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飛
摘 要:本文通過語用的定義、語用教學的內涵闡明語用在語文教學中的本質地位以及語文教學即是語用教學,教師須在語文教學中精準融合體現“語用教學”,學生在語用教學中強調“學”和“用”兩方面,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效果。
關鍵詞:“語用”;語用教學;本質;教師;學生
語用,通俗來講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且重點體現在“用”。而語言文字運用的功能又體現在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語用在語文教學中立足于核心地位,表明了語文教學工具性重新回歸主體地位,而語文教學本質上是語用教學,顯示二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必然聯系。
劉仁增先生在《語文教學的實質是語用教學》一文中對“語用”做了解釋,他指出“語用”是定位于“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正確、合理、妥貼地進行表達,并將已學過的字、詞、句、等內容,根據語境的需要進行規范、恰當、個性的運用。其中主要包括詞匯、書面語、口語、篇章結構、文章體裁等方面內容。”
2011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總結起來,語文教學的本質是是語用教學,用“語用”教語文是語文教學的特征。通過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把握好新課程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將語言文字運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去。
反觀國內語文教學現狀,許多教師偏離“語用教學”的初衷,在教學中出現語用嚴重偏離教學的情況。許多語文老師把語文課上成“人文課”,以人文性為主,工具性為輔,語言脫離課文,忽略了語文的工具性。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有些老師在上這片課文時往往容易側重人文性教學而忽略語用教學,一味強調人文性思想體會,學生沒有在語用基礎上進行情感升華。這樣的語文課僅僅滿足于學生的情感體悟和人文性的形態學習,而忽略語文工具性的特點,越加偏離語用教學這一范疇。而另一種情況,語文老師把語文課上成“語法課”。以教授語文共性內容卻為主,圍繞聽、說、讀、寫展開,機械背誦為手段,片面強調語文的工具性,把工具性知識的學習從課文情境中脫離,上成一節生硬的語法課。學生不會把其遷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進行再創造。如人教版五年級課文《鯨》,許多新手老師苦惱不知如何上好說明文這種枯燥的課文,常常容易在一節課中把課文里所有的說明方法——呈現給學生,對說明方法做精致分析,忽視將說明方法的學習融入課文情境中。這樣,內容繁多復雜且沒有突出重點,片面強調學生把說明方法背下來,便算完成教學任務。但這種情況往往容易造成學生死記硬背,不會將說明方法運用到日常寫作中。
因此,教師作為課程的教授者,在語用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目標明確,突出重點,無需面面俱到,形成以小見大之勢。課文對于學生來說,只是范例,在范例中學習的知識,并能夠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再創造。
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掌握好正確的語用教學方式,學生才能掌握好言語的運用。那么教師如何才能在課堂中把握好“語用教學”的度才能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并舉?
王元華在《語文教學本質上是語用教學》一文中指出語用教學是語言在具體的語境中的揣摩、感悟、探討、運用、學習并獲得交際的素養和技能。同時,語用教學普遍存在于小學、中學、大學。
劉仁增在《語文教學的實質是語用教學》一文中提到他個人見解:語用教學是教師把握精準為本,學生在發現、感悟、模仿、類推、創造等狀態下感受語言魅力,提高語用技能和語文素養。
我認為,語用教學即是用“語用”教語文。在語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與“用”。“學”即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言語技能,在聽、說、讀、寫的言語技能的學習中,把語法、結構、篇章、詞匯與語文聯系起來。“用”即是學生把學到的語用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在感悟情感、體會生活的基礎上進行模仿、遷移、再創造的過程。
嚴久官提出,語文教學重在語用,言語活動又是語用的基礎。教師在課堂中要讓言語“活動”起來,而語文教學又須以對話實踐的方式來激活,將“對話”作為言語活動的展現方式,從而使語用在語文教學中釋放活力。
以我之見,語用教學可分為以下三部分進行。我們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貓》為例解釋,一是理解語言,《貓》這篇課文第一部分以“人愛貓”為主題,作者通過用擬人、反義詞的對比、關聯詞的使用,表達對貓的喜愛之情。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把重點放在語言形式的發現與體味。這樣,學生不難發現以下兩句話中:“任憑誰怎么呼喚,它也不肯回來。”“它若是不高興啊,無論誰說多少好話,它也一聲不出。”運用了“任憑……也……”、“無論……也……”等關聯詞突出了貓的性格,擬人手法突顯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學生體會關聯詞的使用對表現貓性格特點所起的作用。二是語言的運用。在理解作者老舍通過擬人和關聯詞運用的描寫方法上表達愛貓之情后,引導學生運用關聯詞進行模仿訓練。三是語言的遷移性創造。在學生運用模仿后,將語言的運用遷移到到生活上來。現已課文的為對象,學生模仿作者的描寫方法,再以生活典型食物為對象,運用描寫方法,表達自我情感。在教學過程的布置作業階段,可將作業布置為“模仿文中作者的描寫方法,寫一寫你身邊喜愛的小動物。”同時,在語用教學的過程中,還將注重學生的課外拓展,在生活中開展語用的體驗式教學。
用“語用”教語文,是當下語文教學中的本質特征,教師要做到“語用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精準融合,既不能過于生硬,又不能脫離課文情境,以學生為主體,聯系生活實際,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用教學注重體現在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使用語言進行遷移性創造和積累性創造。再在言語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達到人文性思想的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