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影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人生的第一次大轉折,有教育家甚至認為這種轉變的跨度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比高考、中考的變化還要巨大得多。的確,幼兒園的小朋友成長為學校的小學生。角色變了,要求變了,家長的期望值也變了。然而,幼兒園與小學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在環境設置、學習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在我國, 幼兒園的教育是以游戲為主要形式, 學校教育則以正規的課業學習為主要形式, 并以嚴格的學習與作息制度來保證, 這種差異在客觀上形成了幼小銜接中的坡度。為了孩子能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夾縫中自由呼吸, 在幼兒入小學之前應做一些適當的準備, 這已是小學教師、幼兒教師和幼兒家長的共識。作為一名大班幼兒教師, 我就如何做好幼小銜接這一工作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培養幼兒獨立意識和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為了孩子們順利由一個年齡階段邁向另一個年齡階段, 老師應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生活、學習常規, 加強規則意識。在學習方面, 除了幼兒園的課桌擺放形式有所改變, 課節時間延長, 游戲時間、活動數量減少外, 更要培養幼兒養成正確的書寫姿勢, 握筆和坐姿正確。一開始握筆就提出要求, 正確示范, 讓孩子有正確的模仿, 然后通過練習書寫自己的名字等活動,鞏固幼兒的養成習慣。平時認真觀察, 發現個別幼兒的不良姿勢, 要及時糾正。另外, 應安排豐富有趣的活動吸引幼兒早起早到。在生活自理方面, 常看到有的學生不會整理書包, 上課時找不到所要的書或練習本, 接連丟失學習用品等, 因此, 在幼兒園就要教他們自己學會削鉛筆整理書包, 學會管理自己的衣物和學習用品。持之以恒是常規培養的關鍵, 應經常對幼兒進行常規檢查, 可通過各種游戲鞏固幼兒己有的常規, 還可利用班內幼兒樂意擔任值日生的熱情, 讓值日的幼兒提醒同伴遵守常規。
二、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和自信心
小學每節課 40 分鐘左右,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 這對剛從幼兒園畢業的孩子來說是有一定難度, 孩子可能不適應。從大班開始, 就應幫助孩子逐步學會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可以通過聽故事、做手工、寫字、畫畫等游戲 來幫助孩子增強注意力。
還要培養孩子對失敗的承受力。因為孩子上了小學以后, 很可能會遇到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 經得起挫折是成長的必要。家長多給孩子創造一點“受挫折的機會”。當孩子遇到挫折想放棄時, 家長應懷著極大的興趣與孩子一起探討, 以增強孩子的信心, 讓孩子在解決難題中感受到樂趣。
三、、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和與人交往能力
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是為入小學打好基礎的重要銜接工作。從小中班開始,就應重視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特別是口語表達能力。在語言教學中, 經常組織幼兒對一些兒童文學作品聽、看、講述, 引導幼兒學習新的語言、詞匯、了解作品, 再通過看圖說話、情景表演、木偶劇等表演出來,使幼兒得到更多鍛煉語言的機會。發展與人交往能力是增強幼兒集體觀念、群體意識的有效途徑, 有助于幼兒上小學時更易融入新的環境。我發現那些樂于將自己的玩具、圖書、食品與人分享, 對人熱情有禮的孩子常常成為許多孩子的玩伴, 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通過組織如“大帶小”、“同級班聯誼”等活動, 使孩子們大膽與各類伙伴交往, 既增強了幼兒的交往能力, 又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四、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和責任感
小學生有明確的學習任務, 必須要完成。家長要有充分的耐心鼓勵孩子去做大人交辦的事情, 教育幼兒有始有終地做完一件事。進入大班后, 我會經常布置一些任務讓幼兒回家完成, 改變以前寫通知的形式, 讓孩子當小傳令兵, 把任務轉達給家長聽, 如用廢舊材料做玩具, 聽說新聞等。這樣的作業, 既加強了幼兒的任務意識, 又能培養幼兒準確傳達他人意圖的能力, 增強幼兒的任務感。入小學后, 孩子們就能清楚地向家長傳達學校的信息, 并能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任務。
五、激發幼兒升小學的強烈愿望
對大班幼兒, 教師應及時的向幼兒“吹風”告誡他們快要做小學生了, 自覺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在思想上開始對幼兒進行上學的“預熱”準備。讓他們知道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生活特點及“小朋友”與“小學生”差異所在。講解小學生的行為準則, 其次是進行紀律意識的強化教育和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 加強幼兒意志品質的鍛煉, 逐漸改變作息時間上的差異, 讓幼兒從心理上和生理上適應。 對即將開始的新的學習生活充滿自信, 并以渴望的心情期待著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