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玲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并且首次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意在“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及生活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推進和協(xié)調發(fā)展”,同時專列“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且對不同學段的綜合性學習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在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中進行了專項說明。這一切都表明語文綜合性學習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重要地位,在學生發(fā)展中的特有功能。然而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廣大農村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生活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農村教師在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一、一、農村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農村學校相對滯后的教學觀念,簡陋的教學設施,年齡結構偏大和學歷層次參差不齊的教師隊伍現(xiàn)狀,經過調查分析,筆者認為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以下幾點。是:
1.1 、教育教學觀念更新不到位
。大多數(shù)教師因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認為語文學習只是拼音、識字、閱讀、作文,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補充、是附屬,可學可不學,淡化、削弱了綜合性學習應該作為“必修”的地位;受功利思想影響,認為上級、學校對學生的綜合性學習無從考查,擔心把時間用在了語文綜合性學習上而影響語文教學成績,因此不夠重視,或者根本沒有涉及;也有學科教師間的相互不配合,缺乏溝通,協(xié)作精神差。
2.2、教學資源不豐富
。過分依賴語文課本,認為教材中的內容是學習開展的唯一,缺乏課程開發(fā)意識,不去或不愿聯(lián)系學生生活,聯(lián)系周圍和學校的實際來開發(fā)學習資源,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3.3、活動指導不得法
。把教室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唯一場所,放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進行,一支粉筆一張嘴,學生或一潭死水毫無生氣,或嬉戲玩耍悠閑逍遙;教師或包辦代替津津樂道,或放任自流不加引導。對綜合性學習的策略不得而知。
二、農村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實踐
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缺乏過程和方法的指導。許多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是因為教材編寫的需要,不是出于學生的學習需要,很多時候導入沒有問題意識,至于活動過程幾乎交與學生完成,沒有形成指導策略,沒有過程的指導這不是“自主”,而是放任自流,使綜合性學習的過程錯失了許多魅力。
(一)選擇好綜合性學習的活動內容
在平時的綜合性學習教學中,教師要嚴格按照新課標所提出的各年段要求,不隨意降低,也不任意拔高,選擇活動內容時做到適度、適量,力求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
在選擇綜合性學習活動內容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自己身邊的、自己感興趣的、多數(shù)人關注的內容作為首選。語文教材集中體現(xiàn)了編者的意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材料。但是,教材只是教材,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學內容,也不能自動地轉化為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還需要對教材加工處理,進行教材的拓展與開發(fā),使之適合教學的需要。語文教材的拓展與開發(fā)給綜合性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和機會。例如:《春天來了》一課是以介紹春天景物為內容的口語交際課。教材配有一幅美麗的春景圖,提示了交際內容、交際的對象和“當眾進行”的口語交際要求。如何上這堂課,才能體現(xiàn)“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的教學要求呢?見筆者的教學案例:教師將學生領到校園里找春天,讓他們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聞,然后,孩子們用心尋找著,驚喜地說著自己的發(fā)現(xiàn)。最后,教師問學生:在這春意盎然的校園里,你最想干什么?孩子們的回答也是各種各樣的:有的背起了關于春天的古詩,一首接一首,從《春曉》、《草》到《村居》,由單個背到齊背再到比賽背;有的說起關于春天的成語:春暖花開、春光明媚;還有的唱起了關于春天的歌兒:《小燕子》、《春雨沙沙》;有的干脆趴在地上,畫起了春天……
(二)(二)指導好綜合性學習的活動過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因此,在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教學中,教師要當好“引路人”,凸顯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時間里,積極主動地參與綜合性學習。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愿組合成學習小組,認真填寫好表格式的小組活動計劃,主要內容包括6項,即本組組長、組員分工、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內容、活動過程。在學生填寫好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相互借鑒、共同進步。教師還可以采取個別指導的方式,對學生的活動計劃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指導,引領學生有針對性地參與綜合性實踐活動。比如聯(lián)系地方特色的資源,包括鄉(xiāng)土地理、民間風俗、傳統(tǒng)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
再比如根據(jù)課文延伸,像三年級上冊中有一組關于“秋天”的課文,上完這組課文后,就可以開展“走進秋天”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收集關于秋天的諺語、詩詞、歌曲、美文等,開展說一說、找一找、畫一畫、寫一寫的活動,使課內外真正有機聯(lián)系,此外,社會生活的關注、學生身邊事件的處理都可以成為我們綜合性學習的資源一一開發(fā)。
(三)鏈接好綜合性學習的學科資源
在組織綜合性學習活動中,設計任何一個活動方案,解決任何一個實踐問題,都可能涉及數(shù)學、科學、音樂、美術等其他學科的橫向聯(lián)系,這些知識都需要有效鏈接起來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強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效聯(lián)系。整合學科資源不僅僅指學科內的資源整合,還應該包括學科間知識的融合。學科內的資源整合即利用語文學科課文之間的聯(lián)系。比如,在學習課文《長城》時,教師可以將《頤和園》與《秦兵馬俑》這兩篇文章與該課文進行整合,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我國世界遺產的寶貴之處,并且將“北京故宮、天壇、承德避暑山莊、麗江古城、平遙古城等”作為補充資料與課文進行整合,學生不僅受到文化的熏陶,還能增強對國家文化遺產的認識,了解國家文化的源遠流長,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科間的知識融合,即利用學生學習的各科課程,將其與語文知識融合起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將各科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進行綜合性學習。
比如,在學習《趙州橋》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聯(lián)系美術教材中的《家鄉(xiāng)的橋》,為學生設計以“橋”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即讓學生利用圖書館以及網絡等渠道獲取與橋有關的資料,并了解古今中外的著名橋梁,并讓學生動手制作一座自己喜歡的橋的模型。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了語文學習的效率。因此,整合學科資源,是開展綜合性學習的重要部分。
(四)借助好綜合性學習的社會資源
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在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激活社會資源,將校園、公園、社區(qū)、景區(qū)、圖書館、博物館等變?yōu)閷W生們的學習資源,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五組“邀游漢字王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在爸媽陪同下,走上街頭、步入市場、深入車站、登上碼頭等社會的相關角落,當好“啄木鳥”,去尋找錯別字和不規(guī)范的用字。然后,讓學生把觀察到的錯別字使用情況采用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來,其主要內容有兩項,即發(fā)現(xiàn)的錯別字、出自于何處。當然,有條件的學生也可以將使用錯別字的情況用相機拍攝下來。通過“小小啄木鳥”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資源、規(guī)范漢字書寫的良好習慣。
(五)評價好綜合性學習的成果
組織科學評價,是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農村學校,要逐步建立相應的語文綜合學習管理制度,改革評價方式,用制度規(guī)范這一課程的實施,尤其是活動中學生的安全教育及教師的成果量化。在評價原則上,多鼓勵,多引導,多實踐,扶持指導逐步趨于完善。評價方式上,鼓勵教師組織形式多樣的匯報交流、活動參與、成果展示、論文上報等形式,尤其在語文考試中,嘗試開放性、實踐性、拓展性題目的滲透,引領教師、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如近幾年期末質量測查中設計的題目“我課外閱讀過的名著名篇”,“我知道的環(huán)境污染”,“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我知道的傳統(tǒng)文化”等,切合課程與學生實際,考察學生實際活動情況,有力的推動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健康發(fā)展。
筆者認為,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是順應 21 世紀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深入實施的必然要求。況且,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語文教學中要把綜合性學習擺放在應有的位置上,整體推進、協(xié)調發(fā)展,才有語文教學的滿園春。注重農村學校的課程健康開展,關注教育公平,實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和諧發(fā)展,才會迎來課程改革萬紫千紅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