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蓉
摘 要: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理論性較強,加之學生對“政治”本意理解的偏差,容易因為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現象得出錯誤的結論,導致價值觀的偏差,所以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身邊的實例,大膽處理教材,對理論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教學能夠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盡力體現生活邏輯,讓學生愿學、會學、學好,為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關鍵詞:生活化;取舍;理論;有源之水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實施意見》則強調“……努力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生活題材之中;結合應用性常識,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全面落實課程目標。”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回歸生活,回歸課堂,回歸學生,要求教師要成為生活化原則的倡導者,實驗者和推動者,讓學生帶著生活走進課堂,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讓知識的生成成為有源之水。
以下幾則課例是本人在這方面的一些嘗試。
課例一:
“政府的權威從何而來”是一節單元探究課,探究政府的權威。如果直接給學生強行灌輸,必然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于是我本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根據本校實際,我校學生來自不同的市縣,對地方政府的所作所為有多角度的感知,課前一周要求學生周末利用各種資源,如網絡,報刊,和家人了解等途徑,結合自身的體驗和感受,搜素本地政府做的比較好的和做的不夠好的,作為小組討論的素材。
在教學設計上,我設計了兩個重點環節:
探究活動一:用事實說話——愛我家鄉,曬我所知。
問題:你所在的市(縣)政府哪些方面做的比較好從而樹立了政府權威?(可從業績、工作態度、作風、道德形象、工作效率等方面評述)
學生結合課前準備,以地域為單位,分組討論。明確小組長做展示發言——因有充分的課前準備,大家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探究的內動力。)——本部分為本課的重點之一,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要注意引導,要鼓勵學生善于發現生活的美好,善于發現政府的努力,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和主人翁意識。
探究活動二:指點江山——你所在的市(縣)政府存在哪些問題或做法有損于政府的權威?你認為應如何改進以便提升政府權威?
小組討論,組長展示成果——本部分為本節課探究的另一個重點,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說真話,引導學生一分為二地評價政府,適時地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點撥,對學生的極端觀點給予引導,同時要順理成章地歸納出相關知識點,使知識源于生活。
本節課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感知與交流,探究與共享,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政府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到我國政府是有權威的政府,同時有不夠完善的地方,政府權威的樹立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很好地落實。
課例二:
我在上“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一課時,也讓學生從生活感悟中學習知識。
按照教材的編排:
第一: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我國政府的性質。
第二:政府的職能。
第三:政府的作用。
第四:有事找政府。
第五:我國政府機構的設置。
這一編排體現的是理論到生活的邏輯體系,我在教學的時候反復思考,由理論到生活學生不容易理解,可不可以先讓學生知道身邊有哪些政府部門,這是學生通過生活知識的積累可以表述的,然后講有事找政府,最后回歸政府的職能,追問政府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職能,這是由我國的國體決定的。
第一步:先讓學生預習并完成本課時課堂導用上的填空(這是我一貫的做法,等于是讓學生預習,既提高了課堂效果,又減輕了學生課外的作業負擔,很有效果)然后直接讓學生看教材“某市的政府部門”,同時思考你了解還有哪些政府部門?學生紛紛發言,補充,期間有說電信局的,我讓大家辨析,使大家明白政府部門區別于企業,有說法院的,我給學生指明這是司法機關,通過辨析補充,大家明白了我們周圍的絕大多數部門都是政府部門,所以政府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第二步:我讓學生完成教材中的“有事找哪個部門?”讓學生自行分析,討論,增長生活常識。在學生的討論中分析,政府在我們的生活中起什么樣的作用?導入政府的作用,管理與服務。
第三步:追問政府為什么能發揮這樣的作用?那是因為政府部門有其相應的職能。
引出政府的政治職能,經濟職能,文化職能,社會公共服務職能。
第四步:追問:政府為什么有這樣的職能——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于是生活邏輯最終回到了理論邏輯——國體和政府的關系。
本節課對教材進行的大膽地取舍,對教材的編排體系做了相反的調整,使得課堂教學更為生活化,知識的推進更為流暢和自然,學生易于接受。“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就需要教師依據學情、教情對教材進行合理的處理,使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產生更好的結合點。
“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政治課要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體驗中,在直觀感性的材料中自我發問,進而導出理論知識,使知識源于生活實踐,同時使生活實踐有理論依據。雖然我們的教材編排努力體現這一理念,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情和教情,對教材進行大膽取舍,盡力挖掘教材中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并依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時事內容,及時注入新鮮的血液,使得理論的問題生活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讓我們的學生能感覺到政治就在我們身邊,生活學習都離不開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