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治忠
長期以來中職的德育教學工作不適應中職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不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不適應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方法與手段滯后,有效性不足,總的來說就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辛苦。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案就是使教師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或技術。否則,我們即使有理想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其結果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在對中職學生德育素質要求愈來愈高之際,討論有效教學的策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有效教學的涵義
有效教學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要把握這種理念,就要了解它的本質。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之后,學生有具體的進步、收獲和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收獲和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二、中職德育課有效教學的迫切性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德育課教學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從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和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際需要出發,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極大的增強德育課教學的效果。但據調查表明,目前中職德育課堂的教學氣氛還存在較大的問題。我們發現,現在中職德育課課堂現狀是教師認真備課,辛苦上課,講課口干舌燥,而學生卻是“人在曹營心在漢”,課堂教學“死水一潭”, 課堂無歡聲笑語,無思想交鋒,這樣上課的結果是摧毀學生的學習興趣,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抑制學生思維的發展。課堂可以說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三、影響中職德育有效教學的因素
1、思想觀念不先進。拿著新教材,唱著過去的歌謠,是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中心任務。在中職德育的教學中,無論是“職業生涯規劃”、“經濟政治與社會”還是“哲學與人生”等德育課程,都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作為總體目標。因而在教學中,學生的“發展是硬道理”。否則,無論教學氣氛多熱烈,教師講得多精彩,教師的教學是低效的。
2、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在教學中,不少教師認為德育課的主要教學方法就是“灌輸式”,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自己的“主導地位”變成了“主體地位”,進而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強,課堂教學的效率低下。
3、教學方法不靈活。新課程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熱情,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相反,教師講學生聽等固定的教學方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發展,影響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形成,也嚴重制約了教學效益的提升。
4、教學目標不全面。在中職德育課的教學目標中,既要有認知目標和應用目標,還要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單純關注學生的認知目標,而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現象比較常見。由于教學目標的偏差,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教師的教學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三、提高德育課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1、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教師要樹立“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掌控課堂,引導學生思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體現在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傳授知識。教師要始終關注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會不會學”,用這樣的理念去指導自己的教學。
2、要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心理學家羅杰斯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因此,學生在課堂上只有獲得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所以,德育課教學要獲得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以人為本”的新型師生關系,充分尊重學生,營造和諧氛圍;其次,要尊重學生的奇思妙想、大膽質疑,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大膽挑戰老師的權威,努力營造民主氛圍。從而把課本的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3.要不斷提高業務素質
教師如果僅僅依靠工作年限長、過去經驗來教學,那么是無法持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因此,教師要不斷地積極地參加各種教師業務、理論、實踐培訓活動,努力成為一個教學素質好、基本功扎實、教改意識強、課堂教學最優化的研究者和實踐者。
4.要不斷提高課堂組織教學能力
課堂組織教學能力的具體要求就是要把學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緒、思維集中到課堂上來,師生密切配合,互動交流,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它包括:①教師對教學過程要嚴密組織,做到周密思考、張弛有致、緊湊有序;②教師對所授課程要有嚴謹的態度。即每次課前認真備課,保證授課內容的思想性、科學性、正確性;③教師對上課學生要嚴格管理。從上課起立的站姿,課堂上的坐姿和眼神、回答問題等等,都要嚴格要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從而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
5.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1)教師要做一個積極的傾聽者。教育教學的過程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教學的本質在于交流,能否與學生溝通是衡量教學效果好壞的標準。作為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傾聽學生的心聲,要做一個積極的傾聽者,正如一句古訓所說:“傾聽學生的意見與心聲,就像你希望學生傾聽你的意見與心聲那樣。”
(2)教師要做一個善于反思的教育者。對于教學過程、教學效果,老師既要善于也要敢于反思、反饋,既要總結成功經驗也要吸取失敗教訓,把有效教學當做一種觀念,具備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心理素質。
(3)教師要做一個自尊、自重、自信者。什么樣的老師教出什么樣的學生,老師要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去感染、引導學生。如果教師對自己上的課都沒有信心與興趣,有什么理由讓學生對該課程感興趣呢?因此,教師是一個自尊、自重、自信者,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怎樣實現德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提高中職德育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課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教育教學科學理論,不斷探索有效教學的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