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如
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有效的課堂提問能促進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欲望,及時反饋教學信息,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有效的課堂提問更是一門教學藝術,能成為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橋梁、火種與催化劑。但事實上,這種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學方式存在許多誤區,在日常教學中,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課堂上看似緊張有序,師生有問有答,熱熱鬧鬧,但學生卻沒有真正的體驗與收獲;或者整堂課很沉悶,教師照本宣科,缺少思維訓練;或者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不感興起,參與性不強,教師自問自答等,這些現象的出現,其中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缺失。
鑒于上述原因,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經驗,并結合本學科特點,就如何加強課堂提問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進行粗淺的分析。
一、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內涵界定
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指能引起學生學習的提問。主要有以下標準:
(1)應該是情景化、動態化。
(2)具有科學性與針對性。
(3) 具有梯度性和開放性。
(4)需要有效的評價。需將激勵性評價和否定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
(5)有靈活性。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
二、課堂提問低效的成因分析
(1)課堂教學目標、重難點不明確
例1:《百家爭鳴》:教師在講儒家政治思想時隨意插入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嗎?”然后教師講了“孟母三遷”的故事情節并自我點評。顯然偏離主題,教師目標意識、重難點意識不強。
(2)思想上不重視,教學觀念陳舊
例2:《秦朝一統》:教師在快速展示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的過程后,提問:“秦為何能滅六國統一天下?”教師投影了很好的四段材料,分別從四個角度說明原因,可是教師卻有意識地把四段材料中的關鍵詞語用彩色筆標出來,學生就失去了探究的興趣。
(3)受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的制約
例3:《同樣的權利,同樣的尊嚴》專題探究中的案例“言論自由”辨析后,設計了一組判斷題。教師采用集體提問、集體回答的方法,當學生回答到第三題時,聲音明顯低了,答案也不統一了,此處是很好的生成資源,教師可以見機處理,以突破重、難點。但由于教師缺乏教學機智,缺乏課堂提問調控的能力和深厚的教學底蘊,自己講解了這個問題,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課堂提問有效性達成策略
(一)把握課堂提問的程序
一般包括四個階段:置境階段、置疑階段、誘發階段、評核階段。
(二)把握時機,找準切入點。
例4:我在教《秦嶺____淮河分南北》南北溫差時,首先播放了一段視頻,主要是展示了廣州和哈爾濱之間冬季與夏季溫差的特點,播放之前提醒學生注意兩個城市之間溫差的特點,學生看得很投入,回答問題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描述、概括得非常準確,在此基礎上,抓住時機提問:“為什么同樣是冬季,廣州到處是花的海洋,而哈爾濱卻是冰的世界?而為什么到了夏季兩地的溫差卻只有5-6℃?”然后讓學生自由回答,教師不加評論,好像誰也不能全面準確地回答,學生仍處在“憤”“悱”之時,教師借機播放了另一段視頻,該視頻非常全面地分析了我國南北溫差的原因,我從他們專注的神情中就可以知道效果很好,當我提問:“你們能再說說其中的原因嗎?”很多同學舉起了手,尤其是前面回答錯了的同學自告奮勇地站起來進行了糾正。
(三)課堂提問要把握四個“度”
(1)提問應該巧設“坡度”
例5:《生命可以永恒?》中“探問生命”環節在播放了簡短的視頻后設置了以下問題:
①視頻中最長壽的老人活了多少歲?②無論你多長壽,和人類歷史長河比較是怎樣的?
③人的生命可以永恒嗎?如果不可以,為什么?如果可以,怎么實現?
第一問是很感性的問題,第二問需要理性的比較思考,在前兩問的基礎上第三問難度上升,緊緊圍繞主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2)提問應該有適當的“高度”
一定要把問題落在學生“最近發展區”,要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3)設計問題要有一定的“寬度”
有廣度的問題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
(4)提問應該選好“角度”
例6:①丁肇中教授為什么覺得學習是很快樂的?
②從學會學習的角度,談談材料給你的啟示。
這樣的提問既注意梯度,又注意角度;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改變提問方式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教師可改變提問方式,變教師問為學生問,可嘗試讓學生圍繞一節課的主要內容,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材料,提出自己的疑問,并通過課堂自主學習、小組研討、教師點撥等多種形式,逐步加以解決。以此調動起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誘發學生創新思想。
(五)課堂提問要正確處理預設問題與問題生成之間的關系
例7:《遼闊的疆域》:要求學生對照地圖按逆時針方向找出我國陸上相鄰的國家,有學生講到了“克什米爾”,顯然學生答錯了。但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生成資源,趁機提問:“國界線用什么圖例表示?” “克什米爾附近用的是什么圖例?”學生通過查找馬上發現了問題:根據圖例看出克什米爾不是一個主權國家,而是一個地區。教師抓住時機進行了必要的補充講解,使難點迎刃而解。
“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課堂提問,可以讓你的課堂風生水起!可以讓你的課堂更高效,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