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梅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因而“激活”學生是“激活”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全員全面參與進來,高質量地參與進來。語文課堂教學要煥發生命活力,就要讓全體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天地。
一、引導學生課前積累,為課上活起來做儲備。
厚積才能薄發。我們所面對的畢竟是一群孩子,課前的儲備是必不可少且應該是分量十足的。我在教學前,往往花心思想辦法,引領學生課前做足功課,實現相對厚積。五年級下冊中有篇課文叫《草船借箭》,節選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小片段,教學目標就是讓孩子們通過對諸葛亮的語言描寫和神態描寫來體會他的神機妙算。教學前一周,我特意在班級給學生播放了電視劇版《三國演義》選段,激發孩子們對諸葛亮、曹操等人物的好奇,點燃他們品讀原著的愿望。我拋給孩子們兩個閱讀導向:第一、粗略地閱讀,邊讀邊思量“諸葛亮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第二、細讀《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再把前后的兩回都讀讀,理清草船借箭事情的來龍去脈。正是因為課前下足了工夫,學生才會在課上對諸葛亮的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剖析得有理有據。而有些深入閱讀的孩子還舉出曹操奸殺呂伯奢的故事來印證曹操的多疑,魯肅借糧的事實說明他的忠厚,這都是課前儲備帶來的鮮活。
二、拋出中心話題,讓學生在課上活起來。
要把課堂的“舞臺”讓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是知識的“接收器”。素質教育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必須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知識的激活和內化,離不開體主的實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僅起主導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啟發學生思維,訓練學生能力。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課前積累,無非也是為了這一主陣地。我作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向導,在打磨中心話題上下功夫。上《將相和》一課時我確定了一個中心話題:藺相如立功真得只靠一張嘴嗎?問題一出,學生的心里都明白,當然不是的,那是什么呢?讀課文,找依據,說說你的理由。學生們都忙活開了,讀課文,找資料,小組討論開始了。至今,我還記得小組匯報交流的時候,周杰隊是這樣說的,我們認為藺相如立功不是靠一張嘴,靠的是他的機智勇敢。大家請看文中,這句話:“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我從這句話描寫中感受到與趙國文武大臣對比藺相如膽識過人。” 另一同學補充道:是啊,和氏璧至少值十五座城,趙王怎么舍得給秦王呢?可他們都怕秦王啊!秦國以大欺小,經常發動戰爭。在這種情況下藺相如愿意去秦國就很不簡單,別人怕去了回不來了,而他只想了一會兒就同意了。這說明了他膽識過人。這時其他同學說:藺相如是“想了一會”才說,說明他是經過慎重考慮的,而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在大臣們毫無辦法時,藺相如卻想到了良策,說明了他十分機智。這更加證明他的成功絕不是靠著一張嘴。話音剛落,其他學生坐不住了。在“藺相如立功真的只靠一張嘴嗎?”這一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從文本出發,抓住了課文中每一處可以反映藺相如膽識過人、機智勇敢的地方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他們不斷探討、質疑、糾正、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對人物的感悟。那時那刻,孩子們思維的火花已經自燃。正當我享受這樣的教學氛圍時,李德雙忽然站起來問道:“我想問問大家,如果撞了璧,真出現壁毀人亡的慘劇,趙國,秦國會怎樣呢?”當時,我也像其他孩子一樣都沉浸在課文的情境里,完全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不禁一愣 。
教室里沉寂了一會,金權一說:“對于趙國來說,會失去和氏璧這無價之寶,但是他們用自己的無價之寶向全天下證實了一件事,秦王是一個不講信用的無恥之徒,使秦國處于難堪的局面,也是值得的。”金蘭說:“對于秦王來講,自己想要的東西不但沒得到,還讓天下人知道了自己是個不講信義之人。真所謂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一定很懊惱吧?” 聽到此,我的心里也禁不住暗暗叫絕。孩子們已經會從大局出發,來考慮一件事情的成敗以及它造成的社會影響了。教師給足時間空間,學生全面參與,課堂在靈活的思維間流淌。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多活動、多說話,這樣才有利于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深中肯綮、有的放矢地“精講”,才能有效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擴展學生的能力。魏書生說他很“懶”,這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懶”,這正是為了把更為廣闊的課堂空間讓給學生,正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思想的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內驅力,唯有在主體積極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中,其素質才能得到迅速而全面的發展。
三、讓弱勢學生也活起來。
心理學家伯利納通過實踐證明:受到激勵的學生學習勁頭足,學習成績不斷提高;而缺乏激勵的學生,學習沒有勁頭,學習成績有下降趨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舍得給學生用褒揚的詞語,以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體會到成功,享受到尊重。真正讓課堂“活起來”,就必須讓每一個學生“活起來”,而不是幾個好學生在那“唱主角”,可往往每個班都有學習困難生的存在,他們或許是因為理解能力真不如別人,或許是天生內向不愛表現……面對這些課堂上的弱勢群體,教師的態度起關鍵作用。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想辦法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和練習作業,如果答對了、做對了或答對了做對了其中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表揚他進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習困難生在斷訓練中取得點滴進步,體驗成功的快樂,能夠漸漸變為積極參與課堂。因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勵學生相信自已,勇于發言,更何況“說”的過程本身就是整理自已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的訓練過程。對于出了錯的學生,即使出了“不可思議”的錯,也不能訓斥,因為這正是他最需要你的時候,更何況出錯是學生的權利。
總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就一定要把它變成全體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讓學生充分地在課堂上“活起來”,學得有滋味,有特色,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