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可見,數學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需要在生活化的具體情景中“體驗”,在生活化的能力訓練中“探索”,在生活化的練習中“拓展”,在生活化應用教學中“創新”。課堂教學生活化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符合現代家庭孩子脫離生活實際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進行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打通數學與生活的無形屏障,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領悟數學的魅力。現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做簡單的闡述。
一、創設生活情境,體驗生活化數學策略
在數學課堂導入教學中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挖掘出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更貼近生活,且從中引出數學問題,并以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如張齊華老師上《小數的初步認識》時,創設了去商場購物的生活情境,看到物品價格選取學生生活熟悉的一組直接導入,如:練習本定價0.45元,一瓶礦泉水1.05元,一片創可貼0.1元,一本書25.25元……讓學生找出哪些是小數,并觀察今天所學的小數與以前認識的數有什么不同,通過引導對小數的特征及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接著趙老師從“元角分”這些生活常識入手,建立這些小數的實際價值,如0.45元其實就是4角5分,0.1元就是1角也是1/10元等,讓學生在熟悉的商品價格背景中借助直觀的圖示去體會分數與小數的內在聯系點,從而為后續的利用分數來理解小數做充分的準備。達到了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的自然鏈接,學生學得生動,學得精彩。
二、借用生活素材,探究數學問題的策略
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引導自主探究,培養創新能力。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學習不是被動吸收知識,通過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用已有知識處理新的任務,并構建自己的意義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盡量為學生提供貼近孩子生活的素材,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例如,著名特級教師黃愛華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出示“青島啤酒的酒精度為3.4%”、“紹興老酒的酒精度為15%”、“酒鬼酒的酒精度為52%”,然后問學生:“喝哪種酒容易醉?”“為什么喝這種酒最容易醉?”這個問題激發了全體學生的探索欲望,個個情緒高漲,積極思考、交流,最后發現了酒精度(百分數)這個數學問題,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概括出百分數的意義。這樣,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的大課堂之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探索數學問題,真正掌握數學知識。
三、運用動手操作,發展學生思維策略
動手操作是孩子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依據。對于動作、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最深刻的體驗莫過于自己親手實踐過的東西。在平時教學中要讓學生把數學和動手操作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創新意識逐漸增強,使所學知識更扎實,應用知識更靈活。如在一年級學習《圖形的拼組》時,讓學生做紙風車、紙飛機和正方體。在學習《年月日》后,告訴學生2017年2月1號是星期三,讓他們自行制作2017年2月份的日歷。這樣即讓學生參與制作年歷的活動,又讓學生掌握平年2月和閏年2月的相關知識。
四、設計課堂練習,聯系生活實際策略
人教版教材中的練習設計較過去雖已作了很大的調整,但仍有一部分的練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較遠,教學中難以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為此,我們需要在練習環節中將原有一些脫離學生生活的習題,做一些適當改組,引進相關的生活問題,以加深理解新知,激發學生練習興趣,提升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
五、學用適時結合,拓展生活化數學策略
以生活活動為載體,領悟數學真諦,做到學以致用。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
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數學知識放在生活實際中讓學生去感知,學會利用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在教學中充分拓展延伸知識,設置開放性、實踐性等作業形式,讓學生能及時將數學知識應用、驗證于日常生活,并在此過程中再次積累新經驗進行反復驗證。如幫助家庭算一算水電費、如何利用商場促銷活動購物比較優惠、怎樣合理安排時間等等。
六、撰寫數學日記、記錄生活數學策略
數學日記是一座架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梁。學生將學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從而擴大學生視野,讓其成為蘊育知識的搖籃。通過寫數學日記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體驗生活,并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激發用“數學眼光”看社會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興趣。
七、深入了解學情,創設生活化教學評價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應該著眼學生的全面發展,應該讓學生在評價中感受學習的快樂,發現自己的潛能,激勵自己,做到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既要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要評價學生從生活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特點,解題策略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評價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在學習評價生活化中享受數學的樂趣。
總之,生活中的數學是鮮活的,脫離了生活實際的教和學是無味的,學生在課堂上不只是聽數學、看數學、練數學,而是更多地做數學、玩數學,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應用中學數學,在數學思維活動中經歷、體驗和探索數學,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價值和意義,讓我們的數學貼近生活,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孩子們面前,使學生感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知識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作者:蔡昆
工作單位:百里杜鵑管理區金坡鄉教育管理中心
通訊地址:貴州百里杜鵑管理區金坡鄉教育管理中心
聯系電話:18386369789
郵政編碼:551519
QQ郵箱:276877569q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