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
摘要:教師不僅是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者,也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指導者和引領者,而如何指導科學探究活動是讓教師最頭痛的一件事情。筆者在與一線教師的接觸中,發現教師認為自己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花費了很多精力和時間,但是活動效果一般都不理想。所以,要避免科學探究活動形式化的問題,恰當地組織與實施活動是至關重要的。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優化措施
一、創設寬松的探究環境
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是幼兒在教師創設的環境中進行科學探究,幼兒是進行探究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探究環境的提供者。要保證幼兒的探究主體性,使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能在科學思維、探究能力和科學認知方面有收獲和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幼兒的探究”,教師必須給幼兒創設一個寬松的探究環境,這是避免科學探究活動形式化問題的必要條件,這個環境包括:時間、空間、材料和心理支持四個方面。
(一)時間
幼兒對周圍世界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他們被譽為是一個個小小的科學家。幼兒科學探究式的學習活動與科學家從事的科學探究活動是一致的,他們的科學探究活動都經歷著同樣的過程。真正的科學探究是需要時間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所以,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的探究預留充足的時間,確保幼兒能進行自主、充分地探究。
(二)空間
以集體教學形式開展的科學探究活動,班級人數都比較多,加上活動要求有幼兒的觀察、操作、交流、討論,因此,教師對探究的空間環境應有考慮,盡可能地為幼兒提供寬敞的空間。因為教室空間有限,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時,教師可以考慮利用走廊、幼兒園戶外操場或是草坪、幼兒園室內活動區,不一定把所有的科學探究活動都放在教室內進行。如果選定是在教室開展活動,那么教師也應考慮室內桌椅的擺放,考慮桌面空間和地面空間的使用。總之,空間環境的創設要考慮到怎樣有利于兒童的獨立操作或是交流討論等,確保幼兒能夠充分進行探究活動。
(三)材料
對于幼兒來說,探究材料是學科學必不可少的物質保證,是引發他們主動探究的刺激物;對于教師而言,“材料是教育目標和內容的物化,是引發幼兒的探究興趣、支持幼兒探究活動的展開、實現教育目標和內容的載體?!雹僖虼?,教師在選擇材料時要考慮材料的合乎目的性的,圍繞活動目標選取材料,考慮到材料的功能、結構、數量、典型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為幼兒選取適宜的操作材料支持幼兒的科學探究。
(四)心理支持
幼兒能在輕松自在的狀態下能集中精力,積極思考,發揮內在潛能,主動進行探究,這需要教師營造自由的、寬松的、和諧的、沒有心理壓力的心理環境,支持幼兒的探究。具體來說,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想法,給予幼兒出錯的權利,允許幼兒出錯,接納幼兒的錯誤認識,在活動中不要急于否定、指責批評幼兒,要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鼓勵幼兒大膽去想、去說、去做,鼓勵幼兒大膽嘗試,給予幼兒積極的情感支持,為兒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
二、適當等待,鼓勵幼兒自主解決問題
適當的等待,是指在幼兒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讓幼兒通過觀察、感知研究對象,能提出自己關心的問題;當幼兒面對問題時等待他運用原有經驗做出猜想和假設;等待幼兒能依據自己的觀察獲得結論;等待幼兒在與同伴討論交流的過程中自主建構和發展。恰當的等待,并不是教師對幼兒放任自流并,不會削弱教師的作用,這恰恰是教師尊重幼兒,為幼兒提供自我建構的機會,鼓勵幼兒嘗試自主解決問題,引導幼兒自主探究的表現。
三、有效指導
(一)善于觀察
蒙臺梭利說過:“一個不會觀察的老師是不稱職的,老師的眼睛要像鷹一樣的敏銳。”觀察是一切指導的基礎,通過觀察,教師能判斷幼兒的需要和己有水平,就能夠準確把握介入的時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給予必要的幫助。而這個“幫助”著重的是對幼兒探究思維能力的引導,讓幼兒自己通過親身經歷去發現去,走向探究的深處,而不是簡單地“告訴”如何操作材料。
(二)有效提問
日本教育家齋藤喜博認為,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③可見提問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是貫穿活動的線索,教師的提問直接影響到幼兒探究的方向和探究的深度,高質量的、有效的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探究的一個重要策略,是科學探究活動避免形式化的重要保障。有價值的提問可以引發幼兒探究的欲望,可以啟發幼兒積極地、獨立地思考,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也可以引導幼兒進行更深入地探究,發現和表達交流。所以,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原有經驗水平和年齡特點,關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合理地設計問題,問題難度要適當,對幼兒的探究具有啟發意義;并且問題的指向明確,在最佳提問的時機及時為幼兒的探究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具體來說,教師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提問要避免封閉性,避免過于籠統或是零碎,靈活使用提問的形式,所提問題緊密聯系,使提問成為教師引領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有效策略。
(三)合理評價
蘇霍姆林斯基把兒童思想氣質分成三種類型,他對每一種類型的兒童都給予理解、贊賞和尊重。每個兒童的思想氣質和探究能力都不同,需要教師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對不同孩子的建構方式予以尊重,不用同一種方式、一個標準去評價所有的孩子,更不能用所謂的、唯一的“正確答案”束縛幼兒的思維發展。
除此之外,教師在探究評價時,少用“你真棒”、“真聰明”這樣籠統、含糊、空洞、機械的表揚的方式來評價幼兒,而應給幼兒真正的鼓勵,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具體全面評價,讓其在探究過程中表現出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情感受到肯定,從而達到科學教育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目標,而不能僅僅關注對活動結果的評價。
所以,我們應認識到:“教師的職責現在己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個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觀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痹谟變簣@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用專業的眼光關注幼兒探究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在“緊急”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實現真正的實質意義的“幼兒的探究”,而非形式上的。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