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龍
摘 要:在中國藝術寶庫中,傳統民族音樂這顆璀璨的明珠躍然畫卷之上。它經過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洗禮,承載著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優秀文化,矯健地走到了今天。回顧它的歷程,我們可以感受到它的寧靜、恢宏、深邃與廣袤。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約有30萬首;民族民間樂器200余種;曲藝200多種,戲曲約有300多個劇種。這些優秀的傳統音樂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滋養中國優秀文化的絲絲甘泉,更是中國走向繁榮的文化素質保障,因此正確認識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發展現狀,并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民族音樂代代傳承下去顯得尤為重要。發展和傳承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是實現中國夢的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偉大祖國的需要,也是把我國音樂文化藝術推向燦爛輝煌的需要。
關鍵詞: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
中國民族音樂是指中國各民族在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種種音樂,包括中國民族聲樂、器樂、民歌、戲曲等。中國綿延不絕的歷史文化使其民族音樂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此同時,中國民族音樂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品種和經驗。然而,民族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其也存在諸多的問題。首先,目前我國民族音樂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從專業到非專業,均照搬西方的音樂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和傳承。其次,學生對民族音樂不夠重視。學校是傳播文化的重要陣地,中國悠久深厚的民族音樂如果在校園里得不到足夠的重視,甚至有些人抱著以西否中的態度學習民族音樂,那么中國的民族音樂到底能走多遠,令人堪憂。最后,隨著中西音樂元素的結合,中國音樂體系在原來本土民族音樂體系的基礎上,又形成了次本土民族音樂體系、西洋音樂體系和流行音樂體系。當下流行音樂體系得到大家的普遍喜歡和關注,而傳統的民族音樂生態環境惡化,被丟棄在音樂領域的邊緣地帶,處于危險的狀態。由以上現象可以知道,多元文化下的音樂環境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極為不利。
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是一個民族繁榮強盛的力量源泉,是人們生活幸福美滿的有力保障。但我國民族音樂面在傳承和發展中面臨諸多問題,我們應如何更好更快的解決這些問題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
自古以來,學校就是教授知識、傳播希望的地方。要想使我國的優秀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下去,可以發揮學校的教育作用。其一,應該大膽放棄照抄照搬西方民族音樂的教育模式,建立并完善屬于我國自主的,符合我國實際要求的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其二,要加強民族音樂方面師資力量的培養,多途徑的將民族民間音樂引入校園。其三,還要根據我國學生的實際音樂水平,編寫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理論教材。著名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指出:“音樂教育中的材料,必須從民族音樂、古典音樂及現代音樂三個方面來選擇,但首先必須立足于本國自己民族的音樂文化。”由此可見,符合實際需要的音樂教材的重要性。
二、積極打造民族音樂品牌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步入市場經濟,在處處充滿競爭的市場體系中,一定要重視產品的品牌效應,當然音樂作品也不例外。一方面要加大優秀民族音樂的宣傳力度,打造屬于我國的民族音樂品牌,另一方面要依靠報刊、媒體、電視、網絡等對民族音樂進行全方位的報道,全面展示民族音樂的魅力。從而使民族音樂走向大眾,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每個中國人的心。如杭州G20峰會的中國民樂展示,就深深地震撼了無數人!
三、積極培養民族音樂專業人才
好的音樂作品、好的音樂理念、好的音樂知識、好的音樂審美觀念需要有專業的人才去發覺,發現和總結,然后再傳承下去,因此培養大量優秀民族音樂專業人才也是保障和推動民族音樂健康發展和傳承的必要環節。國家在培養專業民族音樂人才方面,應該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派遣優秀的音樂人才到西方去學習,支持優秀的音樂人才到民間去學習,然后總結經驗,提煉精華,得出符合實際要求的民族音樂教育培養方法體系,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四、結語
在全球化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較量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政治、軍事和科技上,文化競爭也越來越凸顯出來。文化“軟實力”是國家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更是國家綜合實力提高的前提條件。而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提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綜合競爭力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應該足夠重視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推動民族音樂健康快速發展,增加民族音樂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參考文獻:
[1]江明.中國民族音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耀華.世界民族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3]黃聞繪.中國民族音樂發展之走向——論改革開放30年中國民族音樂發展[J].北方音樂,2011,(09).
[4]孫耀祖.淺談我國民族音樂現狀及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5).
[5]李娟.中國傳統音樂欣賞[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6]權美蘭,徐慧穎.論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傳承與創新[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01).
[7]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