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軍
摘 要:為了適應高考的需要,教師要轉變思想,采用走班制的教學模式來指導學生,使學生可以接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從而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主體,實現有效學習。本文主要探究了走班制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和應用,以優化課堂結構,深化高考改革,適應新課改和教育的需要。
關鍵詞:高中歷史;走班制;高考改革;因材施教
《國家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體現教育的個性化。為了滿足課標的要求,教師也在不斷地深化課堂改革,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采用走班制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學習和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了使走班制可以順利地實施,教師要明確走班制的內涵和意義,了解走班制的具體實施方式和原則,在教學中不斷地完善相關制度,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選擇權,做好因材施教,以適應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一、走班制的概念和內涵
走班制教學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水平自主選擇課程難度進行學習,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主動性的目的。教師結合學生的學情首先給學生進行分班,按照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進行分班,之后針對學生的情況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量身打造課堂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達到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的目的。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層次化,作業布置層次化,效果評價層次化。教師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因材施教會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際學習知識,消化知識,逐漸使低層次的學生向高層次接近,找到歷史學習自信,逐步消滅弱點,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進步。
二、走班制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意義
“走班制”教學模式是對傳統固定班級教學模式的以此改革和創新,它消除了學生參差不齊的教學現狀,打破了一個班學生按照同一個課程表上課的模式,使具有同等能力和水平的學生匯集在一起,進行針對性學習。走班制教學有利于教師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促進了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愿望進行教學,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探究中,成為學習的主人和課堂的主體。學生可以在老師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層次班級上課,融入到適合學生的環境中,讓自己的潛能和優勢得到充分地激發和釋放。
三、走班制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
1.學生分層,因材施教
當學生入學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對學生進行分層,使具有同等能力和水平的學生可以匯聚到一起進行歷史知識的探究。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時,教師可以將行政班分成A\B\C三個層次的教學班。A層為成績比較好的教學班,C層為成績相對較弱的教學班,其余學生為B層次教學班。上課時,不同層次教學班的學生同時上課,分別在不同的教室進行學習,在教師的指導和帶領下進行知識的探究和總結。分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態度端正,能夠主動學習的學生分為A層;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但是認知能力一般,學習起來比較自覺的學生分為B層;基礎知識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還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分為C層。教師將學生有效分班會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有利于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逐步提高。
2.結合學情,針對教學
實施走班制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進行的教學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的,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不能是“一鍋端”“一刀切”的教學方式。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來制定不同的導學案和教學方法,鼓勵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產生學習欲望,主動探究,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適合學生,會促進學生之間的小組交流和溝通,實現師生交流和生生互動,加快課堂節奏,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之間勢均力敵,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他們會形成一種競爭感,共同探究和努力。學生會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進而思維、想象不再受限制。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耐心,學生會感覺自己與周圍同學的實力和水平都相當,進而放松心情,不會緊張,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來增加自信。教師要讓所有的學生都體驗到學有所成的感覺,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以適應新課改學習的需要。
3.適當練習,聯系實際
學生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方式獲得知識,結合適當的練習,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給教師提供及時的反饋。教師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提供不同的練習試題,使學生在學習了知識后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子”,產生學習的興趣,進而在學習過程中總結方法、策略、經驗。通過綜合性的練習,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會逐步增強,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向更高層次推進和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走班制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
為了使走班制教學可以順利地開展和推行,教師要關注流動性、擇優性以及整體性的原則。通過流動使學生產生動力,激發學生的斗志,將學習成績好,掌握學習方法,形成端正學習態度的學生逐步上調層次,成績落后,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下調,使學生感受到競爭的壓力,從而主動學習。通過最優化的方式使學生可以接收到最優的學習資源和學習任務,掌握最優的學習方法,開展有效學習,實現高效課堂。通過整體性原則來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使教師可以認識到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所有學生的進步和提高,教師對學生分層,但整個年級組還是一個整體,所有的教師都應該發揮自己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總之,走班制教學是一種適合高考改革的有效教學模式,是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高中歷史教師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采用走班制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使走班制教學可以最大化地發揮其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使課堂教學讓學生滿意、社會滿意、家長放心。
參考文獻:
[1]郝志軍.新課改形勢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初探——淺談走班制教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05.
[2]劉超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和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