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涵++張欽峰
摘要:當前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平臺已經成為當代高校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媒體時代下,以多元化、大眾化、交互性強為特點的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行為模式、個體心理等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從自媒體的概念與特點出發,分析了其給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從理念推廣、平臺搭建、隊伍建設等角度對進一步完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大學生 自媒體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9-0114-01
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在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與科學化水平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因為其開放性、多樣性與虛擬性的特點對正處在背景復雜化、需求多元化的高校大學生個體發展產生著一定的影響。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出現,使得傳統“受眾”逐漸轉變為“集受眾與傳播為一身”的主體,這種變化正在并直接作用于青年大學生價值觀的確立、思想認識的形成與行為習慣的塑造[1],這意味著原有單純互聯網背景下的心理健康工作模式面臨著新的沖擊和挑戰。
一、自媒體的概念與特點
自媒體所包含的內容既包括現在還沒有統一明確的概念,目前一般采用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兩人在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的闡述進行定義[2]:“自媒體(We Media)是一個普通市民經過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提供并分享他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即大眾用來發布自己親歷、熟悉事件的載體,其核心在于信息的自主提供與分享。自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與傳統媒體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實現了信息傳播由“點到面”的被動方式向“點到點”主動方式的轉變,具有平等性、大眾化,操作簡單、交互性強及信息量大、監管困難等特點。
二、自媒體給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自媒體給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帶來的機遇
主要體現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以課堂教學、團體輔導、專題講座等為主要方式,不僅教育人群有限,教育內容有限,還要受到時間、場地等多重因素的制約,運用自媒體不僅可以擺脫限制、豐富內容,提高教育的普及性,還可以激發學生融入、參與心理健康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運用自媒體平臺,結合手機、電腦等互聯融合技術,可以實現學生與心理健康工作者之間的互動,這不僅實現即時性互動、無障礙交流,還有利于增進彼此情感、發現解決問題。
(二)自媒體給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帶來的挑戰
主要包括了:自媒體傳遞的信息良莠不齊,積極與消極交叉并存,這就意味著高校學生很容易在不良信息的引導下發生理想與價值觀迷失,甚至于形成自我中心主義,社會公德失范等問題。自媒體在利于實現虛擬環境下開展教育工作的同時,也容易導致部分學生出現過度沉迷網絡空間而導致網絡成癮癥及缺乏人際溝通而產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問題。
三、自媒體環境下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探究
(一)提高對自媒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認識
目前,很多高校已經意識到自媒體對心理健康工作的影響,但基本都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還有很多高校仍然處于觀望階段,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對自媒體的認識還不夠充分,思想上重視不夠,只看到了消極影響卻忽略了正向作用;二是對自媒體的運用還不夠自如,不清楚如何構建、開展自媒體環境下心理教育的平臺。要解決上述問題,廣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正確地認識自媒體,更新自身的教育管理觀念。
(二)主動構建自媒體平臺,大力營造心理健康氛圍
當前高校相關自媒體平臺的內容僅僅局限在通知的推送以及事跡播報,這并不適合心理健康工作的深入開展,要改變這種現狀一定要解決定位的問題,必須明確自己的定位是學習型平臺、服務型平臺還是兩者兼具的綜合型平臺。學習型平臺針對專業心理健康工作人群和相關專業學生,以普及心理學專業知識、心理學前沿理論、心理學最新動態為主。服務型平臺針對普通大學生,以推廣心理保健知識,對常見的學生心理困惑進行普及型解答以及個別的心理定向咨詢為主。綜合型平臺就上面兩者功能兼而有之。
(三)積極建設適應新環境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隊伍
高校要積極選拔培養優秀的人員來具體負責相關自媒體平臺的運營,注重培訓,通過提高他們對自媒體平臺的應用與管理能力,才可以真正有效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及時有效地來發現、解決問題。這部分人員可以由素質高、業務精的輔導員擔任[2],他們責任心強、熟悉學生特點,易與學生溝通,同時還應該包括一批經過學習、培訓的青年學生,他們是自媒體環境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織力量,特別是在朋輩心理健康輔導層面上,他們對同齡青年人在心理調節、咨詢和教育上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
大學階段是青年人思想活躍、求知欲強,但辨識、調控能力并不高的階段,面對自媒體環境帶來的新挑戰,廣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對其進行全面認識,主動創新工作思路,及時搭建優化平臺,注重自身隊伍建設,努力探索自媒體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從而把握機遇,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立體化、動態化、科學化,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步入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陳華.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0(4):7-8.
[2] 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探索,2006(2):134-13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