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直指課堂,改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因此,一線教師有必要根據教材呈現的實際內容,運用相應的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設計教學目標,因教材內容施教,才能收到顯著的教學效果。筆者在實施初中數學探究性教學的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的課題研究中,大致從幾何定理的教學、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的教學、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單元復習課、九年級總復習課等不同的內容和課型的教學設計方面做了一些思考,落腳到方法的選擇、興趣和情感的培養以及關注課堂效率上。
[關鍵詞]課型 教學 設計
數學課程因為其內容枯燥、語言符號抽象以及數學結論的系統性、嚴謹性、科學性,使數學的學習在一部分學生那里變得相對困難。如何解決數學課堂的被動局面,真正在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熱愛數學的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在教學設計階段就要把學生對于學習過程的主動性和學習內容的挑戰性有機的融會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使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便能夠拾級而上。
為此,我在參與省級課題“中學數學探究性教學的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的研究過程中,結合自己多年從事初中數學教學的經驗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幾種常見課型的教學和設計談一些看法。
一、(一)幾何定理的教學
幾何定理的教學是初中數學課中的常見課型。在幾何定理的教學設計中,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使學生獲得猜想,并對猜想進行推理論證,歸納結論,得出定理,最后運用定理進行計算或證明。這是初中幾何定理教學的一般模式。
幾何定理的學習中,使學生得到合理猜想,教師要引導得體、到位,使猜想的形成水到渠成、合情合理。這種課型的設計關鍵在于使學生獲得猜想的過程和進行猜想的證明。
二、
(二)函數圖像與性質
德國數學家克萊因曾提出:“函數概念,應該成為數學教育的靈魂。以函數概念為中心,將全部數學教材集中在它周圍,進行充分的綜合”。由此可見,函數在數學學習中的地位之重要。我們知道:函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貫穿于初中數學的始終,是數與代數課程教學中的主線。同時近年來在中考中,函數部分及相關知識點所占分值較大,也顯示了初中函數教學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幫助初中學生更好地進行函數的學習,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做好三點:一是借助學案,按照“列表、描點、連線”三個步驟畫出函數圖像。二是運用觀察、類比、聯想、歸納等方法,總結其性質。三是注意引導學生按照數形結合的思想,把圖像的“形”與性質的“數”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圖像的直觀理解變量之間的關系。
三、(三)列方程解應用題
“列方程解應用題也是初中代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是因為:列方程解應用題是數學聯系實際的一個重要方面,又可通過列方程解應用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初一列方程解應用題,方法上是算術法向代數法的過渡,內容上是整個初中教學的基礎,因此初一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而要正確列出方程,關鍵在于弄清題意和題目的數量關系,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摘自《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徐思梅的《弄清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初一列方程解應用題教學關鍵之一》)。因此,如何進行列方程解應用題,設計的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學生從題目給出的文字信息中得出能夠作為列方程依據的等量關系。在教學設計中,一般有這些環節:一是安排引例。利用引例揭示本節課將要研究的是哪些方面的實際問題,有哪些數量關系,需要用到何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列方程解應用題有哪些一般步驟;如何尋找等量關系。二是例題教學。學生通過對引例的學習,按照相應分析步驟和方法實現例題的自主學習。三是進行教學反饋,即在課堂練習中使學生運用自如。
關于等量關系的尋找,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獲得思路:1、看看有沒有計算公式可以用來列方程;2、有沒有相關數量的指定計算辦法;3、某一個具體的數量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內在關系。在尋找等量關系時,要強調學生讀懂題意,解讀每一個句子。因為數量關系有時存在于一個句子之中,有時需要對題意進行整體的歸納。因此,應用題的等量關系往往隱藏在題目中。
四、(四)單元復習課
單元復習課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種重要課型。實踐中,部分老師錯誤的將復習課簡單的等同于練習課,認為學生通過練習能夠自如的解題就達到了目的。其實,單元復習課有一種重要功能就是:再現知識點、理清知識脈絡,在學生的不斷回顧和不斷總結的過程中弄清各知識點的邏輯聯系,在大腦中形成知識結構網絡,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和提煉的目的。另外,利用典型例題、經典例題、易錯題或本章節難點題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的解題技巧。
五、(五)九年級總復習課
進入九年級的下學期,在這個階段,往往初中學段的新課教學都已經完成。如何在這個階段抓總復習,培養好學生的復習應考能力,是老師在復習中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一般要根據近幾年中考試題分析制定知識細目表,弄清各章節的知識考點以及各考點在中考中的考題形式,分值。根據分析結果,在第一輪過教材關中,以知識點為線索,以教材為主,逐一在現知識點,便根據教材所安排的相應習題,檢驗學生的知識積累和識記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確保學生的基礎過關。第二輪復習在第一輪的基礎上,著重要把知識點連成線,構建知識網絡。在解題訓練中以綜合訓練題型為主,使學生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各種解題方法綜合解題。第三輪為重點沖刺階段,可適當進行模擬檢測,并通過答卷分析找出學生的知識掌握的缺陷和易錯點進行重點的補救,強化對對中考壓軸題的解題訓練,并總結基本規律,形成解題方法。因此在九年級復習期間,各階段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就各有側重。
(作者:張銀強,印江自治縣思源實驗中學教師。地址:貴州省銅仁市印江自治縣思源實驗中學。郵編:555200.聯系電話:13885685486.電子郵箱:5019769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