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琳
摘 要:作“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是我國高校對于大學生培養的明確方向。農業院校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教育的目標,則是讓他們成為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農業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國家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高級優秀人才,是高等農業院校一直以來肩負的重任。
關鍵詞:教育;高等農業院校;素質培養
文章編號:1004-7026(2017)18-0029-02 中國圖書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素質培養教育的基本內涵包括:作為綜合素質教育靈魂的思想道德素質,個人成長必備的良好身體心理素質,有助于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學習的文化素質,幫助學生立足于社會的業務能力素質,以及民族進步必不可少的創新素質。
就目前我國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教育的現狀來看,各院校在實施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教育方面做出了諸多的努力。即便如此,還需要加強培養寬度和深度,減小差距。
1 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方面
目前的大學生屬于90后,作為崇尚個性追逐自由發展的一代,高等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對于服務三農、學農愛農的思想樹立還遠遠不夠,大學生自我放縱、享樂貪玩的思想不斷滋生,本該保持的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觀念被淡漠,有些大學生甚至嚴重缺乏社會公德,語言舉止不夠文明禮貌是局部卻普遍的現象。
2 心理素質教育方面
高等農業院校的學生部分來自我國貧困偏遠地區,家庭條件導致了這部分學生在校期間經濟負擔重,畢業后就業形勢不可觀。因此,農業高等院校的大學生的思想負擔和心理壓力相對于其他高等院校更大,這使得他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心理障礙和困惑。
3 人文素質教育方面
重專業教育輕人文素質教育傾向普遍存在于我國高等農業院校在辦學過程中,課程設置中急需要增加藝術教育、大學語文等文化類課程。大學生人文素質較差,重點突出體現在了知識面不夠廣闊,對人類文明了解匱乏,對世界和祖國的歷史了解甚少,藝術欣賞能力和情趣極為匱乏。
4 專業素質方面
辦學經費不足、教學手段落后、教學設備短缺、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夠等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高等農業院校,并影響到人才的培養。所以目前培養出的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著實不高。
綜上看來,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已經刻不容緩,對于綜合素質提高和培養的措施是國家和農業院校必須重點研究并緊抓的問題。
4.1 堅持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培養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農業高等院校要把培養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工作,貫穿到教學和學校整個工作的全過程。
首先要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來實施系統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要結合農業院校學生的特點,系統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幫助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形成立身處世的良好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先進思想。
其次,高等農業院校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三農”濃業、農村、農民)政策法規教育,培養學生樹立學農愛農、服務“三農”的思想,畢業后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貢獻。
第三,要采取多種渠道培養大學生熱愛集體、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等優良作風。有計劃地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深入農村進行考察,培養學生了解農村的艱苦環境,激發學生樹立改變農村面貌,艱苦創業的雄心壯志。
4.2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穩抓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農業院校提高綜合素質培養教育的重要部分。開設心理教育課程的意義在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進行普及教育,讓學生明確心理健康對成才的重要性,使得學生愿意主動提高自身承受能力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從而提高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學校應增加幫助學生解除心理壓力的工作重點,對一些能夠造成學生心理壓力的實際問題要予以重視。例如:很多被調劑錄取的高等農業院校的學生入學后,對就讀的專業缺乏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有一定的抵觸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負擔和心理壓力。高校應對這類學生進行適當的關注和校規出臺,比如在定時考核達標后進行專業調整。
高等農業院校還要注意的是,拓寬針對來自農村以及經濟困難的貧困學生幫扶解困的渠道,幫助特困學生解除經濟困難的心理負擔和壓力,這也是為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措施;要重視學生就業工作,建立和完善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投入人力、財力、物力為畢業生及時搭建就業平臺,接通和拓寬就業渠道,做好全流程就業指導工作,減輕學生就業心理壓力;要針對來自農村的學生體育知識、體育基礎、身體素質、運動能力較差的特點,重視體育課程的教學。要克服重“智”輕“體”的思想,建立一套“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為目標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受到身體、娛樂、競技、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等全方位的全新教學模式體系,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4.3 合理構建大學生人文素質體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為提升高等農業院校的人文素質體系的質量,積極致力于探索和完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應鼓勵學校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學生的第二課堂是提升人文素質體質的重要組成形式,在校學生參加學校文化體育活動可以得到各方面的鍛煉,豐富業余文化生活,廣泛交友,擴寬知識面。學生活動,能各自將經歷不同、專業不同、但是有著共同興趣的學生組織起來,發揮各自專長,培養和提高并他們的人文素質。
4.4 合理添置教學設備,應用多種方式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素養
隨著時代發展我國高等農業院校培養高級農業建設人才的使命越發重要,在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改革初期高等農業院校曾面臨辦學經費不足,教學設備短缺的問題等問題,國家積極修改相關扶持政策,解決相關問題。學校應積極改善辦學條件,更新教學設備,補充師資力量,以便各類適應實習實驗要求,使學生在實訓實習方面得到相應訓練,并且在加強訓練的同時,加強學校教風、學風、考風的建設工作。學生還可以利用中國知網、高校圖書館館藏文獻,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愛好從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汲取營養,提高大學生后天素質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秦婭楠.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政治信仰培養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6.
[2]張艷云.公民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6.
[3]原歡歡.建國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點考察與思考[D].陜西科技大學,2016.
[4]周露.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問題與改進[D].湖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