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萍
摘 要: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兩個層面不統一的情況,梳理和借鑒王陽明的知行觀對大學生道德教育進行重新審視和反思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從分析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出發,具體闡述了“知”、“行”的內涵以及“知”與“行”的辯證關系和特點,進而剖析了王陽明知行觀思想對大學德育教育的深刻影響。
關鍵詞:王陽明 知行合一 大學生 德育
Keywords: Wang Yangming;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王陽明的知行觀是陽明心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行合一”思想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是思想家們探討和研究的熱點之一。從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角度看,王陽明的知行思想雖有糟粕,但不乏精華可以為今所用。近來,隨著各學科研究的交叉,王陽明的知行觀在教育、行政、管理等多個領域也得到了新的詮釋與應用。由此可見,其思想所蘊含的研究價值與重要意義。
一、王陽明的知行觀
(一)“知”的內涵
王陽明所講的“知”進行總體界說則為“德性之知”。陽明講“心即理”,認為作為天理的良知就在心內,具有先驗性,需要依靠內心的力量,自我反省才能求得,并且此良知也就是《大學》中提到的“明德”。王陽明雖重視“德性之知”,但也不忘“見聞之知”,因此對“知”分開來界說則有三層含義,即具有至上性的“良知”、與“行”相對的“知”和“親身履歷”后的“真知”。首先,王陽明曾一再強調“良知之外無知”、“知無不良”,他將“良知”視為宇宙的本體,賦予其脫離知行本體的至上性的地位,認為仁、義、理之心即是“良知”,良知是有生命的主體,能主宰視、聽、言、動,這就是性,就是天理;其次,“知”也是知行本體中的,與行相對的知,如“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上,全集卷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全集卷二)此“知”具有現實性,是不可與行分離之知;最后,也是王陽明知行觀中頗具價值的一點,知還是“親身履歷而后知”(《傳習錄》中,全集卷二)的真知。從這層意義來說,知不僅是行的目的,也是行的總結。
(二)“行”的內涵
所謂行,在中國古代,行最初只做走路解,《說文解字》中解釋“行,人之步趨也。”后來才漸漸有了踐行、踐履之意。張岱年先生曾分析說“與知相對的是行,行指行為、活動。在近古哲學中,行亦稱為實踐。”[ ]王陽明曾說“未有學者而不行者矣。如言學孝,則必服勞奉養,躬行孝道,然后謂之孝。”(《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全集卷二)從中可見,王陽明講“行”時,是從道德修養方面講的,多是指道德踐行、親身躬行。所以對“行”區分來說,一是意念的流動、二是“篤行”,即親身去做。
(三)“知”與“行”的關系及特點
王陽明針對當時的社會不良風氣提出知行合一思想,他說“某今說知行合一,雖亦是就今時補偏救弊說,然后行體段亦本來如是。”(《答友人問》,全集卷六)所以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雖有其時效意義,但是王陽明也認為知行本體本如是, 知與行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
首先,“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陽明所講“主意”是指建議、指導、統御,“功夫”是踐行躬行。躬行實踐過程中離不開知的指導,同樣“知”離不開“行”。
其次,王陽明講“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后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去知行本體,固有合一并進之說。”王陽明強調無論是知的過程還是行的過程必須同時具備這兩者,所以認知過程包含著行的因素和特性,踐行過程包含著知的因素和特征,認識與實踐是相互作用的。
最后,王陽明強調,“未有知而不行,知而未行,只是未知。”(《傳習錄》上,全集卷一)這一表述與“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以謂之知”(《傳習錄》中,全集卷二)有相似之處,他們都說明知行本體合一并進。
二、王陽明知行觀對大學德育教育的影響
從認識論角度看,中國古代各哲學家的知行觀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相比雖多有弊病,但不管是對當時知行思想的發展與完善還是對當代認識論思想的體認都有其深刻價值。單就王陽明的知行觀而論,他不僅解朱熹思想之詬病,且他反對懸空談說,主張“多在事上磨練”的思想對后世實踐哲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明末哲學家劉宗周等把“在事上磨練”的思想堅持到底,并拋棄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說,從而走向了唯物主義。毛澤東在其《實踐論》一書中提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 ]的觀點來強調“實踐出真知”。而王陽明也曾有過類似的表述,“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則必伸紙執筆,操觚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傳習錄》中,全集卷二)來說明認識來源于實踐。王陽明的知行思想是一座寶藏,需要我們耐心去挖掘,去體悟。它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王陽明之后中國哲學家的知行觀而且對當代大學德育教育的實施有深刻的影響。
(一)道德的反思
通過對王陽明知行觀的分析我們清楚地了解到,雖然知行合一思想中蘊含著認識論層面的內容,但更多的是道德層面的反思。筆者認為王陽明的知行觀中有以下兩點內容對大學生的道德修養與教育具有指導性作用,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思考。
王陽明的立言宗旨是“一念發動處克倒私欲”[ ],重視道德主體的自覺性,要求人們在惡念或私欲萌發初始便將其制止。為了讓人們更深刻地意識到這一念不善的危害,他將意念的流行發用也歸結為行,而使其知行學說有了以知代行的負面色彩。從中我們應該體認到,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覺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明了是非善惡,并時刻注意不讓不道德的思想充斥大腦,這樣能在很大程度上制止不道德行為的發生;
(二)去除內心浮躁
當今大學生普遍存在浮躁心理,追逐成功,追逐金錢,逃課抄襲現象嚴重。王陽明在講“知行合一”時曾提出“靜坐”的方法,這雖似有佛學色彩,但是對于如今生活在喧囂社會中的人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王陽明講靜坐雖有佛家的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儒家的內容。我們應該借鑒其有益成分,把他化作對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指導,讓學生體悟其內容,平靜內心,消除浮躁心,更加關注內心的提升需求,找回最初“一念之本心”,以更加冷靜認真的態度,更客觀的視角去評價客觀環境,評價自身和他人的行為,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身于學習和工作中,在專業和擇業的選擇上,剔除功利心,以自己的愛好和特長以及國家未來發展前途作為自己的考量,而不是以金錢、名利作為安身立命之根本。
(三)在行動中磨練自己
當今大學生,多長于議論,短于行動,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孔子提出的“敏於事而慎於言”和王陽明在講“知行合一”中,都是注重“行”,即實踐。王陽明提出于“事上磨練”,這對于我們在大學生德育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多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深入基層,了解民生,了解貧困,了解國家的現實所需,讓學生積極行善,熱情公益,主動關心他人,從而有助于學生增強是非善惡的標準,不去做不道德、無底線之事,而且對違法亂紀之事要敢于斗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內心的道德標準更加明確,才能使學生更加清晰什么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從而提升主體的價值。
王陽明不僅是一位哲學家,而且還是教育家,我們今天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他的“知行合一”觀,重新反思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過程中的得失,覺得王陽明的思想有其借鑒和思考的價值。比如,創新應在德育教育層面注重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尤其是大學階段,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知識,并且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也包括道德的踐行,所以應多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社會服務,如環保活動、社區服務等等,以克服學生知而不行的錯誤傾向,真正實現德育教育的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