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段話告訴我們,在語文教育的這一片廣闊天地里,蘊藏著豐富的自然性、社會性、人文性等語文課程資源,因此,語文教學應植根于現實的空間,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在語文課程中,識字教學的資源非常豐富,學生學習漢字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現在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識字量大,《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識字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而現在的孩子年齡小,從小嬌生慣養,一進入小學就要認記這么多生字,確實有一種“趕鴨子上架”的感覺。對語文教師來說識字教學也成為了一個難點,識字教學本身就很枯燥乏味,再加課時安排又緊,該怎樣解決學生記得快,忘得也快的難點,該如何培養孩子主動識字的愿望,如何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該怎樣省時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等問題就成了老師們必須面對的問題。識字教學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但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培養他們的識字興趣似乎更加重要。我覺得“識字興趣”就是“識字能力”的一種特定的表現形式,是“識字能力”的萌芽階段。 那么,應怎樣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呢?
一、利用身邊熟知的因素,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
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們接觸的人和事物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面對陌生的校園環境,陌生的老師和他們即將學習的知識,他們內心充滿了新鮮、好奇和興奮。漢語拼音的教學學習是一年級上半年的重點,而一味地進行拼音學習,孩子們也會感到乏味,因此在拼音教學的同時,適當地滲透漢字的識字教學,能提高孩子們對學習拼音的興趣,也循序漸進地培養了孩子的識字意識。
方法一:識記本班同學的姓名。
剛分班,許多熟悉的小伙伴都被分開了,眼前有了許多陌生的面孔,對方的姓名當然也叫不上來。因此在開學的前一個月里,以全班學生的姓名作為識字的主要對象。每學到能拼讀某個學生的姓名卡片,我們稱之為“名片”,帶領全班認讀,比一比誰拼得準,學得快。一邊學拼音,一邊做名片,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大部分孩子不僅學好了拼音,而且基本熟悉了全班同學的姓名。接下來,開展一次“爭當老師小助手”的比賽,要求是:最快認識并牢記本組同學姓名的可以當組長,記牢本小隊同學的可以當小隊長,全班同學姓名都能認記的就有當課代表的資格。為了能當班干部,孩子們一下課就跑到不認識的同學旁邊,認真識記,不到一星期時間,許多學生便能順利地幫老師發書本,當然捷足先登的孩子也如愿以償地當上了“小助手”。由于激發了孩子主動識字的愿望,全班學生姓名近80個漢字就被輕而易舉地記住了。
方法二:認識教室內的物品及家中的生活用品。
在教室里有許多現成的實物,如門、窗、講臺、黑板、瓷磚、電視機等,這些都觸手可及。因此可以在這些物品上貼字卡,如mén門、hēi bǎn 黑板、diàn shì jī電視機……這樣在進行拼音教學時,可以引讀,下課時還可以隨機抽查。這樣對于這些抬頭可見的物體名稱,不到一星期,孩子們就把這些漢字銘記于心了。
在上學期間,孩子們白天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再加由老師提醒,孩子們不僅學到了課本中的漢字,還學會與學習環境有關的漢字,效果還是明顯的。因此我又鼓勵學生把這一方法帶回家,在家長的幫助下結合生活用品貼名稱,如 liǎnpén臉盆、wèi jīng味精、chuāng床……這樣學生不但認識了許多字,使他們有了成就感,而且激發了他們強烈的識字興趣。許多家長都跟我說:盡管這樣做使家里的擺放顯得不怎么雅觀,但看到孩子們對識字有這么高的熱情,我們也心甘情愿幫著他們做,這樣的識字方法收效真不錯。是啊,陶行知先生不是說過嗎:“文字只是生活的符號,要與生活連結在一起。”
二、以識字手段的多樣性,使識字教學情趣化。
1、1.創設情景,挖掘潛能。
低年級的學生,平均每天要識字十多個,從孩子好動好玩的年齡上考慮,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創設一定的情景,就能激發孩子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潛能。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第4課《操場上》中“身體”的“身”時,先提醒孩子“身”是指什么,再讓孩子講座怎樣記住這個字,孩子們七嘴八舌,各抒已見。有一個學生說:“身”的第一筆撇,就像人的腦袋,中間部分就像人的整個軀干,最后一長撇就像人踢出的一條腿。說完還站起來做了一個側面踢腿的姿勢。瞧,通過這樣一比劃,孩子們很快就記住了“身”字。每一次的識字教學總會出現諸如此類的識字方法,真是不勝枚舉。由此可見,孩子們盡管年紀小,但他們內心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認知的角度也是多種的,與大人是不同的。因此我們老師應提供各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激發孩子得天獨厚的想象力,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2、2.象形識字。
中國的漢字有一部分是象形字,它來源于對生活中實物形狀的摹仿。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2課《口耳目》中就是一些象形字。在教學時我先畫一張嘴巴,然后出示一個古代的字,最后讓學生猜它會是現代的哪個漢字,通過這樣的逐一演示,學生便很快記住了“口”。這類的象形字較簡單,不用教,于是我就讓學生自己充分發揮想象力,根據字形看看、說說、畫畫,不費勁,學生很快便記住了課中的幾個生字。
3、3.猜謎,編順口溜識字。
“猜謎語”向來受到孩子們的喜愛,“猜謎語”識字也以其幽默風趣、瑯瑯上口的特殊魅力受孩子們的青睞。在教學時先引導學生如何做字謎,如“兩頭尖”的“尖”編“上面小,下面大”;“閃光”的“閃”由“門”和“人”組成,編個字謎是“一個人進門”。編順口溜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我們加以引導,相信日積月累,學生編順口溜的能力一定會逐步提高,而且會編出更加順暢自然,瑯瑯上口的的順口溜。
4、4.穿珠連串,一舉多得。
在一、二年級的語文課本中,經常會出現“寫出帶有下面偏旁的字”及“寫出同偏旁的字”這些練習。在一次小測試中,出現了類似的題目,當在做寫出“又”偏旁的字時,有的學生寫了一個(要求寫三個)就開始抓耳撓腮,有的寫了兩個字后,就漲紅了臉,絞盡腦汁在想第三個。這時我真有一種“怒其不爭”的感覺。測試完之后,我把“又”偏旁的字寫出來,理了理組成了一句話:小朋友到草地去觀察雞的活動,有一對小雞特別可愛,他們很喜歡。然后說給學生聽,這引起了同學們的濃厚興趣,于是就把這種“穿珠連串”的方法應用到了識記生字上。瞧:
“亻”:你和他是一起長大的伙伴,我和他家住得很近,仔細一想,我們也是朋友。
“火”:夏天,天氣干燥,燃燒蚊香時一定要當心,不然會發生火災,就得麻煩消防員來滅火了。
在人的內心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通過這種形式的識記,不僅激發了孩子的識字的興趣,愛上中國文字、愛上語文學習,而且鍛煉了他們的用詞造句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巧妙靈活地掌握了同偏旁的字,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