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冉
摘要:本文研究以山東省為例,結合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分析,引入山東省資料,分析當前山東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及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威脅。探尋調節產業結構與發展模式、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可行策略,由此逐步合理實現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且兼顧促進經濟持續。
關鍵詞:山東省;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尋求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持續增長的協調之路,才能逐步形成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才是經濟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長久之路。改革開放以后,山東省經濟增長日漸迅速,但是其發展中也給生態環境保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在十三五期間,山東省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等戰略,這些戰略有助于經濟的轉型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其中也非常關注生態環境等的恢復與保護,是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步的重要實踐。然而,在山東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著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關注并合理解決。
二、山東省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
(1)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產業經濟有序發展的基礎,要求人類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做到不間斷地開發和利用各類自然資源、空間資源等創造更高經濟效益、滿足人類需求的必然選擇。如果違反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則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必然遭到破壞,相關產業與行業發展將會受到威脅,促使經濟和環境進入惡性循環。總之,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實現人、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而生態環境保護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意。
(2)山東省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情況
山東省地方政府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制定了經濟發展的十三五規劃。其中,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是重點內容之一。如山東省十三五期間要求促進區域融合、科學發展,并且打造山東省半島藍色經濟區,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打造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逐步改善臨港生態環境并塑造高效生態產業經濟發展模式,由此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在三大產業發展中,也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如,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促進農林牧漁結合、種養一體化、三大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模式,降低對土地等生態資源的磨損、恢復受損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現代現金制造業,逐步落實中國制造2025戰略,通過柔性、智能、精細化的生產方式變革,配合產業分工與重組,在互聯網+制造業下發展先進制造業,借此提升產業創新力、改善生產效率,降低資源磨損,逐步促成經濟可持續發展。
上述政策內容反映出:山東省地方政府充分認識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也明確了山東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的過程中,離不開生態環境保護等基礎措施。地方政府也結合區域內不同區域生態資源環境的實際條件,設定了經濟發展中進行生態環境修復、保護等的可行策略。這對于山東生態環境保護的優化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落實是有幫助的。但是,并非充分認識兩者關系,制定可行政策后,就可以迅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現實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山東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全面實現,需要正確認識并合理解決。
三、山東省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障礙
(1)產業結構不合理
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產業經濟發展基礎上的,而山東省產業結構不合理、對第二產業比較依賴,且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單一,這也使得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等的威脅較大,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步實現。截止到2017年11月,在三大產業發展中,第一、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平穩增長,而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增長較為迅速。但是,山東省的產業生產總值構成中,第二產業份額顯著高于第三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對山東省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3.1%,表示第二產業對山東省經濟影響力較大。且第二產業中工業產業的比重最高,這就使得山東省經濟發展中對第二產業,特別是對工業的依賴性相對較高。在山東省的工業產業中,重工業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長值顯著高于輕工業,且其份額顯著高于輕工業,也就是說山東省經濟發展對重工業產業的依賴性較高。而重工業產業,比較典型的如汽車制造、石油化工、化工產業等產業發展中對工業三廢的排放較高、對土地的占用和自然資源的挖掘利用非常高,這就會增加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且山東省經濟發展中,地方政府與企業對于工業三廢的治理、對于環境資源的恢復與保護等都比較有限,這就會威脅山東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生態環境保護效力不足
在山東省經濟發展中,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中都比較關注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等。然而,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各類經營主體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足、也缺乏主動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這也就極大地阻礙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如,山東省臨沂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就出現了較大的困難,關鍵在于景區旅游經濟發展中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景區的水體環境等惡化嚴重、且得不到有效治理。在景區旅游業發展中,旅游區的飯店、賓館林立,區域內的生活環境與旅游區域沒有顯著區隔。游船游河的游客集中度很高,旅游服務發展中,短期內就會對水體環境產生極大的污染等是,水體環境因此嚴重惡化。且黃金周及其他節假日的游客集中,景區及周邊的垃圾迅速增多,且大量不可降解的垃圾袋等被丟向或沖進水體,這也會增加山東省經濟發展中的生態環境污染。
(3)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環境不佳
雖然,地方政府設定了系列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也在旅游景區等生態環境損耗重災區積極進行政策執行和監督。但是,居民、游客,以及企業等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參與不足,對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配合不足,也會極大地阻礙山東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真正實現。例如,很多企業追求經濟效益,在生產中產生大量的工業三廢,為節約成本多數企業會將工業三廢進行直接排放而沒有進行過污染治理或后續的廢物利用等,這也會增加僅僅發展的生態環境損壞。而地方政府目前沒有非常有利的措施可以迅速改善這個社會現象,也就不能迅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促進山東省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1)促供給側結構調整
要實現山東省經濟可持續發展,并且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就必須在產業經濟的供給側進行調整,降低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損害、逐步形成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長久之路。這就需要做到:調整三大產業結構,積極地推動第三產業,特別是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來帶動第二和第一產業的創新、升級,提升第三產業的經濟增長值。細化工業經濟的產業規劃,地方政府牽頭打造產業集群發展計劃,并且鼓勵和推動中小型工業企業的并購重組,通過戰略整合來重新分配工業資源,提升產業競爭力。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強化企業之間的合作、企業與科研機構或高校的合作,積極進行技術攻堅和自主創新,促成產業結構調整。以海洋產業為例,山東省地方政府以山東省半島為基地,積極推動創新驅動下的海洋經濟發展模式,積極地建設骨干企業、向優勢產業集中并且積極創新、創造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同時,將海洋產業與智慧海洋工程、科研創新等充分結合,探索人海和諧、海陸并進的海洋經濟發展模式,進而促成深水、綠色、安全的高端海洋產業發展,來實現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山東省地方政府應該采取各種有效策略來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進行污染治理、生態資源恢復與保護等。例如,山東省在2017年進一步加強海洋生態資源的恢復與污染治理,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措施包括:淺海海底森林營造工程建設,打造高質量海洋牧場。并積極建設黃金岸線修復工程、推動藍色海灣整治,進行河口生態及自然景觀修復,推動濕地綠化屏障工程建設,由此逐步恢復受損海島的地形地貌并優化海洋生態環境系統。這個策略值得山東省地方政府繼續執行,并且在其他產業發展中借鑒運用。
(三)創造優越社會環境
山東省地方政府要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必須提升居民、企業等的意識,確保居民和企業等主動地在生產生活中保護資源環境、減少污染和浪費,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落到實處。宏觀層面,地方政府應該聯合財政、稅務和環保等部門,來通過財政優惠政策來鼓勵企業治理工業三廢,通過環境治理相關的稅費(如排污費等)來提升企業治理污染的積極性。環保部門應該強化對企業的走訪與監督,對于直接進行工業三廢排放、違規處理的企業進行處罰。這些措施也有助于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較好環境。微觀層面,也需要發揮媒體、學校等的力量,通過媒體進行生態環保方面的宣傳,通過學校教育學生們主動實踐環境保護,并且借助更多媒體宣傳和公益推廣,將更多居民和企業統一到主動實踐環保事業、促成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系統中。
參考文獻:
[1]范小杉,何萍.生態承載力環評:研究進展·存在問題·修正對策[J].環境科學對策,2017(11)
[2]潘建瑞.我國綠色發展理念的邏輯演進[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7(9)
[3]楊莎莎.中國十大城市群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關系的比較[J].統計與決策,2017(11)
[4]山東省“十三五”規劃全文,https://www.sogou.com/link?url=DSOYnZeCC_o5_qTvPy3paGQJ6AJM-tu1gOBqwOFufgSxShuTMjUtPeeb4UgfhqrwkE-ZhFGfjyw.
(作者單位:中共濟南市委黨校 濟南市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