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積金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句話說明了閱讀在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多年的教學生涯中,自己始終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陪養,并著力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技巧
一、教給觀察的方法
1有順序地觀察
學生觀察有順序,不僅能促進思維的條理性,還能使表達有條理。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是作者有順序觀察的結果,包括: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從上而下或從下而上;先中間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間;從局部到整體或從整體到局部;從景到人或從人到景;由因及果或由果到因;從靜到動或從動到靜;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
2有重點地觀察
學習對中心部分有重點地觀察,既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又可以使學生表達時突出重點,具體生動。及時表揚了他們觀察的積極性,要求他們課外再觀察人物,表現特點,并把觀察的結果寫在觀察日記上。第二天,學生的觀察日記上涌現了許多生動有趣的人和事。
3持續多次地觀察
一種事物,有時經過一次觀察,不能把握事物的全部特點,必須經過多次觀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觀察,才會發現事物在不同情況下的各種特點。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引導學生再找課例,仔細體會多次觀察的意外收獲,并讓學生持續觀察一種事物,哪怕是一棵菜、一棵樹,或是一種小動物,可在不同時間觀察,可以隔三差五,也可以相隔一兩個月地觀察;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觀察,并認真作好記錄,就會有意外驚喜。
二、創設閱讀情境,誘發閱讀情感
要創設民主、寬松、融洽、自由、愉悅的課堂氣氛,學生才能主動的參與閱讀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要全面解放學生、尊重學生、欣賞學生,排除一切心理障礙,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閱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種心理能力,是學生通過讀書,憑借對語言及其語境的直接感知,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能力。
三、鼓勵學生獨特而積極的閱讀見解
人是感性的動物,對一個人的鼓勵所起的作用,在大多數情況下,要遠遠大于對他的批評。對于學生的閱讀見解的評價更是如此。同是讀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有的學生陶醉于情節,有的學生鐘情于語言,有的學生潛心于作品展現的時代,有的學生感懷于人物……學生所持的觀點未必一致,但只要言之有據、有理,我們是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橫加干涉的。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重要的是激活學生思想的火花。
例如:在學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等作品以后,我們可以試著引導學生去讀毛澤東和曹操的作品。讓孩子比較他們的風格和價值取向。我們固然欣賞陶淵明的隱者心境,肯定他的社會理想。可對于那些敢于批評他逃避現實,不像毛澤東和曹操那樣胸懷大志,勇于面對現實敢于承擔的學生,我們豈不更應該積極鼓勵?這樣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想,又可以使學生的這對閱讀的翅膀更加強壯。
四、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
五、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和獲得信息的多少,取決于他們認識水平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問,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么?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在這可提問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長”字?
六、定期組織拓展閱讀活動
在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中,定期組織小學生開展拓展閱讀活動,一方面能豐富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另一方面能促進小學生積極地對待拓展閱讀活動。例如教師可在學生的章節、模塊學習結束后,組織班級開展拓展閱讀活動,以古詩文、記敘文、人物傳記等拓展閱讀類型為劃分依據,拓寬小學生的閱讀渠道,比如《人類的朋友》《鳥的天堂》和《司馬光砸缸》等都是小學語文拓展閱讀中比較有營養的讀物,可利用拓展閱讀活動讓學生充分地了解,在拓展閱讀的同時學習更多的知識。
總之,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涂付慧.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19).
[2]張平希.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境教學法[J].祖國,2016(18):1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