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呢?
一、制定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是師生共同活動的指向,它具有導學、導教、導評的功能。課堂上,如果教師獨立制定教學目標,讓學生依據目標去學習,那么用這種統一的標準要求參差不齊的學生,就會給學生帶來壓力,形成學習障礙。因此,教師制定目標時既要按照課程標準、教材的規定,又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和他們的實際需要,針對我所帶的一年級四班里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要遵循統一與分層相結合的原則,設計不同的目標。這樣,既有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又有適應不同學生發展需要的發展的超綱目標,還為一部分學生降低目標,使其分層達標,使教學目標指向每一個學生的。綜上所述,自主學習的課堂應當是多個學習目標并行、多個進度并存的課堂。拿《風》這首古詩來看,由于這是語文百花園中的古詩,所以要求學生背過,這是由教師帶領學生一起來完成的。至于對古詩中個別字的理解,以及古詩所要表達的意思和感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做出選擇,自己確定學習進度。
二、進行學法指導
如,小學有這樣一篇課文《梅雨潭》,首先讓學生觀察彩圖,然后要求學生依照一定的順序介紹梅雨潭,接著,討論觀察順序,使學生明確觀察景物的有效方法。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等。在學生明確了寫作順序后,學習課文,體會作者的寫作順序,布置觀察作業。這樣把學法與學文有機滲透,通過“觀察——討論——學習——運用”的教學過程,學生不但學會了看圖學文的方法,而且訓練了觸類旁通的能力,也體會到了學法指導的層次性。
三、激發學習動機
蘇聯教育改革家贊科夫指出:“在傳統教學法中,起特殊重要作用的是一些實質上跟認識沒有內在聯系的學習動機。最強烈的動機之一就是要獲得優良的分數。當這一類動機起著作用的時候,教學論里所說的克服困難和作出努力就只是為了達到與認識無關的外部目的,而掌握知識只是一種手段,在實驗體系中,不借助分數及類似的方法對學生施加壓力。實現我們的教學論原則,就只能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內部誘因。增加和深化這種誘因,不斷地以知識豐富學生的智慧,讓他們思考,樹立學習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讓他們完成復雜的任務——這一切都會產生強烈的、穩定的內部誘因。當然,這里也往往會產生勤奮,但是,勤奮是由內容豐富的,使渴望認識深入成為習慣的活動交織在一起,所以,勤奮沒有來自外部壓力所造成的不愉快性質。”外邊動機是壓力,是苦學之源;內部動機是動力,是樂學之源。當然,外邊動機和內部動機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果壓力的來源反映了客觀世界的必然規律,當主觀認識了這個規律,并決定要掌握和運用這種規律的時候,外部動機就轉化成了內部動機。
四、注意檢查效果
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檢查,可以糾正不足;通過檢查使學生盾到自己運用學法所取得的成績,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激發學生運用學法的興趣。所以在學生自學后,應采取一定的方法檢查自學效果,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在教學《游園不值》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檢查自學效果:①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不值”、“游園不值”、“應”、“憐”、“屐齒”、“蒼苔”、“小扣”、“柴扉”;②作者未能進園賞花,但他并不掃興,你從哪里看出來?③圖文結合,講述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④感情朗讀和誦背全詩。在檢查過程中,允許學生發現不同意見,并善于用“不同”去效地促使他們獨立思考、評議、爭論和互相啟發。然后,再讓學生根據學法繼續自學、檢查,使學生真正地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五、重視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語文實踐活動。例如在“口語交際”當小記者的活動中,引導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和內容后,讓學生自由發揮:有的學生互相采訪,有的學生采訪老師;有的學生在采訪過程中只注重采訪的問答,有的學生則先為采訪作精心的準備,設計好各類問題,有的放矢;有的在采訪過程中非常注意禮貌,行為、舉止文明有禮,態度誠懇,言語委婉……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能力得到發展。
學法作為一種方法和本領,不但要靠講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實踐活動的訓練。只有通過學生的自學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學法,也才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得到培養。
如在教學《游園不值》時,我就把主動權留給學生,讓出人頭地通向旬才理解和歸納的學法自學這首詩。在學生自學之前,我用小黑板出示學法,強化學生的意識,防止自學過程的混亂性;同時我還向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這樣,學生既明白了學習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學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進行自學。在學生自學焊,教師進行巡視,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進行自學。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使他們也能運用學法進行自學,逐步提高自學水平。
六、進行小組合作
讓學生在合作中進行互動,因為學生之間的合作是現代社會中需要的一種能力,換而言之,就是合作在現代社會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小組合作學習把生生互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種十分重要的互動方式來利用,因此,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到小組合作學習當中去,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在各自的小組中討論并解答問題,這樣把學生由傳統班級教學中單統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并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并通過集思廣益形成自己的觀點。
另外,小組合作學習也為學生提供了練習口頭表達能力的機會,并學會用清晰的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因此,教師必須有效的組織起生與生之間的互動。
實踐,給了學生自己學習知識、掌握學法的體會,但嘗試的過程中,尤其是嘗試初期,需要老師進行合理的指點,積極的引導。這樣就能逐漸減少失敗的頻率,形成自我掌握語文學習方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