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涼山彝族文化資源豐富、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為初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從“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組織與管理入手,對該校本課程的實施及評價策略進行探究,以為后續開發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組織與管理;策略
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施行,為民族文化類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契機。涼山彝族文化多彩而豐富,將其有益的、精華的部分納入初中語文教學,開發語文校本課程具有極大的可操作性。在前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就其實施策略進行探索。
一、“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組織與管理
(一)教學人員的配備
以語文教研組為單位,教學人員由經過培訓的語文教師擔任。
(二)課程結構
以必修課為主,課堂學習和課外活動配合進行。
(三)教學管理措施
1.抓實校本教研
教研活動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方式,更是解決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的有效方法。因此語文教研組應根據學校對校本課程教研工作要求和組內實際,制定相應的初中語文校本課程教研活動計劃,明確教研活動的目的、內容、形式、時間和要求等,并做好相關的考勤工作,確保語文教師全員參加。同時合理安排語文校本教學備課討論、聽課、評課等活動,促進教師相互學習,并有針對性地研究當前語文校本教學中面臨的問題,重視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發展和語文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積極提倡語文校本教學反思,鼓勵語文教師大膽學習研究語文教學理論、先進校本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等,形成心得體會,以鞏固擴大語文教研成果,形成高效、民主的語文校本教研機制。
2.營造彝族文化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創造一個教育人的環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1]學校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充分利用環境育人的功能,營造適宜于初中學生學習和涼山彝族文化傳播發展的校園環境極為重要:如在校內設置“涼山彝族文化長廊”,展示彝文字、彝文學、彝民俗的魅力;設置“宣傳櫥窗”,形成涼山彝族文化系列介紹,展示師生學習活動圖片、彝族名人的圖片資料等;加強校園網的建設,利用校園網的窗口作用,介紹“涼山彝族文化”的教育特色,并設置專欄,展出師生優秀作品,如研究文稿、學生作文等等;每學期創辦一次以“涼山彝族文化”為主題的黑板報或演講比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實施策略
校本課程的施行最終落在教學上,因此正確而適切的教學策略就顯得極為重要,它除了有效指導教師的教學外,還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最終實現課程目標,達到教育目的。下面筆者從“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教學實施原則入手,探討幾個重要的語文教學方法,以供教師在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和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綜合實踐探究等活動中選擇參考。
(一)教學實施原則
1.主體性原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寫到“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2]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把學生放在首位、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理念,充分尊重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個性差異,結合“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具體內容,全面解讀文本,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自由提問的權力和自主發揮的空間,積極運用啟發式、討論式、合作式教學,讓初中學生的語文學習從“被動 ”跨入“主動”,從 “獨存”邁向“共生”;同時,語文教師要正確處理好 “導”與“學”的重要關系,尊重學生在品讀鑒賞涼山彝族史詩經典、神話、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和實踐探究涼山彝族火把節、飲食文化等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中獲得的獨特體驗,于平等對話中使語文教學從教師“教”的交往轉化為學生“學”的交往,進而使整個校本語文教學過程處于教師指引下學生間協同活動、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狀態,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2.創新性原則
“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積極研究語文校本教材的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在保留涼山彝族文化民族特性的同時注重挖掘其中適宜于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內容,精心設置問題情境,巧妙布疑、設疑、激疑、質疑,通過運用問題點撥法、實踐調查法等多種語文教學方式,激發初中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強化初中學生的問題意識,鍛煉初中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他們創設一個寬松、民主、活躍的語文學習氛圍,積極開發初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如單元學習中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創作、克哲創作和神話的改編;實踐探究中引導學生抓住疑惑,進行小組調查研究,學會自己搜集和整理資料,促進問題的解決,提高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3.個性化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無任何特色的教師,他教育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3]這就說明教師的個性對學生的身心、意志、品格的發展具有極強的影響。因此,語文教師應積極提升自己,將其融入“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教學中進行文本的解讀和語文綜合性實踐探究活動的設置,潛心鉆研、深入挖掘“涼山彝族文化”中蘊藏的人文教育價值,打造自己獨特的語文教學風格;同時,語文教師不能用一個標準、一種模式去培養學生,應從初中學生的身心、語言、個性發展的需求出發,根據涼山彝族文化多元且多質的特點,組織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語文教學活動,充分挖掘每個學生身上蘊藏的優點、長處,積極鼓勵學生揚長避短,促進其自身個性全面健康的發展。如“古老的涼山彝族文字”板塊,組織學生參觀涼山彝族自治州圖書館彝文字展館,展開學生對彝族古老文字的探源尋流;“涼山彝族服飾文化”實踐探究活動中,組織學生就三個方言區自己喜歡的服飾進行圖片展示、解說;“民間歌謠”的學習中,鼓勵學生大膽編寫創作,即興演唱比賽。
(二)教學實施方法
1.朗讀教學法
教法千變,朗讀為本。語文作為一門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學科,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獲得都與朗讀息息相關,所以在“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積極運用詩歌、神話、散文、等文本作品的朗讀教育價值,將朗讀教學指導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明確每個朗讀環節的方法、目標和任務,通過錄音朗讀、教師范讀、角色讀、表情朗讀等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朗讀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點燃學生的朗讀熱情,讓學生在反復涵詠中、在與文本的交流中,感受到文章蘊含的人情美、景物美、風俗美,欣賞到文章滲透的語言美、韻律美、節奏美,使思維得到鍛煉,朗讀能力得到提高。同時,教師要正確認識朗讀教學的價值,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以使自己的朗讀教學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2.合作探究法
“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教學,要積極引導初中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語文教師可遵循組內同質和組間異質的原則,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語文學習水平及能力特點等情況進行合理調配分組,以激發學生學習、參與、交流的熱情。同時語文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層面的合作探究,利用集體智慧、挖掘集體合作的力量,探究學習涼山彝族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化,感受蘊藏其中的語言魅力、美好情操和人文風情,讓初中學生在相互協作、質疑問難、分享收獲的過程中活躍思想、開闊思路,促進他們自學能力、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共同提高。這一過程中,語文教師還應積極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輔之以關鍵必要的點撥,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實踐調查法
進行實踐調查,讓初中學生深入學習的第一線,是提高初中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初中學生綜合能力及水平的最佳途徑。它將書本與生活這兩個相互割裂的部分緊密銜接在一起,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利用多種渠道收集、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實施中,語文老師應當精心研究,積極設置一些目的明確的活動,如進行涼山彝族節慶、建筑、服飾、飲食文化等實踐探究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訪問、參觀等方式,走進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涼山彝族自治州圖書館、彝海等地,于感悟和體會涼山彝族豐富多彩的文化本真中,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寫作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得到鍛煉,思想情感、文化素養得到熏陶。
三、“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評價策略
課程評價是進行課程管理的有效手段,對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具有良好的反饋與調節作用。所以,在該初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工作中,推陳出新,制定出具體可行的語文課程評價策略十分必要,它不僅有利于促進語文校本課程的發展與完善,還有利于促進語文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提高及教學實踐的改進,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一)評價原則
1.多元化原則
多元化原則要求在“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評價中,要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和社會人士等各方力量的參與,對語文校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進行多維度、多層面的評價,積極運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表現性評價、情景測驗、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等多種評價方法,豐富語文校本課程評價的內涵。這一擴大語文課程評價主體、創新語文課程評價方法、豐富語文課程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模式不僅加強了主體間的交流互動,注重了初中學生的差異性與語文課程內容的多樣性,防止了評價的片面化,使評價更具客觀性,而且有利于改變過去單一的評價模式,對促進“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整體質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2.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要求在制定“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評價內容、時間、方式的過程中,要立足于發展這一主線,將評學、評教與評課三者緊密結合,以達到整個語文校本課程評價效益的最大化。首先,要緊緊圍繞促進初中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發展為最高目的,構建能評價初中學生語文學習狀態和效果的評價體系,使初中學生校本學習中,知識與能力得到拓展提升,語文學習的經驗與方法得到積累鞏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內化培養,形成深厚的語文素養。其次,這一原則要求校本課程評價的制定必須關注語文教師的發展,真正建立起能夠促進語文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以促進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實踐,提高語文教師課程開發、實施的能力和水平。最后,“評課”則要求課程評價能以一種發展的眼光來審視語文校本課程,構建起檢驗和促進“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本身不斷改進和完善的評價體系,使它在不斷汲取彝族優秀文化的進程中獲得長足發展。
3.整體性原則
“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評價應當立足整體,全面評價,即將準備階段的背景性評價、編制設計階段的實質性評價和教學實施階段的診斷性評價統一起來,從僅僅探求語文客觀知識過渡到對語文教育過程中價值、意義和描述、闡釋語文課程方案實施的整體情境的關注,便于全面系統地發現整個語文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獲得反饋和改進。
(二)評價實施
1.準備階段的背景性評價
背景性評價是進行“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基石,它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密切聯系與語文校本課程開發有關的信息,作出綜合性判斷。它是在學校、教師、家長、學生與社會人士的共同參與下完成的,內容上大致包括了政策條件、資源基礎、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教師能力與水平、社會支持和學校的教育哲學等方面,評價者可根據具體的情況作出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評價建議,以使開發工作順利進行。
2.編制設計階段的實質性評價
編制設計出的“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教材是師生教學的藍本,其編制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師生教學的效果。因此,在編制設計階段組織語文課程專家和語文教師等相關人士從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理念、目標、內容、教材結構、單元設置和課題設計等方面進行實質性的評價,一方面可為“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教材的編制提出意見、指明方向,達到良好的編制效果;另一方面,對實戰鍛煉語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促進語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教學實施階段的診斷性評價
(1)對教師的評價
語文教師是“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主要執行者,語文教師教學水平及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語文校本課程實施質量的好壞,因此在語文教學實施階段組織多種評價主體對語文教師進行教學效果的診斷性評價,無疑可以達到指導和幫助語文教師成長提高的目的。
(2)對學生的評價
在“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采用開放、多樣的評價方法了解每個初中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檔案袋評價,建立師、生、家長共評的學生個人成長記錄;行為觀察,了解每個初中學生在學習后的變化;情景測驗,創設與初中學生生活、學習活動相似的情景,檢驗學生學習的收獲情況等等。目的在于將不同評價主體的看法、觀點、意見和建議進行匯總,以便客觀、真實的了解每個初中學生的潛能、優點、不足及其發展需要,以促進語文教師教學的改進及初中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參考文獻:
[1] A.B.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156頁。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9頁。
[3] A.B.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286頁。
作者簡介:
張興沙,女,四川會理人,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研究生。
基金項目:
四川省2017年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立項課題“涼山彝族文化”初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研究”(項目編號:20171063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