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毅 曹莉 曹傳松
[提 要]南蠻是“五帝”時代南方一個諸侯國,而后史把南蠻訛為南方諸民族的統稱和歧視性貶稱,使致南蠻國真實面貌蒙混不清。據考,《史記》“放歡兜于崇山,以變南蠻”是南蠻立國之始。史籍載,“崇山,在(湖南)澧陽縣南七十五里”;《澧州志》亦有相關記載及苗、濮語言資料;崇山還分布有歡兜冢、宮殿、操練場、歡兜廟等眾多遺跡;分布密集的史前文化遺址與豐富文化內函,距今五千年城頭山屈家嶺文化城已出現了大型甕城、敵臺,極有可能是南蠻國之都邑。以上四重證據佐證南蠻國中心在洞庭湖西北岸澧水流域。
[關鍵詞]南蠻國;地望;上古時代
[作者簡介]曹 毅(1973—),男,湖南省澧縣文物局副局長,研究方向為新石器時代文化;曹 莉(1975—),女,湖南省澧縣城頭山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研究方向為遺址博物館陳列與講解;曹傳松(1946—),男,湖南省澧縣博物館文博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新石器時代文化、楚文化。(湖南常德 415500)
南蠻是“五帝”時代南方一個著名的部落或方國,而《禮記·王制》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伙食者矣?!边@是周人把南蠻訛為南方諸民族的統稱和歧視性貶稱,這一貶稱直至今天。其實這個存在數百年的古國,有其源起、王權存在和地望可考,只因史籍記載寥寥無幾,加上長期被貶意性訛稱,對南蠻國真實面目蒙混不清,不為史學界所了解。本文試圖從記載寥寥無幾的史籍,翔實的地方史資料,結合田野調查及湘西北史前考古成果,多視域的探尋南蠻國蹤跡。
一、史籍視域的南蠻國立國與地望考
(一)驩兜國考
南蠻國源出一個以驩兜為首領的驩兜部落或驩兜國。驩兜在《尚書·典》、《荀子·議兵》、《戰國策·秦策》等古籍中又曰“驩頭”、“歡頭”、“驩朱”等,是黃帝之裔。黃帝正妃嫘祖生二子:玄囂、昌意;昌意生高陽。高陽繼黃帝位,帝號顓頊。顓頊死后,玄囂孫高辛繼帝位,帝號嚳。顓頊生驩兜,驩兜生苗民(《史記·五帝本紀》),從此,其后裔離開了帝室與中原。
驩兜族,鄭氏“箋云:鸛,水鳥也,將陰雨則鳴。……鸛本又作雚”。是一個以鸛鳥為氏族圖騰的水落部族?!渡癞惤洝吩疲骸盀槿撕軔?,不畏風雨禽獸,犯死乃休”,是一個非常頑強的族落。
隨著史前生產力發展與提高,驩兜部族很快進化為方國--驩頭國。《山海經·海外南經》曰:“驩頭國在其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張華《博物志》卷二“驩兜國,……帝堯司徒”。毋庸置疑,上古時代確有其驩兜國。
驩頭國地望,古今分歧頗大,主要是南北二說,近年又有“先源自北方,后南徙”一說,[1]無論哪一說,驩兜國是從南方入侵中原或加盟中原部落(華夏集團)。但具體地望僅見“驩頭國在其南”一句之載,而“其南”二字又不很明確。
考《山海經》構成,是以中原帝畿(陽城)為中心,由近到遠呈圓形劃分為“海內”、“海外”、“大荒”三大部分;而每一部分又按東南西北方位敘述。《海外南經》正處于南方,以西南云南為起點,東南浙江為終點構成一條經線,其間經過了黔、湘西北、鄂東南、贛北地區,[2]“驩頭國在其南”應是這一經線的以南。又《海外南經》從云南往東南依次對結胸國、羽民國、厭火國、畢方國、驩頭國等十二個國展開敘述的,驩頭國敘述在畢方國之后,很顯然,“其南”是畢方國以南或東南,畢方國居南方,焉能驩頭國居北方乎?
再考驩兜早期活動,離不開父顓頊早期活動的地區。顓頊繼帝位之前為部落首領,其地望,《史記·五帝本紀》、《大戴禮記·帝系》、《呂氏春秋·古樂》等古籍云:“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比羲荷瞎艜r代汝、若音同意通。《齊物論》:“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耶?”其注曰:“若、而,皆汝也?!薄端麟[》:“若者,汝也?!爆F代學者亦認為“若水即今河南汝水”(田昌五)。空桑:《中州雜俎.空??肌吩疲骸翱丈驹卺钥h南……”?!跺居钣洝吩疲骸翱丈3窃陂_封府丘縣西二十里。”很顯然,顓頊早期活動大約是今河南汝陽地區一帶,那么,驩兜早期活動亦超出不了豫中偏西南至鄂西北邊境區域。并有出土文物予以佐證,1978年,臨汝縣出土了一件大形陶缸式甕棺,甕棺上彩繪鸛鳥喙叼魚和有柄石斧,稱為《鸛魚石斧圖》。[3]著名考古學者嚴文明、鄭杰祥、楊堃等先生認為是文獻中所載的驩兜族的圖騰。“甕棺的死者就是驩兜氏族部落的某一代酋長或首領”。驩兜族(國)源出此地,并非空穴來風。但與《海外南經》所載驩兜國地相距數百里,這當是“南徙的史影”。
南方三苗是較為復雜的一個多民族群。據“顓頊生驩兜,驩兜生苗民”之載,驩兜是不三苗始祖,尚不敢斷言,但與三苗有族源關系應該是沒有問題。《山海經·海外南經》曰:“三苗國在赤水東,其為人相隨。一曰三毛國。”(今赤水失考)又《戰國策.魏策》載,“昔者三苗之居,(帝都陽城)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即今天洞庭湖至鄱陽湖(古稱彭蠡)地區,驩兜國的勢力不應超出此范圍。
驩兜國早就入侵中原或入盟華夏集團?!墩x》孔安國曰:“驩兜,臣名?!薄绑O兜國,……帝堯司徒”。(張華《博物志》卷二)堯曰:“誰可順此事(理順國家大事)?”……驩頭曰:“共工旁聚而布功,可用?!保ㄊ酚洝の宓郾炯o)所知驩兜還參與了帝堯禪位等國家大事的決策,是堯器重之大臣。
(二)南蠻國源起與立國考
可是,《五帝本紀》接上所載,“三苗在長江、淮河、荊州多次作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堯)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此載,后史多釋為“四兇”或“四罪”。奇怪的是,驩兜怎會一下又淪為兇犯了呢?讓人費解。我們認為:
1.詮釋質疑《五帝本紀》是中國有文字之前的傳說部分,年湮世遠,口耳相傳,難免有訛;或屢作釋者,難免語音本義準確無誤?!傲鞣拧币辉~,本出自“流宥五刑”。[4]當時己進入古國文明,堯、舜立有國之刑法中,有一種最輕的刑罰曰“流宥五刑”?!板丁北疽鈱捜?、饒恕、原諒;《集解》馬融釋曰:“流,放;宥,寬也”;《正義》孔安國注云:“以流放之法寬五刑也”;現代學者吳樹平所譯:“因偶爾過失犯罪者可予以赦免”。這與殘暴百姓必誅不赦的“兇惡罪犯”有本質區別,若驩兜獲的是此類之刑, 國家仍可重用。endprint
2.鎮撫四方所需黃帝肇始,“撫萬民,度(量)四方(土地)”,[5]這時有了領土疆域和天象方位的概念,把領土劃分東南西北四個隸屬(政)區,以便分區、分級管理,并按其分職設官。加上三苗等四方土著部落或諸侯國一再作亂。堯舜將原來四方入盟華夏集團的四個著名的部落或方國首領分別分封為北狄、南蠻、西戎、東夷四諸侯,返回故土,鎮撫治理各自的民族。成效頗大,自此,“四罪而天下咸服”(“四罪”系四方屢次作亂的土著部族或方國)。
亦有文獻映證,《左傳》云:“舜臣堯,流四兇,投諸四裔,以御魑魅”也?!镑西取北疽猓骸皞髡f中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薄缎氯A字典》“四兇”的名字在《五帝本紀》中經常出現, 是真正的四強者。很顯然,堯、舜進行四分封也好,“流四兇”也好,真正的目的一個,利用暴力去征伐四方邪惡和安撫百姓,確保為中原按時繳賦納貢。
3.中國立國與南蠻國之始堯、舜此舉, 是南方苗蠻、北方群狄、東方東夷、西方諸戎四個地方(二級)部落聯盟形成,壓服了四方反動勢力,實行了對四方統轄的絕對權威,中原霸主位置確立,乃中國(中原)立國,順應了文明進程的必然結果。《集解》劉熙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蹦酥袊蓙硪病?/p>
亦是南蠻國立國。時置王權與方國發達時期?!爸米笥掖蟊O,監于萬國,萬國和”。[6]當時確有數以萬計的諸侯國,驩兜國是萬國諸侯之一。驩兜國加盟中原后,在南方仍占有一定范圍的領土,受中原聯盟集團保護;仍勢力強大,踞為一霸。以驩兜為諸侯的南蠻國,承襲其域土,只更其名為南蠻國即可。“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呂氏春秋·知分》)堯笫一次南征是南蠻,亦是南蠻一詞第一次出現,自此,南蠻、苗蠻一詞頻繁的出現在史籍文獻中,閩粵今天的民眾仍以越蠻自稱,這是殘留的史影。很顯然,是受封后南蠻名被認可和普及;苗蠻是民族融合的并稱,或是南蠻聯盟集團支分部落或方國之名。
以上不僅是名稱的更代,亦是政權實體的興替??设b“流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亦乃南蠻國之始也。
(三)南蠻國地望考
驩兜受封,率軍南下,過漢水,渡長江,抵達洞庭,溯澧水而上,到達崇山,與南遷的將卒和本土的苗、濮等民族建立了南蠻國都邑,播衍中原先進文明,男耕女織,士卒操練,一派繁榮景象。[7]
有關崇山地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僅其名就有天崇山、國山、驩兜山、祖公山(苗語:稿譜山)、姓山(濮語:比高立姓高任立譜山)等等,不乏四十有余。經梳理,不外乎南、北二說,以北說者俱多。
1.北說
(1)甘肅積石山說。石鳴認為“堯戰于丹水之浦”。丹水是今天甘肅省積石山。
(2)陜西豐鎬崇國說。《詩云》云:“即伐于崇,作邑于豐,是國之地也”。
(3)河南崇山說。童書業“崇山本系河南嵩山?!薄俺玑宰止磐ㄓ谩?。(《太平御覽·卷三九引韋翼視注》)。
(4)山西塔兒山說。黃石林“崇山在縣東南四十里”《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一·山西》襄陵縣條即“今(山西)之襄汾、翼城間的塔兒山”。
北說者多考帶“崇”字的地名。而全國山川同名者皆是,僅憑此,只會使其歷史時空、地望頗顯混亂模糊?!澳闲U”分明因位于南方而名;又《詩經·周南·漢廣》“德廣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中原與南國是以長江漢水為界。北說之崇山并沒有超出中原,造成了地理方位大錯位,難以成立。
2.南說
崇山南說者,把目光聚向了湖北、湖南境。
(1)《史記·集解》馬融曰:“(南蠻)南裔也”。
(2)《山海經·海外南經》“驩頭國在其南”。
(3)司馬相如《大人賦》“吾欲往乎南嬉。歷唐堯于崇山兮,過虞舜于九疑”。
(4)六朝宋盛弘之《荊州記》引《尚書》云:“放驩兜于崇山,在澧陽縣南七十五里”。
(5)《通典》卷一八三“澧陽縣有崇山,即舜放驩兜之所”。
(6)《太平御覽·卷四十九》“放驩兜于崇山,在澧陽縣南七十里”。茲考:
九疑:又名蒼梧山,位于湖南省之南極寧遠縣,司馬相如南游從中原到的九疑,須經過澧水之崇山。
澧陽縣:今湖南澧縣舊稱,晉太康四(283)年置澧陽縣,后升置澧陽郡、澧陽府、今天仍有澧陽鎮,澧陽村等行政區劃名稱。
《荊州記》:是一部記載風俗物產的地理書?!渡袝び碡暋吩唬骸扒G及衡陽惟荊州。”轄湘、鄂及相鄰少部地域。作者盛弘之入仕荊州,利用職務之便,遍訪荊州,收集物產民俗,踏勘名山大川,考稽勝跡史事,匯著成此書。其內容又經過作者實地考叢,加之作者治史嚴謹,“文筆綺麗,冠絕一時”,為后史影響之深。
西晉澧陽縣治所在今石門縣境,其境西取古道至崇山地區境約八十里,較為吻合。(明《澧紀》)
在方志資料中亦有眾多崇山和驩兜的記載,“崇山在(永定)縣西南,與天門山相連,山勢嵯峨,頂有村落,其地平曠,可容千人”。北周“蓋因境內有崇山而立名為崇義縣”。“崇山絕頂有巨壟,相傳為驩兜?!薄M蹙S詠:“周赧不辭亡國恨,卻憐孤墓近驩兜”。(清《直隸澧州志》)還有眾多有趣的苗語、濮語崇山名。苗語:“主姓坡立譜山”(漢語:姓山),“高剖高崇山”(漢語:崇公山),“稿譜山”(漢語:祖公山),“高戎霸湊”、“仁云仁夢”等;濮語:比高立姓高仁立譜“(漢語:姓山)等。[8]因驩兜始封于此,本地土著民才視驩兜為始祖公,視崇山為祖公山、崇公山。
濮在上古時代就存在,商末濟周伐紂。據考,三苗西南與濮相鄰;[9]張守節說:“濮在楚西南?!薄妒酚洝ふx》三苗南及其東南是古老的越民族。[10]在苗、濮、越之間還有其混居區,苗語、濮語崇山名一道流傳至今,印證了這一歷史史實;更有力的說明了苗、濮語崇山名系從上古時代所流傳下來。此崇山系“放驩兜于崇山”之崇山。endprint
二、田野調查視域的南蠻國地望考
澧陽崇山還有遺跡可考。筆者兩上崇山,拜訪長者,實地踏勘,尋找南蠻國信息。
崇山位于張家界市西14公里,山勢東西走向,東與天門山相連,林木蔥郁,能藏龍臥虎。海拔1164.7米,四周懸崖峭壁,刀戈年代易守難攻。僅東端有一登山入口處,上去約四公里是平緩的山頂,再西折約八公里抵目的地--后坪鎮連五間、袁家二村,其地中央開曠,四周山丘環繞。這里,有關驩頭的傳說家喻戶曉,并每一山一地、一石一洞都與驩兜有關。
驩兜墓冢:位于開曠地中央,冢徑15-20米,高1-2米。古代“民有耕此,獲得銅甲環者,商人買得,乃金甲也”,即出于此地。(清《直隸澧州志·陵墓》)
連五間遺址:相傳黃帝為天門昆侖建造五城十二樓,(《史記》)其中第五棟樓建于崇山頂,其主體建筑為五間,連五間村由此而名。應是宮殿遺址。
營盤塌:傳為守卡哨兵營地。從其面積分布較大分析,應該是軍隊集營地。
練子塌:傳為將卒操練場。
理事塌:是辦公議事處。
待家塌:迎賓待客人的地方。
放馬山:又名跑馬場,位于驩兜墓西南一座矮山上,是牧馬和練馬場。
攔卡:攔馬之用。
系馬樁:拴馬之處。
掛鼓巖:懸戰鼓之用。
相公洞:是驩兜棲息過的地方,洞內曾陳設有石床、石桌、石碗。
封洞:系驩兜戰敗后,隱匿于此洞,以避追兵。
驩兜屋:宋時其屋和屋內三角形石鋤、石室、石鼎等物尚存。民國初年有民者在其附近發現了石犁頭,石鼎,疑是驩兜屋內散失之物。
驩兜廟:供有驩兜塑像,人們常年祀奉,毀于上世紀中葉?,F在人們擬定恢復中。
崇拜黃鱔:中原攻伐南蠻國,其仗打了五年,又抗衡了八年,驩兜軍在嚴重缺水的關鍵時候,有一條黃鱔出現在驩兜視野,并很快溜走,直到一泉水邊突然消失。有了水源,中原軍潰敗。從此,崇山地區人視黃鱔為恩德祖神,不得捕食并崇拜至今。[11]
嵩梁山:即今天西與崇山相連的天門山,原本無名,一天,驩兜登其頂,極目澧河洪水滔滔,崖前竹樹郁郁,有中原嵩山、呂梁山“磷石挺天險,峭壁蓋雄關”之勢,便綜合二山名,命名為嵩梁山。又嵩梁山主峰天然洞開,玄朗如門,闊三百丈。后來被隋文帝曰為“天門山”。(《太平御覽》卷四十九)
以上遺跡與傳說,直接和隱約地反映了南蠻國及其都邑在澧陽的史影。
三、史前考古視域的南蠻國及其國都考
湘西北是史前文化相當發達和考古成果頗豐的地區,迄今僅澧水中下游發現史前文化遺址400多處。從50萬年虎爪山文化開始,自成一體的不間斷的發展了虎爪山-雞公垱-烏鴉山-十里崗(舊石器向新石器過度)-彭頭山-皂市下層-湯家崗-大溪-屈家嶺-石家河文化脈絡,[12]這一文化脈絡亦乃“古文化”向“農業文明、古城”再向“古國文明”進程的步履。
早期文明是由諸多文明要素形影相伴的發展與進化而形成,其中農業、城堡的濫觴與發展是主要的要素,而兩者在湘西北時間顯得特別的早。
(一)九千年前的稻作農業文明
在十里崗遺址生活區發現了1.6萬年前與人類有關的稻葉植硅石,專家認為極有可能是稻作的源起。[13]繼之,在1-0.8萬年彭頭山遺址中發現了人工栽培稻材料。[14]令人興奮的是在與彭頭山遺址同時期的八十垱遺址出土了近萬粒稻谷,其稻殼還呈金黃色,經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三年的研究表明, 為一種已無野生稻屬性的人工栽培稻,正在向現代秈稻、粳稻進化,被命名為八十擋古稻和小粒型古秈稻、小粒型古粳稻二個品種。[15]
顯然,八十垱古稻不是稻作的源起期,至少此前經過了上千年的選育歷程。先民們在生產實踐中,充分認識了稻的生理生態,歲時節令等重要農業知識;創造和掌握了耕作、種植、合理施肥與用水、田間管理等一系列先進農業技術和耕作制度。說明該地區至少在九年前已進入農業文明。
城頭山遺址的稻標本(0.56萬年)較八十當古稻粒形增大增重,幾乎接近今天的品種, 被命名為大粒型古秈稻、大粒型古粳稻。[16]城頭山還出土了數丘(0.65萬年)稻田,大者面積約250平方米。和現代田沒有絲毫的異樣。[17]可鑒,當時稻作已接近現代的水平和以稻作為主的農業經濟時期,已遠超出了氏族社會的社會生產力。
(二)八千多年前的城堡
土筑城堡是我國先民一大創造。彭頭山文化時期城堡便誕生了。
1.彭頭山城堡
規模、構造與八十擋城堡相仿,西部有一長約40、寬約20、高約3米的夯土城墻至今保存較好。年代距今0.85-0.8萬年。[18]
2.八十垱城堡
城廓呈弧形四邊形,面積約4萬平方米(含壕,下同)。用掘環壕的土鋪堆于壕內岸,分層夯筑和修整成墻。墻基寬5-6.2米,殘高約1米(為后人夷平);人工壕口寬4.7、深2.5米。[19]年代距今約0.8萬年。
二城尚處于初期城堡階段,即笖有圍墻的農村笗(吳志伊語)時期,城內與城外、建城后與建城前沒有什么不同,無有任何政治因素,完全是僅出于防衛所需。
3.城頭山第一、二期城
城廓呈圓形。(二期城)面積約11萬平方米,墻基寬15米,殘高2.6米,護城河寬約16米,深2.5-3米。年代距今0.6100-0.54萬年。
城內布局:(1)祭祀區,位于城內東部,由活動區、祭壇、人祭墓、祭祀坑、人牲奠基坑和木柵欄組成。(2)墓葬區,位于城內中北部和東部祭祀區。(3)居址區,位于城內中西部。(4)陶器作坊區,位于城內中部。[20]
規模增大,且內涵增多,譬如兒童頭顱、奴隸殉葬,人獸混牲坑,整人奠基等,似乎一切社會矛盾都包含在城內的設置之中,并有了強制性的社會機構。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性質的進化,還深刻地反映了城的建造技術的升化,已進入了城的成熟期階段。endprint
4.城頭山第三期、四期城
城廓呈不規則圓形,(四期城)面積約25萬平米。城墻寬22-40米,護城河寬50-60米。[21]近年,又新發現了方形甕城、方形敵臺等,[22][23]使致城的格局更加清晰,城內仍承襲前期功能性布局。
著名的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說:“古國指高于氏族部落的、穩定的、獨立的實體。古城古國是社會變革的產物……成為進入或即將進入文明時代的產物?!贝似诔欠烙w已趨完善,且形制規整,布局合理嚴謹,工程構筑堅固,軍事防御色彩極為濃厚,已具備了中國封建都城的構造形制和其社會功能,是保護一個割據一方的王權小國的都邑。我們認為這個小國是南蠻國。前文相關所論均可視之為其據。除此:第一,驩兜、南蠻國世處五帝時代,與距今0.5-0.48萬年的城頭山笫四期城時代相符。第二,城頭山古城雖位于崇山下游百多公里處,但同處在澧水中游;隨著南蠻國拓疆擴土,其版圖達到了整個洞庭湖地區和江漢平原之后,將其政治、經濟、文化重心轉移到澧陽平原,并在此建都是理所當然。第三,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澧陽平原陸路西北去八十公里與江漢平原連土(后被長江所切開)。東南是“澧水東至下雋入江”,《漢書·地理志》即澧水出津市后經安鄉至華容東獨流注入長江。[24]此乃百公里被洞庭湖所并之域才為澧水下游,湖泊群地貌。城頭山古城擇址時,充分考慮到和利用了這一自然條件,進,是成就霸業的根據地和其踞點;退,有保全性命的棲息地,西北可入武陵山脈, 乃至云貴高源深山老林,東南可消失在浩瀚的洞庭之波,這是堯舜禹三代才征服南蠻國的根本原因所在。
毋庸置疑,澧水流域是南蠻國中心地域和城頭山第四期城是南蠻國之都邑。
四、結語:南蠻國衰落與消亡考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且“萬國合和”。《史記·五帝本記》尤以東夷聯盟集團太平盛世,華夏集團亦對東夷持親和態度,《尚書》載,“夏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再現了“百鳥朝鳳”的歷史影相。
而華夏集團對南方南蠻、苗蠻聯盟集團卻是采用征伐的行為。當然,首先是苗蠻集團為了奪取適宜生存和發展的戰略要地,滯納賦貢,再犯中原,重兵把守千里之外的南土北疆,從丹江下游,向中原擴張,威脅到華夏集團。自“堯戰丹水之浦,以服南蠻”之始,經舜、禹三代連續征伐。最后一次征服性的戰爭是“(夏禹)三十五年帝(禹)命(兒子)夏后(啟)征有苗。”(今本《竹書記年》)在此役前,苗蠻地區發生了強烈的地震,禹乘苗蠻災后混亂之機, 以“受命于天”為借口,大舉進攻苗蠻,眾多文獻都紀述了其情景。古本《竹書紀年》曰:“ 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龍生于廟,日夜出,晝夜不出”。
《墨子.非攻下》載,“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曰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于廟,犬哭(于)市,……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三苗,四(雷)電誘(振),有神(為)人面鳥身,若瑾以侍,隘矢有苗之祥。苗師大亂,后乃遂幾?!睉馉幍膽K烈已經到了天怒地怨的地步,三苗首領中箭,三苗衰亡,自此,史籍文獻中不再有有關三苗的記載。
上述,在戰斗中“四電誘,有神人面鳥身”,與《海外南經》中“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頭。……驩頭人面,鳥喙,有翼”相符。那么,此神就是南蠻始祖——驩兜??设b,此役史稱征三苗,實為征南蠻國。南蠻國雖衰亡了,但“南蠻”一詞卻象征南方廣大人民英勇強悍的精神卻流傳至今。
從戰后“有苗氏來朝”(今本《竹書記年》)所知,此役后,苗蠻少部分屈服者歸順華夏集團為奴;大部分重歸崇山老林和被迫往湘西、川、黔遷徙;留居本地的苗、濮民漸融于了后來興起的楚。
夏雖統一了南方苗蠻集團,但在文化上始終沒有得到統一,至今在湘鄂及整個南方地區沒有發現夏文化遺存,土著先民們仍按照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一直走到史前文化盡頭,漸被商及商以后文化所取代。
[參考文獻]
[1]董琦.虞夏時期的中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黎波.山海經(圖文精解)[M].北京:中國華橋出版社,2016.
[3]臨汝縣文化館.臨汝閻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J].中原文物,1981,(1).
[4][5][6]司馬遷.史記·五帝本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2.
[7][8]王章貴.天門山傳奇[M].張家界:張家界市華昌彩印廠印,2007.
[9][10]蔣炳釗.“濮”和“越”是我國古代南方兩個不同的民族[A].百越民族史論叢[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5.
[11]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2]郭偉民.城頭山遺址與洞庭湖區新石器時代文化[M].長沙:岳麓書社,2012.
[13][14][15][18]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頭山與八十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16][17][20][2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縣城頭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9]曹毅.湘西北史前城址調查與研究[E].常德:澧縣博物館資料.
[22]澧縣文物局,澧縣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管理處.城山新石器時代城址2011-2015年考古勘探調查簡報[A].廣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輯刊[Z].2016.
[23]曹毅.城頭山考古勘探調查又有新收獲[N].常德日報,2014-10-11.
[24]《洞庭史鑒》編委會.洞庭史鑒[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黃貝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