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提出:“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體。素質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認識和反思學生個體,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價值原則。”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
[關鍵字] 素質教育 小學音樂 教學質量
音樂教育,它在培養和發展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良好的道德 情操方面有著重要的、不可忽視的作用。對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的發展,音樂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小學音樂教學的對象一般是 6 歲—12 歲的兒童,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按照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學,才能真正發揮小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如何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落實到音樂教學中,以此來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呢?首先,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觀點。學生是教育的本體,教師在音樂教學中通過生動活潑的音樂實踐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表現和創造能力。如在學唱二年級第四課咯咯噠的《小雞的一家》歌曲時,教師可以把這首歌中出現的各類雞的角色分配給學生,并給每一句歌詞邊上相應的舞蹈動作,讓學生在學習歌曲的同時也和老師一起跳起舞蹈,寓教于樂,讓學生感到有趣并樂于參與其中,這樣一首歌很快就能學會學好,學會這首歌后再分組進行表演比賽,讓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感受到音樂的情感和美好。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也得要靈活變通,多用聯想的方法,將音樂與人物故事、繪畫、文學、歷史、地理等跨學科知識串聯起來,一方面激發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還可拓寬知識視野。運用“模擬法”解決一些容易混淆的問題。比如,學生對掌握不同的節奏型,往往會出現困難和混淆,如果死記硬背,會為學生帶來許多困難。這種情況下,教師可根據生活中的不同音響特點“模擬”一些“節奏歌謠”或歸類比較,讓學生反復練唱,分析對比。運用形象的比喻,加深概念的記憶。
其次,懂得高度尊重學生。素質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就是尊重學生。小學學生還處于兒童成長階段,在此階段,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與模仿者,教師在尊重學生同時,其實也是在兒童幼小的心靈上鐫刻上尊重他人的印記,為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并維護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自由發展,并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發展環境,加強維護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信心,真正做到把歡愉的音樂學習氛圍帶給每一個學生。為每個學生的成長發展提供平等的機會。對于某些內向害羞、五音不全的學生,教師要予以更多的鼓勵和贊美,這樣才能讓這些特例的學生在老師的語言或者目光中找到自信。
第三,全面依靠學生,激發學生音樂潛能,挖掘學生天性,讓學生自主自發活動起來,去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傳統師本模式雖然也提倡以學生為主題,課堂氛圍也很活躍,但是這一切都是在教師的掌控下,忽視了學生自身的音樂天性和潛能。在課堂教學認知過程中,教師真正做到了給予學生展現自我、發揮自我的平臺,給予機會,讓學生真正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去探索去創造,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這個過程真正做到了師生平等互愛,彼此尊重,以人為本。
第四,全面融入學生的思想認知世界,引導學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小學生的思考是十分積極、豐富和靈活的,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他們沒有成人的種種拘束,擁有自然和天真的世界,較之于具有種種后天的框框和局限的思考要更為寬廣和敏捷。素質教育要求以孩子的要求想法為根本出發點,音樂學科作為一門技能學科,在教學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理論知識的講解問題。因此,要把孩子覺得最枯燥的內容也變得生動有趣起來。素質教育理念中,教師作為文化傳承執行者的基本職能并沒有改變,但往往通過更加間接的方式實現文化傳遞的職能,以各種方式調動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經過精心設計的情境中進行探索。當孩子們對教材上的某些內容不感興趣的時候,我們不要急于正面說教,而應該換位思考下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在哪里,以此為突破口,迂回地引導學生,讓他們發現這些內容的美,去學習、欣賞、創造美,從而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素質課堂上的學生是快樂的、自信的;只有真正限度的讓學生成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人,才能把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和天分最大限度的激發出來,才能實現讓學生積極快樂高質高效的去學習。
小學音樂課堂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的重要時期,更是小學生打下好基礎的最佳時期。音樂是美的藝術,我們音樂教師是美的傳播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學生走入音樂的殿堂。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塑造美的心靈。
[參考文獻]
[1] 俞晨晨 如何提高音樂教學質量[J]教育教學論壇,2013(43)
[2]吳琛:《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大眾文藝 ( 理論 ),2009-06-15
[3]馬達.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許碧珍 臺山市居正學校 郵編:529200
電話號碼:13686933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