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春花
當今的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個個都是家里的小皇上、小公主,說不得碰不得。所以,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是重中之中。各科課堂上潛移默化中德育的滲透,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也常會遇到一些教會學生如何去做,怎樣去做的指令性,建議性的語言.。例如: Dont spit in public / Dont smoke in public / Dont throw the rubbish everywhere .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door?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Talk quietly . Keep your desk clean.其實這些話題的內容都是涉及到rules(規則),需要學生遵循這些規則,其實這也正是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認知目標的同時,要達成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等各個教育目標,從而達到面向全體學生,提高青青少年人文素養的目的,以有利于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化人才。所以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必由之路。
那么,英語學科課堂教學中,如何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呢?
一、充分開發和挖掘英語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內容。
作為英語教師,同樣要遵循學科教學的規律,依據英語課程的特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因勢利導,使英語課堂教學與德育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統一。教材中有許多圖文并茂的闡述,都在于強化青少年遵循學校、家庭規則的意識。英語教材中明確地告訴學生,無論是school rules(校規),),還是family rules(家規),library rules(圖書室規矩), computer room rules(計算機室規矩),都是保證他們正常求知以及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作為一名青青少年,最基本的規則意識,正是道德意識形成的基礎。告訴孩子們,在公共場所應該遵循的規則。規則就是法,法就是規則。同時也向青少年傳達出淺顯易懂的法律思想:規則可以方便人們的行為,有利于我們正常的生活秩序。英語教材從三年級起始年級開始,就循序漸進地滲透著這樣一種由淺入深的道德意識的形成過程:學校,家庭生活有規則,社會生活同樣也有規則,人人都離不開規則,社會也必須在一定的約束下才能夠正常運轉。少年兒童必須遵守規則,遵紀守法,才能夠健康而茁壯地成長! 如教材中Dont eat in class. 我在上課中穿插“Public signs”,借助多媒體,我請學生們看了這樣幾個片段,請他們判斷正誤:
(1) Be quiet in the library.(圖書館里要保持安靜)
(2) Shout in the library.(在圖書館里喊叫)
(3) Walk on the grass in the garden.(在花園的草坪上走路)
(4) Drink and eat in the computer room.(在電腦室里吃東西)
(5) Run in the hallway.( 走廊里亂跑)
(6)Cut in line. ( 插隊 )
答案是很明顯的:(1)是良好的習慣,而(2)、(3)、(4)、(5)、(6)是不良習慣。孩子們用他們響亮而又堅決的聲音向我遞交了一份完美的公德答卷。雖然這并不能保證今后在面對這樣的人生考題時,他們仍能做出如此一致的回答,但至少在他們潔白如雪的心靈上印著最初的,美好的人性品質。這也是為人師者所應給予的。
二、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擴充英語課堂道德教育的信息量。
現實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導學生關注,討論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紀守法,做社會的合格小公民。 如:結合小故事Teachers Day. 引導學生在教師節動手制作賀卡,并寫上祝福語:“Happy Teachers Day !”(教師節快樂?。?;在母親節、父親節更可寫上:“Happy Mothers Day,./ I love you, dad!”(母親節快樂/我愛你,爸爸)……等節日系列活動,學會感恩身邊的人和事。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1、在備課和教學實施中要善于開發教材所包含的德育教育因素。。
如學情態動詞“ Can ”時,問學生“What can you do? Do you often help your parents do housework?” (你會干什么?你會經常幫父母干家務嗎?)“Sure.. I can cook; I can sweep the floor; I can clean the livingroom; I can water the flowers;I can fold the clothes; I can take out the rubbish; I can make the bed; ”(當然,我會做飯;我會拖地;我會整理客廳;我會澆花; 我會疊衣服; 我會扔垃圾;我會鋪床。)……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熱愛勞動的觀念,可謂一舉三得。所以讓我們將語言植入生活,將情感植入語言學習的最深層次吧,一切都會變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熱切。
第二,2.、根據英語學科的特點,以教材為依據,在教學中恰當地把握尺寸,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滲透。。
如教學“Im sorry.”這一禮貌常用語時,由于這個短語在我們生活中的出現率較高,所以對于它的讀音、意思教師都不需要太多的解釋,而如何正確的使用,什么時候使用成了教師教學的目的。我創設了以下幾個不同的情境進行了表演。情境一:下課的時候,Jim不小心碰到了正在寫作業的Lucy,他該怎么做,怎么說呢?情境二:Tom和Mike約好8:00 去公園,可是Mike等到8:30了Tom才來,Tom該說什么呢?學生們在可愛的頭飾面前,爭相扮演角色,并進行極為生動的表演。---Im sorry. ---Thats all right.(——對不起?!獩]關系。)…. 通過表演學生們可以知道應用的場合極多,并大多是用來表達自己做錯事時的抱歉心理。由此學生們在情境表演中養成講禮貌的習慣,并知道做錯了事應該誠懇的道歉,從而逐步養成理解、關懷的情感品質。
同樣對于“Thank you”(謝謝你) 這一更為常用的禮貌用語,在教學上,教師也應側重于學生這一良好習慣的養成,并時刻加以提醒:如接受別人的幫助時,要說“Thank you”;接受別人的贊美時,要說“Thank you”;接受別人的禮物時,也要說“Thank you”。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別忘了說“Thank you”。因為只有對生活時刻懷有感恩之心,才能真正體驗心靈上的滿足與快樂。
第三,3、學科教學、德育教育的滲透,應是體現在教學的全過程之中,而不應是支離破碎、牽強附會的。
七年級的教材中,學習打招呼的各種用語和對別人幫助表示各種各樣的感謝,Thanks,Thank you!Thank you very much.。 Thanks a lot.。 Youre welcome,Not at all,Thats OK!Thats all right,等等,開展學期初的養成教育,學會禮貌待人,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不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并自覺摒棄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語言,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個人交往的水平和能力。通過語言美的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增加交往的信心和勇氣,使他們的日常用語趨向規范和得體。結合八年級教材“When I grow up I want to be.” ...巨型,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教育。
第四,
4、學科教學的德育教育滲透,必須富有情感性,必須講究氛圍,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動以真情。。
例如I love animals.。 在學習中借助多媒體,讓學生看了一些自由自在的快樂的小動物,學生們的興趣相當濃厚,為了挖掘教材中滲透著的德育因素,我又制作了一個動畫——地球在哭泣。一轉眼剛剛還是茂密的森林變成了荒山,清澈的小溪流淌的是黑色的濃液,鳥兒的歌聲不再有,魚兒也不見了蹤影,還有一幅幅瀕臨絕種的珍稀動物的圖片,激起了學生們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強烈愿望。我請同學用英語簡單的說一說兩幅圖片之間的不同, 這樣既創設了情境,激起了學生的參與欲,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達到了寓德育于英語教學的目的。同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并發動學生開展愛我地球,做個地球的小衛士的活動。
第五,5、英語教學中應以深刻的內涵啟迪學生,形成各種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英語教學中,各種場合的禮貌用語、富有情感的歌曲和具有時代感的故事都情感的感染作用、啟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以及人際關系的指導作用。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注重發掘其包容的深層的內涵與現實意義,給學生以深深的啟示。如學說:Excuse me. Im sorry. Thanks a lot. What can I do for you? Would you mind...? Could you please...? Why dont you...? 等禮貌用語,不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并自覺摒棄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語言,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個人交往的水平和能力。通過語言美的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增加交往的信心和勇氣,使他們的日常用語趨向規范和得體。
總之,作為英語教師,在英語學科的德育教育過程中,我在教學中努力挖掘英語教材中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恰當運用各種傳統的、現代化的教育媒體,把德育滲透貫穿到英語教學始終,使課堂教學在“趣、思、實、活”的教學狀態中,充分拓展現有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英語學科的教學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增強道德意識,滿足自己成長成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