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貞
學習方式對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要使學生形成堅實的基礎知識,發展創新思維,形成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性發展,就必須要變革學習方式①。
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讓學生們每天10至12小時坐在那里讀書、聽課、思考……以便能回答教師的問題——這真是一種無法勝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勞動,它歸根結底會摧殘學生的體力和智力,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冷漠不關心的態度……”②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知識是不能被傳遞的,而是建構的”。能有效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③。正是致力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新課程把自主合作探究這些對人的成長很重要的學習方式凸顯出來,弘揚人的主體性和探究精神,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
一、優化閱讀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實踐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自已閱讀課文,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再在小組中開展合作學習、探究,互相啟發,通力協作。這樣,對問題的認識才能更全面、更正確。閱讀課的“自主·合作”學習環節可以這樣進行:自主讀書質疑——合作交流消化——歸納篩選關鍵——自主合作探究。
(一)自主讀書質疑
古人言: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學生印象深刻的內容及感興趣的問題作為學習的重點,讓學生自已選擇學習方式,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每學一篇新課文,教師應給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通讀課文,并提出學習要求和必要的方法提示。如結合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詞,理清層次,初步明白課文大意,研讀重點句段,通過圈點批劃,標出已讀懂的地方,寫上獨特的感受,在沒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并提出發現了哪些新問題。
(二)合作交流消化
有上一環節的充分思考問題為基礎,每個學生帶著初步想法再進行合作交流,這樣給不愛動腦思考的學生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不同,他們的感受和質疑的問題有很大的差異。為了避免問題重復或過多出現簡單問題,提高問題的質量。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先在小組內交流各人的感受,再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大家討論、消化。凡是在小組內能解決的問題就在小組內解決,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小組收集起來,在大組的合作里進一步交流。最后,大組里一致決定仍未解決的問題或感興趣的話題留待第三步完成。
(三)歸納篩選關鍵
經過以上兩次小組合作交流消化,問題的數量減少了,質量提高了,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課文起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幾位大組的組長把最后仍未能解決的問題寫在紙條上,在全班范圍內交流匯報的環節,如果仍有同學可以解決,就當場答掉,留下仍未能解決的,則分類歸納。一類是課文的重點難點,但由于學生提問的角度不同,使這些問題交叉重復,或提得不恰當、不得法,老師就要把它們歸納合并為一個主問題,把它作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開展討論探究。第二類是涉及到故事背景的,需要查資料,就作為作業回家完成。第三類是與課文內容沒有多大關系,但很有價值,則鼓勵學生課外探究,再向同學展示。各種各樣的問題經過老師引導學生歸納篩選,變得明確了,關鍵問題和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也凸現出來,這就是進一步深入學習課文的線索。
以上三個環節一般在第一課時完成。學生自學時,教師要深入到學生 中去,了解學習情況,作單獨點撥,履行“組織者”“指導者”的職責。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頻頻穿梭于各組之間,傾聽學生的獨特感受,了解問題的交流解決情況。
(四)自主合作探究
第二課時,學習從初步感知階段轉入精讀鞏固升華階段。教師可針對教學重點、難點鼓勵學生進一步自主探究,然后再進行合作學習。可采用“跑組”的合作方式,學生離位,找與他本人興趣相同的同學進行交流探究。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或細心傾聽,適時點撥;或參與其中探討一兩個問題,將學生的討論引向深入。最后是集體交流、匯報環節。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讓每一個合作小組有機會展示探究的成果。教師允許學生理解、表達不是太好、不是太全、甚至根本不對,但應該要求學生在活中求佳,廣中求全④。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在探究的過程難免對某些問題產生分岐,教師不要簡單地直接判斷誰是誰非,而要從課文的內容、情感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巧妙的點撥和導向,讓學生自己悟出結論。
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師生之間逐步形成共同學習,平等交流的良好關系,學生主動學習,與他人協作的積極性也日漸高漲。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為合作而合作”,把“自主”變為“自流”,“合作”有形式而無實質……。針對以上問題,應著重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研究。
(一)協調自主與合作學習的關系
雖然合作學習是教學活動過程中上的重要環節,它對形成學生自主參與,樂于探究和創新等意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需要合作學習。另外,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必須依賴于充分的個體學習和自我感悟,小組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不是替代的關系,而是互補關系。新課標提倡合作與獨立并重,不能為了迎合形勢而合作。在合作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生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二)酌情選擇“三個自主”開展學習
新課標提倡課堂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學習伙伴,自主選擇適合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這樣做的結果,真正給予學生自由,放松了學生的身心,還給學生無拘無束的學習空間,便于學生激發靈感,發展個性。要注意的是,“三個自主”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用,如《再見了親人》等課文就不能任憑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朗讀。并且,學習是一件艱苦的事,不能全憑好惡,有時需要一定的強制和艱苦努力。試想,那些“不喜歡”的就不去閱讀,又如何能讀懂全文。
(三)科學組織和調控分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不是簡單地讓幾個學生形成一個小組進行學習⑤。它必須運用科學、有效的策略進行監控和引導,否則將降低教學效率。合作小組的分組,一般應遵循以學生發展需要為本的原則,能在課堂教學中較實際調動學生合作的積極性。分組形式一般有三類:一是固定性分組,成員不隨意改變,有什么問題要合作解決就自然而然地組合馬上進行,從而節省分組時間。不足的是由于它未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感悟因素,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特別是有些小組的組員之間平時不友好,討論問題時則“各顧各”,令合作效果大打折扣。二是隨意性分組,它充分考慮學生的感情因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合作伙伴。這樣容易形成融洽的合作氛圍,參與的積極性也明顯高漲。不足之處是會有部分不合群的學生被冷落。三是興趣性分組,這種分組法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分組。由于學生的興趣一致,因而情緒高漲,盡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不足之處是一部分課文內容不受學生“歡迎”,就門可羅雀。以上的分組合作形式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
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單純小組間各成員之間的合作,應拓展到各學習小組之間,當一組中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可向另一個小組請求支援。
合作學習還要杜絕“無效合作”現象,要做到合作學習的內容有價值;合作學習后要及時組織全班同學交流反饋,教師小結;合作學習要集體參與,不能只是優等生唱主角,其他的學生當陪客;合作學習的數量在一節課里不宜過于頻繁;合作學習要開展小組之間競爭。
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自主·合作·探究”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教學環境等具體情況,引導學生靈活選擇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有效提高教學質量閱讀及學生能力。
參考文獻:
①楊英虎,學習方式變革應注意的一些問題,教育理論研究,2004年2月。
②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
③轉引自,于慧強,課堂的臉在悄悄地改變,小學語文教學,2003年9月。
④轉引自,孔繁艷·董宇光,自探—研討—交流,小學語文教學,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