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海
摘要:對于我國重要資源而言,土地資源至關重要,該項資源的主要特點是數量有限且經濟稀缺。土地資源利用工作中經常會出現該資源利用不合理的情況,借此,政府需不斷提升自身工作要求,同時,上述現象的有效解決措施對于經濟發展而言至關重要。本文就基于土地利用規劃與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行探討,旨在為今后的土地利用規劃與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地利用;資源;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今天而言,政府部門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措施、手段確保人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促使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周期和場地局限性更強,進而推動土地資源實現長久可持續發展。永續性是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核心內容,其資源形式尤其數量和質量所決定,進而促使土地生產力的增長幅度和穩定幅度延續性更強。
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面臨的問題
(一)土地資源配置不具備足夠合理性
對于該項土地資源問題而言,其個方面具體表現如下所述:
1.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城市化進程也在穩步上升,因此,城市建設過程中會越來越多的占用土地資源面積,一方面致使其耕地面積越來越少。一方面還會導致其出現嚴重的自然環境問題。并且,建設用地面積越多促使經濟增長速度越快,一旦建設用地速度比經濟增長速度快,就會造成土地資源出現過度浪費的現象。
2.該項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共用地和功能工業用地出現擱置現象。所以,有關部門和相關人員需不斷重視此類現象,一旦全面意識到該現象出現的問題,需及時采取相關措施進行解決,進而確切提升其資源利用效率。并且,對于現在的土地使用而言,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足夠利用建設用地,以至于其產生的成效較低。
3.人們沒有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致使其產生退化情況。土地質量會由于耕作方式和土地利用方法不當呈現下降趨勢。所以,對于土地資源的全方位保護而言,務必要針對以上現象提出全面改進措施?,F在,國內政府和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越來越高,促使其環保工作開展井然有序。通過一段時期的探究和發展,我國對該項資源實施的合理有效利用措施得到驚人的結果,但是其實際應用仍舊此項各式各樣的弊端,因此,我們仍然需要不斷改進和創新。對于如今的土地使用數量而言,每一年都呈現降低態勢且其土地質量持續性退化。因此,土地資源保護乃是一項大勢所趨的舉措。
(二)土地資源配置市場不起作用
對于我國土地資源配置而言,致使其市場作用喪失的原因如下所述:因為在此之前,我國經濟體制正在發生轉變,導致該時期的土地市場監督管理不到位,導致其市場管理職能未能得以發揮。上述現象的成因在于,一是因為我國未能構建健全市場制度,二是市場運轉呈現倒懸之危的態勢,具體內容如下所述:第一,該現象最主要的成因是未能構建健全的土地市場制度和體系。對于保障策略的貫徹實施而言,首先需得全面完善市場結構體系與制度,但是我國目前還未能做好此類措施;第二,國內土地交易過程中出現“雙軌制”弊端,所以其交易過程中出現隱形市場,致使該項交易機制的實際作用無法發揮到極致[1];比如,對于現在的城市土地規劃而言,通常都會存在政府撥地和商業用地,其流通過程中出現隱形市場,無法保證其交易正常進行。另外,城鄉土地緊接著發生隱形交易,致使其市場秩序混亂。對于市場流通轉化而言,我國明確指出首先需把農村集體用地的性質轉化為國有用地方可實施[2]。第三,人為因素大致城市土地分配不均,導致其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發展。
(三)政府無法發揮土地資源配置職能
對于土地交易而言,政府可決定其交易性質、交易過程和交易結果,因為國內未能健全該項市場交易,由此,政府部門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對于其漏洞彌補而言至關重要。但是,部分政府部門性質還不能完全發揮此項作用,反而導致其引發相反效果。對于此類現象而言,其成因在于土地管理體制和經濟學原理之間此項相互作用,相關內容如下所述:
1.政府行為無法匹配人民群眾的共同目標,導致其職能無法發揮。國家掌控土地的所用權,但是人民和各行各業對此享有確切使用權。政府部門也許會仰仗本身已知的相關信息謀取利益,致使該項資源無法得到全面利用。
2.政府掌控土地的所用權,部分地區為了單純地獲取最大經濟效益,致使其資源開發利用缺乏合理性,所以該項資源污染浪費現象嚴重,并且,此現象將會導致未來的地方經濟發展困難重重。
3.政府角色定位不準確。政府需對其資源的合理利用實施監督職能,但是,實際上部分地方政府會和土地經營聯系,致使該項資源的開發利用喪失公平性。
二、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點策略
(一)健全國內農村土地運行配置機制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人均可占耕地面積和土地后備資源,同時也具備農業集約化程度和集約經營方式差異性;因為自然資源具備差異性性質和組合特征,致使其生產結構和生產構造不一致。對于農村土地資源而言,只有在立竿見影的配置機制下才能起到約束作用,進而優化各項生產要素之間的組合,推動該項資源中的內在生產力于日常生活中發揮實際作用。因為該項資源配備機制的發展落后和不完善,導致其制度無法提高運轉效率,進而致使該項資源在國內出現可持續利用約束現象。因此,對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創新而言,重新構造其資源配置機制至關重要,同時需在發達國家農業經驗的借鑒下結合我國的農村實際情況,進一步構建和健全該項配置機制。
(二)實施土地整理,提升土地利用生態效益
土地整理對于該項資源的全面配置、土地效益增長、平衡耕地總量而言至關重要,現在社會已對其采取高度重視態度。人們不僅可以利用土地整理匹配該項資源要求,還能促使其下一代在此基礎上不會產生危害;在土地數量質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促使下一代人類生存的土地生態環境更優質。由實驗資料可知,如果把朝向東西方向生長的田塊進行南北方向整理,可促使其光照條件更優質,進而提升14%的水稻產量。溝、田、路、村等方面的農村前面規劃和管制都可實現其整理過程,促使其生態環境更優質的同時提升該項資源的生態效益、所以,土地整理對于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而言意義重大。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人類在保護土地資源的同時促使其實現可持續利用,不僅能為當代發展做出貢獻,同時也能促使下一代在此基礎上獲取更大的生態效益。因此,政府部門需對其加大監督管理力度,盡一切力量保障該項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
參考文獻:
[1]王寧.基于遼寧沿海經濟帶各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的土地供求與可持續利用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4.
[2]夏小梅.基于RS、GIS的山地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及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0.
(作者單位:金寨縣不動產登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