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英
摘 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素質教育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對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師既是一個轉變教育觀念的好機遇,也是一場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嚴峻挑戰。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的性質是:一門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提高學生認識、理解和參與社會生活能力、培養公民思想政治素質的課程。隨隨便便上一節高中政治課是容易的,但要上好一節高中政治課是不容易的,做一個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高中政治科教師更是不容易的。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方法
高中政治課是學生必修課程之一,高中的政治當中,擺在重點位置的是要把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轉變,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要重點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正確引導學生讓他們掌握到學習的方法,老師的責任是讓學生發現學習的作用對學習產生興趣,對其學習能力給予提升,并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時間能力。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如何開展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就成為我們必須探討的重要話題。這對于政治老師來講需要具有探索和實踐的素質。
一、轉變思想觀念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的隱性權威影響較大,學生往往傾向于揣摸教師的心思,回答問題總是小心翼翼。作為教師應大力改革課堂教學,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變重視教師主導為更重視學生主體,讓學生在主體作用發揮的過程中自覺完成創新能力的培養。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對于學生存在的思想誤區,教師要細心、耐心地說服,給予辯證評價,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知識。大力改革課堂教學,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要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鼓勵學生自學,改進教法,把教材知識真正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并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主體作用發揮的過程中自覺完成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自主性,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課堂上教師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論知識要通過引導學生收集資料的方式去獲取。為配合學生的學,這一環節要立足課本,要充分肯定學生“標新立異”,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熱情,把本節課要求學生掌握、理解的內容,濃縮在知識體系中,在此基礎上加以正確的引導。通過學生的看、做、思考,熟悉課文,為下一步教學計劃的實施打好根基。只要教師精心策劃,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就能使學生在教學參與中閃現出創新的火花。
二、激發高中生學習興趣
其中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使政治課堂成為對高中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政治課肩負著重要的責任,要用各種系統的、科學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情感、態度、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高中政治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高中政治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要求高中政治教師要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在課堂上做好學生引路人的工作。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很多學生來講顯得枯燥無趣,而毫無興趣的東西學生不愛聽,容易走神,沒有激情學習。所以利用政治課堂,激發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興趣很關鍵。要激發學生對思政教育課的興趣,就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把生活融入課堂,把課堂融入生活,創造生活情境,讓學生從中獲得感受和體驗。例如有一節高中的政治課,教材要求學生欣賞幾幅字畫,其中有一幅是鄭板橋的“絲竹圖”,許多學生說不懂國畫,談不出體會,課堂出現了冷場。這時候就需要政治教師改變思路,不再要求學生談體會,而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他們最熟悉的竹子入手來引導其打開思路。教師讓學生由竹子想到什么來發言,要求學生由竹子展開多角度、多方面的思維想象。由于學生熟悉竹子,所以很快就進入了情境,發言變得踴躍。
三、實施概念式教學法
高中課本的政治概念有些是需要以學生生活的實際作為鋪墊的,這樣可以把政治理念具體化、實用化、生活化,體現新課程的標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感受到更加真實的學習場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具象思維。概念式教學方法使立體化、結構化、系統化三大教學特點滲透在政治課堂中,讓政治課“嚴謹、扎實、精巧、靈活、創新”。概念教學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而是一種必要的手段。在概念教學中,我們要從高中生認知和發展規律的實際出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達到知識、能力、情感的統一,并且要嚴格依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根據相關概念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明確概念教學的具體層級要求,有區別地對待教材中的相關概念,做到把握分寸,從整體上了解教材的特點、把握書本的體系結構、知道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既可以幫助學生復習舊知識,又可以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掃除障礙,還有利于理清概念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體系。對于簡單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對于難點重點問題則詳細介紹和指導練習。
四、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有效結合起來
互聯網的爆炸性發展正改變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結構和運行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其廣度和深度都是以往任何一次產業革命所無法比擬的。據調查獲悉,隨著高校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和校園內互聯網接入條件的改善,高中生的網絡行為越來越普遍,上網已成為高中生學習、交往、娛樂等日常活動,對一代新人的全面發展和健康發展有不可低估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結合,可以發揮互聯網開放、交互、共享、兼容等優勢,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高中生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和教學相長;另一方面,互聯網的數字化、多媒體化、交互性、實時性、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兼容等技術特點,提高了技術含量,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機制、形式和方法手段的創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需要不斷完善校園網絡的建設,以豐富的健康文化活動來吸引同學的注意力。當然,進網絡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網絡領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補充,與春風化雨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矛盾,更不能取而代之。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網上與網下配合,網上了解動態,特別是一些敏感、熱點、疑難和深層次問題,仍要堅持開展網下耐心細致的深入工作,要注意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規律和機制,使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貢獻率得到顯著提高。
五、重視社會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塑造人類靈魂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協同進行,使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而高中生社會實踐正是這種結合的最好形式。除了學生有組織或自發地運用課堂上獲得的理論知識和間接經驗,開展與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成才密切相關的各種應用性、綜合性、導向性的實踐活動外,學校也必須把高中生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結合年度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和不同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像組織課堂教學一樣,精心設計,周密安排。通過與社會接觸,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去看、去問、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諦,知曉鄉情、民情、世情、國情,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從而自覺擁護黨的政策,確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也自然提高了學習政治理論課的興趣。
六、結語
加強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雖然由于各種因素,上述某些途徑和方式在高中里難以實現,但是可成為中學向往和追求的目標。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加強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學校生活和個人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高中生健康茁壯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趙浩嶺.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的基本要素[J].基礎教育參考,2008(8).
[3]陸志平,辜偉節.新課程:我們怎么上課[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張曉民.創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源泉[J].教育與職業,2005,21.
[5]秦朝芳.對當前政治課教學的反思[J].新西部(下半月),2007(5).
[6]趙亦芳.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策略[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200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