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捷
核心素養是近年來教育界關注的重點問題,而針對語文教師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教書育人不僅僅是發揮知識傳遞和思想引導的作用,同時還應當立德立人,言德同構,提升本身的道德素養,從而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小學語文教師的核心素養內涵
小學語文階段的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接受小學階段等級教育中逐步形成的能夠適應個人眾生發展以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對于個人的素質修養進行不斷的充實和更新,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來積極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不僅僅將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作為教學模板,同時還應當注重對于學生價值觀的熏陶,培養出具備良好學習習慣,足夠欣賞能力,健全社會價值觀的學生。
成尚榮老師在《教師的核心素養是什么》中對于教師的定義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歸納,在探討小學語文教師的核心素養的內涵方面,本文從這四個方面出發,總結一下小學語文教師核心素養的四個內容。
首先是語文學科的知識素養。這里指的是語文教師應當具備的專業性。包括語文的知識和技能,這是最為基礎的一項內容。另外還需要包括解決語文問題的能力,語文學科的思考方式,對于語文學科發展的歷史把握,以及對于語文學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這一素養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根本素養。
其次是教育科學的素養。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必須具備心理學、教育學、課程論等基本的技能,這是語文教師進行教學組織的基礎條件,通過課堂的教學實踐和反思,能夠對教師語文教學實踐的進行內生和轉化。
第三是教師的人文素養。作為語文教師,應當自身具備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文化底蘊,在歷史、文化、哲學等方面有著深刻的理解,對于人類的科技有著充分的認識,這些都能夠為教學的實際判斷以及方向奠定基礎,小學教師在人類文化傳承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備豐富的人文素養,才能實現良好的傳承。
第四是教師的價值觀。教師的價值觀是教師核心素養當中的動力,它是實現中華民族價值取向的重要觀念,同時也體現著對于中國文化、文字、語言的情感態度。
本文主要基于價值觀的角度來對小學語文教師的核心素養的實現進行探討,通過自身價值取向與價值觀的更新,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當中,從而不斷的提升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小學語文教師的核心素養的實現路徑
(一)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
“言德同構”的目標是顯性與隱形的統一,是多維與整體的統一,更是差異性與一致性的統一。在進行小寫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當中,應當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在具體的實施對策上,一種是將學生與教材相結合,引導學生確定學習的目標,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與教材的內容相結合,從而使得教材不僅僅是用來記憶、復述和理解的文字符號的組成,被賦予了主體的復雜意義,能夠與學生進行積極的對話。一種是將學生與教師的目標導向進行結合,教師通過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與學生進行互動,同時引導學生之間形成活動交流,這樣就能夠達到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和參與,從而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
(二)積極參與學習研究活動
小學語文教師為了不斷的發展自身的核心素養,應當積極的開展學習與研究,為了自身的素養、能力的提升,不斷對知識素養、教育素養、人文素養以及價值觀等內容進行學習,才不會有所退步。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開展教師基本功大賽,并組織培訓,機槍全員訓練,教師在參與培訓 的過程中能夠發現自身素質的短板,同時也發現其他教師身上的長處,取長補短,不斷進行學習,才能夠對自身素養進行有效充實。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應當積極進行創新學習研究,把握創新教學設計策略,另外還要有對創新教學設計與創造思維習慣的密切聯系的認識,對教學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多余學習刺激的自我意識,對學生問題思考中可能出現的思維固著采取變式”等。
(三)注重文化的理解與傳遞
從大的范圍來講,文化包含著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而從小的范圍來講,它主要體現的是文藝、宗教、教育、文化和思想等社會意識形態。語文教育本身是具備文化性質的,它所傳遞的是一種人文性。語文課程它對于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發揮著傳承和弘揚的作用,同時能夠不斷的提升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這是其他課程所不可比擬的優勢。所有,在小學階段教師核心素養培養的過程當中,應當注重對于文化的理解和傳遞。
對于小學生來講,傳統中國文化是具有一定的神話色彩的。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對部分傳統文化故事、寓言等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生的心中,從而不斷領會其中的深刻內涵,形成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另外,還可以在中國傳統節日和活動當中,讓小學生增強對于民族文化的理解。
(四)通過情境體驗實施教學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三維目標設計方法當中,情境體驗是其中重要的方法。教師在課程設施的時候需要對于所處的情境進行預設,從而體驗情境當中所包含的知識、能力以及德性。通過情境體驗的設計,加入故事講述、角色扮演等,增強語文教學的體驗性,采用體驗和感受來引導學生。通過情境體驗來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融入到學習情境當中去,充分的調動自身的認知與情感,從而對所學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以問題為基礎,激勵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養成愿意思考的習慣。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打破以往的思維習慣,加強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廣度和獨創性,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
“言德同構”可以說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本質所在,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應當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通過積極參與學習和教研活動,提升教師的自身素養,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對對于文化的理解和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