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摘要:在煤炭的大規模開采過程中必將嚴重破壞礦區附近的生態環境,同時,采煤活動也會引發塌陷、滑坡等一系列地質災害。頻繁產生的環境破壞與地質災害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已經成為降低環境污染的創新發展理念,并獲得了初步的研究成績,但依然無法徹底防治地質災害以及恢復生態環境。本文基于采煤塌陷區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綜合治理和恢復環境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采煤塌陷區;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
煤炭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其開采一定程度導致了地表沉陷,破壞了生態環境,甚至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塌陷區域的治理恢復對礦區經濟和穩定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是一個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應整體創新建設塌陷區,不斷加強保護生態環境的強度。因此,這項治理工作已經成為當前深刻研究的關鍵課題。
一、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一)嚴重損壞了土地生態系統
長時間開采地下煤層引發了地面塌陷問題,直接擴大了水域范圍,一定程度引起附近建筑物的變形甚至導致其損壞;同時在山區,塌陷還可能產生大量的地質災害,比如山體滑坡或泥石流等。
(二)人地之間的沖突更加嚴峻
塌陷地區由于改變了自身的性質,造成地貌形態、土壤肥力、水文等出現了巨大變化,加上隨之擴大的塌陷區面積,迅速縮小了耕地面積。在開采操作范圍內,農村勞動力形成較大基數,相對文化水平偏低,大多數農民生活的主要經濟支柱是農田,最終結果是耕地面積迅速減少,加重了人多地少的沖突。
(三)嚴重污染環境
煤矸石與粉煤灰中包括了大量嚴重超標的毒害物質,在地表中長時間累積并且嚴重污染了空氣、土壤以及水體等,進一步威脅了生活在附近的居民身體健康大范圍的積水也容易產生塌陷水域,附近環境直接影響水質進一步使其遭遇污染。
二、治理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則
第一,遵守為農業生產的原則。大規模的開采操作損壞了土地,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地之間的沖突。因此,在治理過程中必須充分平衡農業資源生產與耕地面積之間的關系。
第二,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則。按照不同的地質特點,選擇適合的發展對象,與農業種植適合就可以發展農業,融合全面發展農林漁業和旅游業,從而改進資源環境。
第三,遵守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高度統一的原則。科學分析礦區不同特點以及土地復墾的適宜性,采取最佳的發展方式。
三、綜合治理模式
(一)保護與恢復農業耕地種植
大多數塌陷區一般選擇在郊區耕地與農田,直接損壞耕地,甚至不能有效耕種,綜合治理應對農業種植進行保護。一般具體采取疏排法、就地取土法、固體廢物填充法等。其中具體是通過矸石、粉煤灰或其他固體廢棄物實施回填操作,對土地實施平整以后全面推進種植操作。
(二)大力發展水產養殖
由于塌陷區一般都存在著嚴重的積水,擁有充分的水源,是水質相對優良的封閉性水域,適合發展混合養殖業或水產加工,科學安排,整體研發。不僅優化了本地區的生態環境,也為大量勞動力提供了工作崗位,幫助農民增加了經濟收入。
(三)成功開發建設用地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我國已經把建設新型城鎮作為重要戰略目標,但最佳項目用地十分緊缺,同時煤礦區需要不斷轉型經濟,還要實行選址,相應開發推動城鎮化建設、促進升級轉型的關鍵渠道。比如在采空區建設高樓建筑和工業發展園區。
(四)科學發展生態建設
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也更加關注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治理過程中大規模應用再造生態景觀技術,一般經常使用的包括農業觀光的發展、開發生態工業旅游等。這一建設模式改革創新了再生復墾技術的應用模式。比如鳳臺全方位治理塌陷區,初步構建了喬、灌、草、農、林等立體化的生態體系,高度融合了生態修復治理塌陷區域,推動了本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
四、恢復途徑
第一,結合科學發展理念,嚴格治本。在修復過程中,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修復手段,進一步達到科學修復的目標。比如在淺層區域通過種植造地對環境有效改進;深淺錯綜區域則選擇混養魚鴨等方法;針對大規模區域則可以選擇建設濕地公園。
第二,積極開展基地試驗和示范。要想及時恢復治理應當整體了解本地的地質特點、生態環境等,因地制宜的選擇基本改進原則,突破規定的示范區域,進一步發展綜合恢復治理,組中達到恢復生態環境的目標。
第三,建立具有生態特點的產業系統。在具體恢復之前應當強調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調整區域范圍內的生產模式,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貫徹落實清潔生產,總結出一條含有較高科技量、消耗最低資源的產業發展新方式。
比如某一濕地修復,具體是修復枯竭煤礦生態環境的重要子項目,初步建設于已經報廢的老舊礦區。經過修復處理以后,逐步聯系了南北區域。本地區在經濟規劃發展過程中,密切圍繞生態建設目標,借助于密切合作的其他礦業公司,科學整合水系與植被,建立自然環境,有效擴展公路網絡等,進一步把塌陷區域初步建設成為一個集游玩、生態、居住各項功能的生活區。這已成為修復塌陷生態環境最具代表性的實例,同時根據本地區的地理環境與城市真實狀況,初步構建了生態區,并作為具有獨特風格的煤文化景區,初步發展成為旅游文化場所。針對塌陷區域帶來的其他影響,本地政府已經采取了有關手段,并給予了一定的政策補助,并按照具體情況,選擇與之對應的恢復方式。濕地具體是在矸石山上建設,具體包括兩部分區域,即矸石山與淋溶緩沖帶。在修復塌陷方位可以設計為灌木地。具體通過非填充修復方式,將一層黑土鋪設在矸石山上,由于洼地中的淋浴徑流體現出酸性特點,故采取的植物也呈現出抗酸性。與之對應的方式可以種植落葉林地,將混合土敷設在矸石山上,必須混合至少一半的黏土。
五、結束語
綜合分析,治理與恢復塌陷區這項工作表現出十分復雜的特點,其牽涉到大量的內容、投入的成本以及較長的投資時間等,加之我國在治理恢復塌陷區的過程中缺乏合理性,因此,需要我們不斷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李鳳明.我國采煤沉陷區治理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J].煤礦開采,2016(3):8-10.
[2]王俊陽.淺析采煤塌陷區的生態地質恢復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問題[J].山東出版社,2016(13):55.
[3]史同廣.平原地區采煤塌陷對土地的影響及復墾治理[J].農業環境保護,2017(4):181-183..
[4]裴宗陽,陳澤銀,邵學棟.煤矸石山生態恢復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的進展初探[J].中國水土保持,2017(8):11-13.
(作者單位:安徽省交通航務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