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師曾說:“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全面培養,并不局限在第一課堂,第二渠道有更廣闊的天地……”因此,以課內帶課外,以一篇帶多篇,以精讀帶讀,無疑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手段,從興趣入手,使學生想讀;傳授方法,教學生會讀;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從興趣入手,傳授方法,創造條件。力求以課內帶課外,以一篇帶多篇,以精講帶讀,從而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課外拓展性閱讀是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僅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也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其意義在于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提高語言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及心理品質的成長。目前,我們使用的教材選文大多為文質兼美之作,老師應充分發揮其范例作用,讓學生通過品讀,了解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同時,應該指導學生就語文閱讀教學中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主題,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整理與閱讀,拓展學習內容并延伸學習時間,從而加深對課堂閱讀素材的理解。那么,該如何有效指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呢?
一、 一、激發課外拓展性閱讀的興趣
“激發興趣”是課外拓展性閱讀活動實施與指導的關鍵。據調查了解到,學生普遍喜歡讀的是情節性、知識性、趣味性比較強的內容,而教師在確定拓展閱讀材料時,很少考慮到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使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受到了影響。另外,教材中有些課文的分量較重,對學生來說,學好課文已經消費了很多的精力,但有些老師為了進行拓展,又于教材之外引入了新的內容,這樣一來,由于拓展閱讀只使用了簡單的“加法”,從而使學生的負擔明顯加重,引起了一部分學生的反感。
我認為,課外拓展性閱讀同樣要遵循因材施教和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教師要面對學生、研究學生,看重他們的閱讀習慣、喜好,抓住他們的興奮點,和他們一起選擇與實際生活貼近或最受關注的文章來學習,使“要我讀”變為“我要讀”。教師的角色應該是一個顧問、一個幫手,要盡可能提供多方面多類型的材料供學生選擇,明確提供學生閱讀的書目、篇目。如:《觀潮》第二課時的目標之一是“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為此我在學完后課文這樣設計,師:你們知道課文中描寫的是哪種潮嗎?
生:一線潮
師:你還知道哪幾種潮?(交叉潮、回頭潮、半夜潮、碰頭潮)
生:展示圖片,簡要解說
“距杭州灣55千米處,有一個大缺口,由于長期泥沙淤積在江中,形成沙洲。從杭州灣傳來的潮波受阻,兵分兩路,一路南潮,一路東潮,繞過沙洲后,兩兄弟又交叉相抱,形成奇妙的交叉潮。”
“看過交叉潮后,趕快驅車來海寧市鹽官鎮,那里地形極為特殊,口大肚小,喇叭形,潮波在這里受到積壓,水位迅速升高,形成很高的水墻,氣勢宏大,這就是一線潮。”
“從鹽官逆流而上的潮水直奔老鹽倉,那里修筑另外很多丁形堤壩,洶涌潮水猛烈撞擊堤壩,立刻翻轉回頭,這就形成了很有趣味的回頭潮。”
師:看過后,你想說什么?
生:大自然真是神奇,創造了這樣的奇觀。
師:自然界還有很多神奇之處、壯觀之處,你知道嗎?
生:A、極光 B、海上日出 ……
師:大自然真是個變幻莫測的魔術師,為我們創造了許多奇異景觀,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繼續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可見,教師布置材料時,任務說明要具體,操作性要強,才能激發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的興趣。
二、把課外拓展與文本解讀有機融合
(一)課外拓展要姓“語”
文本解讀,是老師帶領學生在動態的語言實踐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語言運用的規范,感受體驗優秀作品的語言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語文課要姓“語”,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課外拓展作為語文課堂里一個重要環節,理所當然地,也應該是以這個為基點,也應該姓“語”。
比如,在教《威尼斯小艇》這課,課前我沒有讓孩子去搜集威尼斯小艇的資料,而是讓他們在課后認真觀察家鄉的一種交通工具——三輪車,運用具體的描寫,發揮合理想象,寫出三輪車的特點。因為要求發揮合理的想象,學生不得不再次走進文本,去揣摩相關描寫的句子。因為要求把三輪車這種熟悉的、普通的交通工具像“威尼斯小艇”那樣寫活,學生又必須積極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在后來的學生拓展訓練成果展示中,發現這個課外拓展設計取得了良好的實效,它不僅開發了學生的語言潛能,而且,這個姓“語”的拓展還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學生吃透文本。
(二)課外拓展要立足文本。
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學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我們決不能為了拓展而拓展,拓展的時機、拓展的內容、拓展的寬度和深度……,都要圍繞文本來展開。課外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離開文本的拓展,那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讀的延伸和補充,甚至可以說,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讀的一種形式。在教學《田忌賽馬》時,我建議運用以下的拓展練習設計:
(1)課前布置學生搜集作者生平和課文的主要人物傳記故事,尤其是孫臏的資料。
(2)印發“田忌賽馬+原文注解”給學生誦讀,進一步輔導學生理解課
文內容。
(3)在圖書管理人員配合下,搜集并閱讀戰國時期“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正義戰勝非正義的故事。
(4)總結課文后,安排一次歷史故事演講比賽的環節。如:“身殘志堅的孫臏”、“圍魏救趙”、“馬陵之戰”等。
這樣的拓展閱讀沒有游離教材,脫離文本。可以更好地為學習課文、理解課文服務。
(三)拓展閱讀要融合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
拓展閱讀的出現是隨機的,它的宗旨是服務于文本解讀的,它的方式也應該是靈活的,要融合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
師:為什么說圓明園不愧是舉世聞名的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生:圓明園有許多著名景點,如……
師:出示“平湖秋月”、“西峰秀色”、“曲院風荷”、“雷峰夕照”……等圖片,并介紹了許多書上沒有介紹的景點和瑰寶,使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博物館和藝術館的內涵。
在談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文化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文化損失”時,教學中適時補充當時兩個記者目睹此景寫下的一段文字:參與劫掠的英法軍官、士兵,為了奪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沖進圓明園,有的搬走瓷瓶,有的搶走繡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鐘,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潢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在寬大的口袋里裝進金條……。這樣的拓展會讓學生對“不可估量的損失”理解的更加透徹,更加深刻,同時更加痛恨英法聯軍,朗讀起來也更加入情。可見與文本解讀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僅能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對理解文本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強第二課堂和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
傳授方法,教學生會讀“教是為了不教。”為什么那是因為我們已教給了他們學習的方法,以精讀帶讀,以課內帶課外,憑什么帶憑的就是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學習的方法這一紐帶。語文閱讀方法很多,因文而異,針對課外閱讀應以略讀為主。
利用知識的共同因素,引導學生利用已知獲取新知,進行能力和知識的遷移。閱讀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將閱讀過程中如何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關技巧教給學生,使學生對閱讀理解的操作過程做到心中有數。教師還要訓練學生在掌握關鍵性操作要領的基礎上,講究操作的靈活性,使學生能根據不同的文章選用不同的方法,主動把握理解的契機。學法指導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講究科學,注重滲透,要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巧妙地滲增進理解型:。《李時珍》一課對李時珍采集寫書材料,認真辨別藥材等只做了概括性的敘述,學生理解不深,而《破廟過夜》這篇閱讀材料記敘了李時珍師徒采訪途中,在一座滿是蜘蛛網的廟里過夜風餐露宿。并以“月下記錄材料”和“親口品嘗雞腸草”這兩件具體事例來說明他嚴謹治學的態度。通過閱讀,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由衷地體會到李時珍為祖國藥物學的獻身精神。教學《等飛機遇險的時候》可結合閱讀《為中華的崛起而讀書》、《少年周恩來》、《革命領袖的故事》、《周總理,你在哪里》等,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一代偉人的光輝形象。講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讓學生讀《董存瑞的故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對英雄的熱愛。教學《雷鋒日記》也可結合課文以外的雷鋒日記,加深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雷鋒精神。
可以說,課堂學習與課外拓展是一種母子關系,兩者是相互依存高度統一的,正確的課外拓展性閱讀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學生獲得了廣博的課外知識,對活躍課堂氣氛,理解文本大有裨益。課外拓展固然要“廣積糧”,更要“深挖洞,這樣才能讓課外拓展性閱讀更好地為理解文本服務,才能在單位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
每天抽點時間讓學生交流、討論,以此開闊學生眼界,培養認真閱讀的好習慣。使學生想讀,教學生會讀,讓學生多讀,最終達到盡可能讀好的目的。我想,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這必將成為大家的共識和行動,“課本+非課本”的課堂機制也一定會建立得更好!
作 者: 鄧木香
單 位:江西撫州高新區金巢實驗學校
聯系方式:13979494296
電子信箱:602377973@QQ.com
通訊地址:江西省撫州市高新區金巢實驗學校
郵 編:3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