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采用的是填壓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對學習語文感到索然無味,學習起來非常被動。新的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這種現狀,讓語文課充滿活力,消除學生學習語文的厭倦情緒,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想學語文、愛學語文,會學語文。
關鍵詞:愉悅 放松 創新 活力
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紅云小學 張代枰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語文教學走向了單調乏味,走向了枯燥無趣,以至于學生們討厭語文,害怕語文,甚至于漸漸遠離語文。究其原因,不在于學生,而在于語文教師自己,是我們用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保守固執關起了語文樂園的大門,讓學生們在這座知識的寶庫面前,只有望而卻步。
新的課程理念強調:“學科教學一定要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新的課程改革,就是要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消除學生學習語文的厭倦情緒,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想學語文、愛學語文,會學語文。
一、良好的課堂氛圍,是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的基礎。
良好的師生關系,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放松地學習、放心的思考。這種狀態下,學生回答的準確度最高,最容易進發創造靈感、創新思維。要讓學生“信其道”,必須先使之“親其師”。人都有渴望被關注的心理,課堂上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適時與其進行目光交流,能給孩子溫暖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始終沐浴在老師關愛的目光中,這樣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滿足他一種心理上的需求,使其在課堂上始終處于良好的情緒狀態,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享受到求知的樂趣。如果課堂上,學生敢說、敢于也樂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敢于走進教師的心靈。那么你的語文課堂便充滿了和諧,充滿了活力。
因此,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這就要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轉變觀念,從高高的、象征教師權威的講臺上走下來,走入學生中間,蹲下身來與學生平等對話,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和學生一起探討、交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一位學生,把和藹的微笑灑向全體學生,創設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和努力探索再成功的強烈愿望。這樣,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生的靈性得到盡情舒展,學習的欲望被充分調動起來。
二、變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充滿活力有了保證。
語文教師要敢于出新,為了達成教學目標,不必拘泥于一種或幾種教學模式。讓學生覺得語文有趣有味,每節語文課都有新的驚喜。
在過去,課堂都讓老師給包攬了,老師講地天轉地旋,學生聽得頭昏腦漲,結果是事倍功半。其實這樣的教學,學生累不說,老師也不輕松。新的語文課堂,老師應把課堂的大半個江山讓給學生,而不再是“穩坐江山”。教學中,教師只是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為了實現目標,教師可設計一定的教學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驟引導學生學習。
例如教古詩,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游園不值》一課,我就采用了讓學生演一演的方式。為了讓學生去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意境呢?我把課文的插圖畫在了黑板上,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一戶農家的小院,一道柴房門緊鎖著,屋外的石頭小徑延伸到黑板前方,而且,上面已布滿了青苔。
師:同學們已理解了詩句的意思,那你能把詩句的意思演一演嗎?
一生大步走到柴房門前,舉起右手,使勁敲擊著房門。
師:他表演出詩句的意思來了嗎?
生:演出來了!
師:再讀讀詩句,看看有需要補充的嗎?
學生又一次對詩句進行閱讀。幾位同學舉手了。
生:我認為他敲門時,太過用力了。詩句中是說“小扣柴扉”,小扣就是輕輕地敲。哪能像他這樣用力呢?
生:我同意剛才這位同學的看法。我還要補充一點,他敲門時,是一連敲了幾下,就不再敲了。而實際生活中,我們去找人,敲門總是敲幾下,聽一聽門內的動靜,再敲幾下,再聽一聽。他的表演不夠到位。
生:詩句中說“應憐屐齒印蒼苔”,意思是說詩人害怕踩壞了小路上的青苔。照這樣理解,詩人應該是很小心地走上去敲門的。而不能像他那樣大步地走上去敲門。
師:同學們說的很有道理。看來,大家對詩句的意思真的理解了。現在,誰愿意再上來表演?不過,這次,老師可要增加難度了。在你表演的同時,還要把你心里的想法說出來。
一生表演:他低頭看看腳下的路,自言自語地說:“這青苔長得多好啊!我的朋友平時一定很愛惜它們。我可不能踩壞了它們。”說完,小心地走到柴房門口。舉起右手,輕輕地敲了三下門,豎著耳朵聽一聽。“里面沒有動靜,難道朋友不在家?”接著,又敲又聽。“看來,朋友真的不在,要不他早就來開門了。”“今天真不湊巧,本來想欣賞朋友園里的春景,誰知,他卻不在家。真掃興!”說完,垂頭喪氣地走了下去。
從學生的表演中,可以看出學生對詩句的意境有了深刻的體會。
而在教學《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我則采用了讓學生畫一畫的方式學習。學生先自學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師:知道詩句是什么意思了嗎?
生:知道。
師:那你來畫一畫。
學生很踴躍地舉手來畫。一學生很認真地畫了一排排列整齊的籬笆,并在籬笆旁畫了一棵樹,樹上稀稀落落畫了幾片葉子,樹旁畫了一條小路。那繪畫的功底還真不錯。
她還未落座,同學就嚷開了“不對!籬笆不能畫那么密,詩中說‘籬落疏疏就是說籬笆排列得很稀疏,因此,只能畫幾根籬笆。”
“你能上來改改嗎?”唰唰唰,他把籬笆擦了許多,只留下很少的幾根。“現在你們滿意了嗎?”下面的同學有的點頭,有的在沉思。有雙手舉起來了“小路畫得還不行,詩中說的是‘一徑深,就是一條小路彎彎曲曲伸向遠方,小路還應畫得再長一點,寬窄再慢慢變化,不能只畫這么短。”在同學們的討論交流中,一副表現詩意的圖畫躍然出現了。我相信,學生能把圖畫出來,對詩句的意思也感悟得很深了。
兩節課,都是古詩的教學,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學習積極性非常高,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其實,教無定法,只要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謀劃教學過程,學生一定會積極參與進來,讓語文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發揮他們創造性思維的陣地。
三、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讓課堂充滿活力。
“在兒童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語文學習不應該僅僅是讀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們敢于創新,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有生機,才有活力。
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是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的具體體現。學生一旦養成了這種意識和習慣,課堂教學就會出現生氣勃勃的喜人局面。當然,有時學生的一些獨特見解可能不免有失偏頗,對此,教師也不必急于否定。教師要抓住契機,組織學生討論,并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文章的語言環境,作者的經歷修養去思考。這樣的討論,既產生了正確的答案,同時又保護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
在教學完《坐井觀天》一課時,我問學生,讀了課文后,你認為小鳥和青蛙誰說得對? 在我認為,正確答案是小鳥說得對。果真,當我問學生這個問題時,一個學生紛紛表示小鳥說得對,回答說:“小鳥說得對。”“為什么?”“小鳥天天在天上飛,它看到的天當然是無邊無際的,大得很。”另一同學補充道:“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小青蛙卻說, 天只有井口大,多好笑呀!”既然說出了我心目中的標準答案,就點到為止吧!我準備接著講下去。可一雙小手老不放下去。我一看,是一個平時老愛鉆牛角尖的男孩,他今天又要搗什么亂了,我有些不高興,但仍勉強壓住心中的不滿,“你有什么要說的嗎?”“我認為小青蛙說的沒錯。”“為什么?”“我心中一動,“說說你的看法。”“小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它看到的天的確是只有井口那么大,所以小青蛙說的沒錯。” 聽了這話,我心中一動,學生說的沒錯,小鳥在天空中飛得高,看到的天當然是無邊無際的;而青蛙在井里坐著,它看到的天當然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說的是真話、實話,也應該是對的。為什么我備課時就沒有想到呢?“說得有理,你真是一個善于動腦筋的孩子。”我馬上鼓勵了他。接著,我又提問:“那么怎樣讓青蛙知道天到底有多大呢?”“讓青蛙跳出井來看看。”“說得真好!”“再想想,如果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真是一語激起千尺浪,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成語的寓言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師再從文本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觀天”的人和事,從而讓學生真正明白這個成語的人生哲理,終身受益。
結論:總之,教育是門藝術,永遠沒有明確的答案,永恒的標準,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句號,只有逗號。新課程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也給我們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大膽地實踐,不斷地創新,在教學中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讓孩子真正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讓孩子們愛上語文課!
參考文獻:《小學語文教學》《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紅云小學 張代枰 13658812430 郵編6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