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星
《語文課程標準》非常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總目標明確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痹诮虒W建議中也提到“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因為繁重的學習壓力,學校教師、家長不允許學生看太多課外書。畢竟中考只憑一張試卷定結論的考試體制還沒有改革,讓學生從題海中抽身而退進入到廣闊無邊的文學世界,沒有一位教師、家長敢放心!
加之,有相當多的學生課外閱讀目的并不明確,存在著盲目讀書的傾向,人雖在讀書,但并不知為何在讀書。大多的學生還存在“跟風”趨勢,“別人讀什么我就讀什么”,根本不管是否是健康的書籍。
在新課標教學中,我們提倡“授人以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提高閱讀興趣及閱讀能力無不受益。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筆者就談談引領學生走向課外積累的一些做法。
一、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的習慣。
教師要培養學生讀書養成一氣呵成讀到底的習慣——要有耐心、一絲不茍地通過閱讀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在平時閱讀訓練時,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長短,首先要有時間限制,嚴格要求學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氣呵成讀到底,哪怕有不認識的字不明確的句都可以“跳過去”一氣讀完,達到迅速整體感知全文大概內容的目的,讀書時要默讀與大聲朗讀結合起來,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定方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讀書筆記的習慣。
閱讀是有方法的,把這些方法變成習慣,課堂教學的效率就高了?!叭c勾畫”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潛能,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效率,而且能極大地激發學生揣摩研讀文章的興趣,有利于培訓和提高自學能力。閱讀時在那些地方需要圈點勾畫呢?關鍵性字、詞;重點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結構特點和寫作思路等。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閱讀與寫作的經驗之談。的確,學生在閱讀中邊讀邊記,隨時記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語,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這就是做讀書筆記的好處。《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同樣,課外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作者之間對話的過程,而且是個性化的自由閱讀過程。學生如能把自己與作品、作者之間心靈交流和感情溝通的個中滋味隨時記下,這就是心得,也是一種創作。因為讀而有了寫的動力和材料,因為寫更渴望讀。這樣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幫助。
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做讀書筆記,寫讀書心得,養成邊讀邊寫的習慣,平常筆者就讓學生閱讀課文時要給自己提問,寫寫自己的感受;每周讓學生寫一篇課外讀書筆記,(初一時字數不限,初二寫隨筆,初三時就有文采方面的要求)教師每周評出優秀的作品張貼在評比欄中;每周上一堂課外閱讀課(學生自己帶書或者到圖書館),課前讓學生讀讀自己的閱讀體驗。總之,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三、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小結整理的習慣。
這一習慣往往被初中生忽視,閱讀過后不會加以小結整理。故而,影響了閱讀效果。筆者以為小結整理就是把閱讀過程中獲得的體會再梳理一遍,好似新課上完后,回家及時復習鞏固一樣,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小結整理是閱讀過程的補充和延續,對閱讀有鞏固提高作用。這些良好的閱讀習慣一經養成,學生將終生受益。語文教師更要想方設法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指導,指導他們選準讀物,教會他們課外廣泛閱讀,使其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每次上閱讀課時,我讓學生從幾個方面小結:
1.悟到了什么?
2.學到了什么?
3.掌握了什么?
4.給我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經過長久的訓練,學生就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聆聽與思考的習慣。
目前的語文教學,重寫而輕聽、說,故不再贅述“寫”。課堂上,帶著疑問聆聽教師的講解、范讀等,邊聽邊思索,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到的,但課外的聆聽、思考則為我們平素所忽視。語文教師要重視教導學生養成邊聆聽邊思考身邊一切“聲音”的習慣,從中獲得、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筆者每節語文課前5分鐘讓學生在課堂上朗讀名家的文章,讓學生能說出自己的感悟,說說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段落,有時還可以仿寫。這樣,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總之,在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實踐中,教師需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結合語文學科的性質特征,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為引領學生走向課外積累打下堅實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