會期待。班主任對學生期待的力度影響著全體學生的情感、認識和思維。因此,班主任有責任檢查自己對每位同學的期待是否良好可行。
2.和諧同學間關系
在班級中,同學之間共同相處離不開交往。為了使學生從小就學會交往,我們應該重視交往教育。班級中往往會出現學生交往的斷裂層,即優生交往、差生交往,優生與差生交往覺得那么不自在,因而產生不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了填平這個斷裂層,老師除了讓學生建立一對一的互助小組外,還要組織各種由優生和差生共同合作的活動,增進彼此的友誼。
四、正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1.開展主題班會活動
主題班會是班集體建設中最常見的活動之一,形式可以是討論、演講、小品、相聲等,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公民道德建設、重大節日紀念活動等。開展主題班隊活動時,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盡可能挖掘身邊的教育資源。如:發現學生滑著下樓梯那些不安全隱患時,就開展 “安全伴我行”主題班會。
2.開展書法特色活動
字美有利于愉悅心情、發展特長。結合我班特色班集體的建設目標,老師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書法比賽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增進同學友誼,發展學生的特長。
3.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
競賽既是一種形式,又是一種手段,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興趣,還能推動學生向更高的目標邁進。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憑借快速閱讀訓練這個教學手段,全班同學每人都從家里拿一本書放在書柜,除了上課訓練之外,還要求課外認真閱讀,老師組織學生每學期開展一次百科知識競賽。這樣,將活動與學習相結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師結合節日和各類教育活動,組織學生進行詩歌美文朗誦、古詩配畫比賽、個人才藝比賽等活動,讓每個學生得到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實踐證明,班主任要耐心細致地抓好班集體特色文化建設,才能使學生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