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莉萍
走進教學改革,研讀《教育走向生本》一書后,在借鑒新式教育手段的同時,我對“教師的價值是在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產生了困惑,生本的價值觀是把教育的一切價值都歸結到學生身上。那我們教師的價值在哪里?生本教育中,教師應該怎么做?
原來這里觸及到教師身份定位的問題。教師是做“纖夫”,還是做“牧者”?纖夫是強制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拉纖者。纖夫型的教師把學生看成需要拉動的逆水之舟,去做一個讓學生長年依賴的人,牽拉學生,亦步亦趨,一點一點地教,到最后牽動的是本身有動力,卻不愿再發動的“船”。牧者是帶領學生主動吸收知識的放牧人。牧者型的教師會尊重學生獨立的生命活動,不去包辦學生的一切,而是把學生引領到“知識”豐盈之處,讓他們自由地汲取精華。相對學生生命體,即鮮活的生命個體而言,教師應該做一個“牧者”。生本教育中,學生需要牧者型教師的幫助。教師幫助的意義僅僅是輔助性的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是去點燃心靈火把,激揚生命,而不是照過去的觀念去灌滿一壺水,填鴨生命。這也就決定教師應成為“生命的牧者”。
從“纖夫”轉變到“牧者”的身份,是將傳統理念的“師本觀”轉向現代思潮的“生本觀”,就是從收束自己轉變到放松自己,就是從束縛學生頭腦飛躍到放飛學生的思想。放松自己,以生為本,放飛學生,亦是充分尊重和依靠學生,不怕課堂“亂”,不怕自己“閑”,不怕學生“錯”。從而使語文教學鮮美異常,不再死氣沉沉。
課堂上激揚生命,做生命的牧者,就要教師不怕課堂亂。
以前上課,我們就擔心課堂紀律亂。因為學生一亂,課堂上就失去了可控性,打亂了自己我的教學思;干擾了我們的教學情緒;影響了原定的教學進度。所以為了尋求四十分鐘的安靜和有序,我們會壓制了學生的思維,上課時心地關注著自己的教案,不敢越雷池一步,規規矩矩地完成教學計劃。
現在,在生本實驗班的課堂中,我不怕學生亂了。上課就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小組讀課文,掃清障礙;小組討論,探究疑惑;小組復習,收集問題等等。而我則心情輕松,步履輕盈地來往于人聲鼎沸的各個小組之間,參與它們的讀與說,討論與活動。雖然這樣的課堂亂了點,但是學生在展示課堂爭著、搶著上臺的表現還是令人嘖嘖稱贊。小組配合的形式多樣多彩,有的小組真正的先飛了起來,他們鍛煉出獨立飛翔的能力,先于一些小組振翅高飛。這些學生的神態自信飛揚,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生命是如此燦爛,這可是我原來的教學中從來沒有遇到過的。
課堂上激揚生命,做生命的牧者,就要教師不怕自己閑。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淚始干”多用于比喻教師,教師這份工作向來是“辛苦”的,特別在語文教學中那種身心的疲憊,相信不用我多說語文老師都深有感觸。身體的疲憊可以通過休息來調整,可是心理上的那種對學生的擔憂,卻使人無法“閑”下來。狀況就是教師在做,學生在看,教師一頭燒,學生閑賦著,教師吃力不討好,學生埋怨聲聲鬧。
而在生本實驗班學習時,學生能占有有效資料,學生通過預習什么都會了,這還要我們老師干什么?我們豈不是很“閑”?但這種“閑”,就意味著學生自主自覺地忙,意味著他們在主動成長,鮮花朵朵在努力綻放。正所謂,師忙生閑,怨聲四起;師閑生忙,笑聲方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學生通過自己先學,的確可以解決語文傳統課堂教學中所教授的基本知識。可是也正是由于這樣,他們的智力成長相應多層級,他們的個別差異也相應表現得較明顯,教師要在每個環節給不同水平學生適當的指引,就要加強自己的修養和能力,并在課堂上要保護這些會思考的小花,這需要付出許多機智和更多勞動,為了學生的“飛行”,我們還真就沒閑著。
課堂上激揚生命,做生命的牧者,就要教師不怕學生錯。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千古名言,也是歷代教育工作者的準則。過去,我們抓緊課堂上的分分秒秒,不惜口干舌燥的進行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鋪好了一條條正確的道,牽著學生的手和思想順順利利地走下去,心想決不能看著學生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摸索前進。
“生本教育”的方之一是“讀和做,緩說破”,通過學習我明白了,應放飛學生到語文學習活動去,在活動中讀的書多了,思想就復雜了,個性就張揚了;讀的書多了,要說的話就多,想寫的東西也多,多說多錯,多做也就多錯。在活動中嘗試、探索而發生某些錯誤,是完全正常的,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自主合作開展廣泛閱讀、寫作、交流、研討,錯誤產生到錯誤解決有一個過程,學生是用心去參與,享受這個過程的,此時,生成的效果就會更好。還帶來了學習速率的提高,讀寫興趣的持久,以及情感感悟的活躍。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錯誤的認識,就顯示不出認識的正確,學生正是在相互比較、碰撞中,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的。學生在“糾錯”中飛翔,才會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總之,對我而言,生本教育下的語文教學不是不要老師,而是要轉變教師角色。放松自己,從“傳授者”變為“引導者”“協助者”,進而成為生命的牧者。教師可以放飛學生,相信學生,主要工作是依靠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來完成。教師從組織教學轉向組織學生學習,從設計教學轉向設計學習。變師本的“有為”為生本的“無為”,要貴言、希言,達到“我無為而生自化”之境。這種“無為”之閑,是“牧者”的智慧,是激揚生命,放飛學生之根,而教師在放飛學生中得到解放,和學生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