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
有效性課堂提問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設計的誘導語言,是傳授知識的媒介物。美國教學法專家斯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一個好的課堂提問,不但能鞏固知識,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而且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心智技能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的認知結構進一步深化,還能促使教師了解學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針對學生進行教學。因此,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課堂提問現狀反思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特別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但靜觀課堂的這些變化,師生互動更多地有其形式而無實質。””縱觀當前課堂,教師課堂無效提問現象較為突出。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淺顯瑣碎問題過多,沒有方向性。
(二)重結論輕過程,提問流于形式,用優生的思維代替全班學生的思維。
(三)提出的問題不科學,或太淺,或太難,或可有可無,無層次感,無坡度。
(四)候答時間過短,學生無法充分思維。
(五)教師評價枯燥,無法給予針對性的反饋。
二、什么是有效的提問
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提問出具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使問題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效的課堂提問成為搭建課堂教學活動的腳手架。
三、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一)讀透教材,巧設問題
教師在問題設計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學內容,透徹把握教學重點難點,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基礎,以教材為基礎設計問題。具體來說,問題設計要注意:1.置問于教材的關鍵處。2.;置問于教材的疑難處。3.;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為學習指引方向,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二)優化課堂問題設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好的問題是促進學習的燃料,在設計問題時要注重問題的““六性””,即趣味性、啟發性、層次性、整體性、深刻性和開放性。
1.1.創設趣味性問題,激發學習動力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的關鍵所在。只有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情景,才能引導學生在擬人化的世界或者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知識、實踐操作,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2.2.設計啟發性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
。教師所設計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教師要把教材知識點本身的矛盾與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的矛盾當作提問設計的突破口,讓學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發現““為什么””。
3.3.設置層次清晰、又具整體性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
。當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時,教師應當降低思維的難度。即鋪設階梯,逐步深入,圍繞某““總問題””設計一些““子問題””鋪墊,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到深,層層遞進,有層次,有節奏,前后銜接,相互呼應和逐步深化,這樣才能使學生圍繞““總問題””,逐步深入地開展探究活動。
4.4.設計開放性問題,發展學生思維
。開放性問題的提出是促使學生形成良好認識結構的推動力,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例如初三字詞復習課中““在惻、燥、瓴、跋中,你認為哪個字與眾不同””的問題,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實現““再創造””做好了充分準備。
(三)合理運用等待
教師在課堂提問中要學會使用等待這種技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后,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學生來回答,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思考時間;二是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也應該等待足夠的時間,再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或者再提另外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來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者修改他們的回答。教師使用了等待這種技巧,學生在答問中就會發生一些重大的變化:一是1.學生會做出更長的回答,他們回答問題的語句數量會隨著回答問題時間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二是2.會有更多的學生自愿回答問題,一些學業失敗者回答問題的次數也會增加;三是3.學生的回答會更具有分析性、創造性和評價性,并且學生還會出示更多的論據,在提出論據之前或之后也都會對推理過程進行說明;四是4.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的現象有所減少;五是5.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成就感明顯增強等等。
四、合理反饋激勵,促進提問升華
問題提得好固然十分重要,但這僅是成功的一半,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半,那就是怎樣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饋,或是給予激勵,又或是給予學生加以引導,仍然很重要。
(一)加強引導技巧的優化,提高提問實效
在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設計得十分巧妙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卻收不到應有的啟發思考、發展思維的效果。只有““啟而得當””、““啟而得法””,課堂提問才不流于形式,才能落到實處。教師可以運用以下優化對策。:
1.
1.鋪路架橋
。當學生由于思維定勢等因素的影響思維暫時受阻時,教師應及時鋪路架橋予以疏導。當有些問題因為難度太大,學生一時無法講清時,教師要適時架梯子。
2.2.引向、指津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有時會出現““東拉葫蘆西扯瓢””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適時地給學生引向、指津。
(二)合理激勵,提高積極性
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
首先要信任、尊重學生,以““朋友和共同學習者””的身份與學生相處,創設一個融洽、和睦、協調的課堂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其次要賞識激勵每個學生。教師要在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中多發現可以肯定的東西,加以贊賞,這是““錦上添花””;錯誤的也可以從思維方式、答題方式或態度上加以肯定,這是““雪中送炭””。
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觀念,在課堂提問中遵循一定的原則,掌握適當的提問方法,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使課堂提問真正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腳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