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虹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人人都渴望被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關愛!學生渴望老師的關愛,而且非常敏感。教師必須走進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愛是真實的,真誠的,是深深的愛著他們。沒有對學生的愛就不會有真正的教育,愛是教育學生的前提。
一、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
“沒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跟孩子說話”,大可不必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故作威嚴。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真正尊嚴,并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以及由此回饋給我們的情感體驗。
讀了好多有關教育的書籍,都是強調老師對學生的尊重。是的,老師每天能從跟學生打招呼開始,就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師生見面打招呼這是一件極普通的小事情,但是其中卻也蘊含了許多東西。漸漸地我發現,我跟學生最美好的一天是從打招呼開始的。當我開心的跟學生打招呼時,不僅學生們高興,自己的心情也跟著洋溢了起來,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是不言而喻的。
二、嚴是愛,寬也是愛
學生需要嚴教,更需要教師的慈祥和寬容。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未成年的學生正處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心理特點較為復雜,他們中有的因青春期萌動而感到煩惱;有的因成績不好而感到自卑;有的因缺少信任和理解而感到孤獨;有的因強烈的獨立意識而產生逆反心理等等。學生面臨的這些心理問題都要求我們為人師者放下架子,以一個寬容的心態去包容和理解,并通過觀察、談心、討論、調查等方法,來感受和體驗他們的情緒,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而決不該企圖運用粗暴的批評和懲罰來達到教育目的。在成人的幫助下順利度過這個復雜的心理轉型期,他們才能成長和成熟起來。讓我們時常想想教育家們的諄諄告誡:“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懲罰是教育上最不適用的一種方法,因為懲罰會使孩子從良心的責備中解脫出來,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面”。
三、把批評教育的時間用在輔導上
記得一位老師是這樣說的,與其用大量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也不起什么作用,還不如把這些批評教育的時間用在輔導上。是的,以前的我的確走進了總是用大量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誤區中。學生寫不完作業,我就對他進行批評教育,半個小時的作業,我竟然用了一節課來批評他,現在回想起來簡直就是一種浪費。學生在課前聽算,錯的一塌糊涂,我除了對學生狠狠地批評以外,還特地打電話告知了父母,似乎起的作用也不大,還把家長一次次的牽涉其中。如今,我不再犯如此的錯誤,而是用這些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孩子們不用再擔心我會給家長打電話,開心的改錯,高質量的完成了作業,效果竟然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老師的愛是一種無形的教育,是不需要用語言來表達的。
四、抓住教育契機,用真誠感動學生。
教師沒有真誠的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真誠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靈的溝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真誠是一種力量,它不僅具有激勵學生的求知欲和愉悅的功能,而且還有催化作用,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頭,當學生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親其師信其道!
五、用實際行動,用愛心感化學生。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愛滋潤每一個孩子的心田。雖然有時也會因學生的調皮而埋怨,因他們的退步而急躁,因他們的違紀而失態,雖然有時也感到很累,很煩,但心中總會涌起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我是老師,我要給這些尋夢的孩子引路,在他們心里寫一本最美的書。這強烈的意識不斷激勵我以真誠去擁抱每一個學生。與孩子朝夕相處,我始終想著兩句話,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使我對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寬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責,多了一份尊重。俗話說:教師的活兒是良心的活兒,家長把天真爛漫、聰明伶俐的孩子交給我們培養,這是對我們的極大信任。我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愛他們呢?
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生之間的感情聯系是一種紐帶是教育維持之所在,故此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前提,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對每個學生給予愛心,不管是優生還是差生。
六、教育學生要有奉獻之心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感動了無數人,因為他深深地道出了一名教師的真諦——奉獻!愛就意味著奉獻。從古到今,教育在人們眼中都是充滿無私奉獻精神的神圣職業。
在我的身邊,青年教師們把青春年華扎根于三尺講臺而無怨無悔;中年教師們將家庭擱置一旁而全身心的撲在教學工作上;老教師一年年埋頭苦干而不知疲倦。每個老師就像是奮力奔跑著的運動員,不到終點永不停歇。尤其讓人感動的是,許多老教師辛勤耕耘,自強奮斗,他們每一次的投入都傾注著刻骨銘心的愛!有的帶病工作,卻從未耽誤過一節課;有的愛生如子,竟顧不上要參加中考的女兒;有的老師的女兒體弱多病,它卻仍然一心撲在工作上……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于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作者姓名:通訊地址:聯系電話:15026003232
郵編:831400
工作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第116小學
郵箱:17914871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