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月嵐
摘要:2014年秋, 我校為實現善行教育特色,申報《“善行教育”特色學校建設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獲得了南寧市“十二五”C類課題的立項。課題研究要涉及到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為使師生審美素質進一步提高,藝術教學要引進德音雅樂、豎笛和葫蘆絲樂器的特色教學等項目。德音雅樂做為課題的一個項目,怎樣讓學生真正從心里接受、熱愛它,不僅要從音樂本身的魅力去引導學生,也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從教學實際、生活當中用德音雅樂去熏陶、感染學生。通過德音雅樂的熏陶,使學生學會感恩、理解父母、熱愛祖國、熱愛生活,進一步凈化心靈。
關鍵詞:小學生 熱愛 德音雅樂
音樂是人類的靈魂,也是人類共同的語言。音樂無國界,正如謝洛夫說的“音樂語言的活動范圍就像其他藝術的活動范圍一樣是沒有界限的”。很多名人對音樂也都有各自的感受與理解,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雨果說“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恩格斯說“音樂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由此可見音樂在人們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
2014年秋,我校為實現善行教育特色,申報《“善行教育”特色學校建設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獲得了南寧市“十二五”C類課題的立項。課題研究要涉及到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為使師生審美素質進一步提高,藝術教學要引進德音雅樂、豎笛和葫蘆絲樂器的特色教學等項目。
作為小學一線的一名音樂教師,面對高速發達的網絡時代,各種音樂傳播的速度快,途徑廣泛,而小學生心里還不成熟,對于音樂沒有選擇性的接觸這樣一個實際問題,教師正確引導小學生認識、熱愛“德音雅樂”勢在必行。那么,怎樣讓小學生愛上德音雅樂呢?我認為,讓小學生愛上德音雅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引導學生理解何為“德音雅樂”。
德音雅樂,從字面上可理解為品德高尚旋律優美的音樂,也有些專家將德音雅樂詮釋為:國樂。筆者認為,只要內容健康向上,對人起到好的德育作用的音樂都可稱之為“德音雅樂”,例如愛國歌曲、孝行歌曲、有激勵作用的歌曲等等都是德音雅樂,當然,在引導學生理解德音雅樂概念時,不只要枯燥的將概念說出來,對于知識面尚不廣泛,生活社會經驗還比較缺乏的小學來講,舉具體的例子更能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德音雅樂,如愛國歌曲可舉《我的中國心》,感恩歌曲可舉例《感恩一切》等,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
二、制定適合小學生的校本教材。
小學生各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心里特點,1到2年級學段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具有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要善于利用這一特點,制定適合的校本,進行直觀教學。3到6年級的學生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展,學生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活動能力增強,根據這個學段的學生特點,制定的校本教材應更注重與德育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結合,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和藝術魅力吸引學生。校本教材與課堂教材交替使用,既有系統經典的音樂又有根據學生興趣和身心特點制定的適合學生的德音雅樂,這樣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熱愛德音雅樂。總之,德音雅樂校本教材的編寫要遵循以學生為本原則、教育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開放性原則。
三、教師的言傳身教,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德音雅樂。
在了解了德音雅樂的含義和制定相關的校本教材后,要讓學生愛上德音雅樂,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引導和教師觀念的轉變了。
首先是教師觀念的改變。德音雅樂作為音樂的一種,具有音樂的共性,它是一門視聽覺的藝術,在教學的每個過程都與傾聽相關。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該亦師亦友,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學過程中是相互促進的作用,而不是居高臨下,教師中心的姿態,要積極拉近與學生的關系,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音樂對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在德音雅樂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每一個學生進行思考,把自己的感受體驗,如歌曲的情感表達,歌曲的意境,歌曲所帶給人的感受等,用自己認為最明了的方式表達出來,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給學生創造充足的參與課堂教學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
其次,要讓學生喜歡愛德音雅樂,教師本身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有句話叫做“身正為師,行為示范”,意思是老師是起到榜樣作用的,教師經常與學生分享所喜愛的歌曲,多分享自己對歌曲的感受,多唱一些德音雅樂,相信一定程度上是能感染學生的。此外,教師的一言一行也直接影響到學生上課的情緒,教師的情緒會影響到學生的情緒與課堂的氣氛,教師的教學語言也會影響到課堂氣氛,因此,教師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緒與教學語言,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始終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進行德音雅樂的學習。
再次,德音雅樂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來評價學生,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如德音雅樂唱得好的學生,應給予及時的肯定評價,對于不太趕表現的學生,應給予鼓勵性的評價,而對于音準、節奏、情感等方面表達不到位的學生,或者音樂方面理解比較慢的學生,教師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從另一個側面去評價學生,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總之,教師對學生德音雅樂學習的評價,都是為了引導學生理解并愛上德音雅樂,學生們建立了自信心,就會非常認真,注意力非常集中的學習課程,所以在課堂之上,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評價方式,面帶微笑的授課。
四、以情感為主線,寓教于情。
音樂教學的目標有三個即情感目標、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其中,情感目標作為教學目標的第一核心目標,德音雅樂也如此,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時,要時刻以情感為主線,緊扣每一個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情感實踐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以此來強化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這樣,學生們通過聽覺視覺在頭腦中產生了情感效應,他們就主觀意識的想去學習這首歌曲,想用自己的歌聲去表達的情緒了。例如在教授德音雅樂曲目《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曲時,引導學生以愛國的情懷去感受、聆聽歌曲,在每個環節都以這種情感去理解,去學習,通過視覺與聽覺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情感效應,寓教于情。
五、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一切的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音樂教學活動中,應最大可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熱情,積極誘發他們的創造靈感與創新意識。讓學生插上音樂想象的翅膀。音樂是一種非語義的信息,這更給人提供更廣闊的自由聯想空間。
例如在德音雅樂《感恩的心》教學中,可以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以“感恩”為情感出發點,作為“感恩”的主人公,展開學習,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所要感恩的人表達自己的情感,結合歌唱聲情并茂的表達出來。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歌曲進行手語的創造教學或舞蹈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將演唱、肢體語言融合表現歌曲,這樣既能使音樂課更加生動,又能讓學生主動的參與課程教學,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使得學生熱愛德音雅樂。音樂作為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在人的發展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最大優勢即是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音樂教育需要創新,有創新才能有發展。
六、利用傳統節日、父母生日的文化氛圍,鼓勵學生踐行德音雅樂。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素有“一歌一節”的歌曲與節日的對應,大到春節、端午、中秋,小到教師的節日,個人的生日等都有相關的歌曲,這是歷史的沉淀,更是文化的精髓,面對這樣的文化氛圍,讓學生踐行德音雅樂,在節日氛圍中感悟德音雅樂,使學生愛上德音雅樂就顯得自然而有效了,就像春天的小雨潤物細無聲。
例如,春節來臨,為了表達歡樂的心情,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并演唱歌曲《新年好》、《小拜年》、《歡歡喜喜過新年》等,在學習歌曲的同時,緊扣春節這個傳統節日,介紹春節的由來,春節各個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讓學生在了解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在傳統節日的氛圍里潛移默化的踐行德音雅樂。再如,每逢父母親生日,教師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對學生進行“感恩父母”的教育,在父母生日這一天,給父母唱支歌曲,感恩父母的《父親》、《母親》,祝福父親母親節日快樂的《生日快樂》、《生日快樂歌》等,這樣既可以進行親情的升華,又能潛移默化的讓學生感悟德音雅樂的真諦。
總之,要讓學生愛上德音雅樂,教師必須用心引導學生,從課堂教學上,日常生活中,傳統節日或特殊日子里進行積極的引導,讓德音雅樂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通過德音雅樂的熏陶,使學生學會感恩,理解父母,熱愛祖國,通過音樂來凈化心靈進而踐行德音雅樂,愛上德音雅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