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葛浩天+臧琛+謝弘伯
摘要:平型關戰役,是中國歷史上抗日戰爭勝利的第一場戰役,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本文針對平型關大捷與平型關戰役進行研究,論述了平型關戰役的整體經過,以及戰役的功績。文章對平型關大捷與平型關戰役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贊揚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做出的貢獻。
關鍵詞:平型關戰役;八路軍;平型關大捷;關系
前言:1937年正是日本侵略中華的時期,日本侵略軍,對當時的中國公民,進行慘烈的屠殺,搶奪中國大量財產,導致民不潦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正在這個時候,中國共產黨出現,奮勇抵抗敵軍,捍衛國家領土,保護人民安全。平型關戰役正是八路軍抵抗日軍的開始,該場戰役的勝利,使得八路軍士氣大振,人民群眾重新燃起希望。
一、平型關戰役
(一)平型關戰役的前段
在1937年9月25日,中國軍隊在平型關外戰勝了日本侵略軍,獲得了大量物資,歷史記錄為平型關大捷。在1937年7月,天津與北平被日本侵略軍占領。日本侵略軍,順著沿線開始南下侵略。由于中國軍隊的阻止,以及各方面因素,日本軍隊大力攻打山西。同年九月份,日軍成功攻占大同,并向著平型關進軍。9月上旬,日本侵略軍進攻威縣,隨后向著靈丘進攻,這些都是日軍攻打平型關的前戰。9月22日日本侵略軍開始向平型關進攻,中國軍隊第六二二三團進行抵抗,傷亡慘重,平型關戰役也由此拉開帷幕。9月23日凌晨,日本軍隊運用數十輛坦克,向平型關進攻,八路軍奮勇抗戰,營長陣亡,最終守住平型關。但八路軍第六二二三連,所有戰士全部殉國[1]。
(二)平型關戰役的后段
1937年9月25日,狀況異常激烈,中日倆軍奮勇交戰,而八路軍在平型關外伏擊日本侵略軍,也是在9月25日。中國軍隊指揮官傅作義與楊愛源,制訂作戰計劃,對日本軍隊進行伏擊。首先以七十一團正面迎戰日本軍隊,第二軍隊作為副攻,八路軍第八十四團留守營地,以防止日軍的偷襲。其次七十一師,調出一個團的兵力,鎮守團城口,并向南攻擊,以奪回小寨為最后目的。再調出二個團的兵力,向東進攻,并對第一團的軍隊進行掩護,從背面攻擊日軍,截斷日軍的水糧資源,以搶奪王莊堡為最后目的。派出八路軍第八旅,協助第七十一師進行作戰。最后以東河南作為目標,派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平型關外進行埋伏,趁機擊殺敵軍。在25日當天,日軍在團城口與中國軍隊交戰,最終占領團城口,并向平型關沿鞍部前進,在路上遭遇八路局第七十一師,與其展開激勵交戰,與下午六點,八路軍擋住日軍的進攻。八路軍隨即派出一師一旅,對日軍進行猛攻,最后將日軍徹底擊敗。繳獲日軍汽車50余輛,車上裝滿物資,擊殺敵軍上千人,平型關戰役最終勝利[2]。
(三)平型關戰役的戰績
關于平型關的戰績,為了宣布八路軍的戰斗成果,在報紙上進行宣傳。報紙記載,9月25日,中國軍隊在平型關外與日軍展開激烈戰斗,八路軍英勇無敵,殲滅敵軍上千人,繳獲大量物品資源。大陸對于這場戰役的記載有很多種說法,但是諸多說法都是夸大其詞。1937年10月8日,軍事委員會第一部部長在電文中說道:平型關戰役,八路軍總共繳獲敵方物資,車輛80余輛,殺敵千余人,八路軍傷亡約600人左右,連長以上的長官死亡倆名[3]。
二、平型關大捷與平型關戰役的關系
9月25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與各協助部隊,在平型關外與敵軍展開戰斗,最終獲得勝利。該場戰役是八路軍抗日戰爭以來,打贏的第一場勝仗。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力,以及中國軍隊的英勇無敵。但只是宣揚八路局第一一五師的戰績,而忽略其它軍隊的功績,是不正確的行為。戰役與戰斗具有一定的關系,一一五師是平型關戰役的主力,還有其余的部隊參加這場戰役。所以一一五師參與戰斗與整個戰斗是倆個階段的關系。關于作戰時間,從9月21日到9月30日,共有10天,若從外圍戰開始算起,大約有將近20天,而平型關大捷,僅是25號這一條。平型關戰役主要參戰部隊有, 等,第一一五軍只是其中一個師而已。從戰斗地勢上面,進行伏擊的一一五師,是在東南河地帶進行攻擊,而集中作戰地帶是小寨至關溝,團城口地帶才是平型關戰役的主要戰斗地點。平型關戰役,從傷亡情況上看,有人認為八路軍的傷亡數量是600-1000人,若是參加戰斗的人數是6000人,那么死亡率就是10%-16%。根據歷史記載,平型關戰役中國八路軍死亡人數將近39000人,死亡率是所以人數的22%。平型關戰役大捷,勝利與功績是屬于所有參加戰斗的勇士,并不專屬于某個部隊。
結論:綜上所述,平型關戰役的主要過程,可以分為平型關戰役的前段、以及平型關戰役的后段。對于平型關戰役的大捷,有諸多說法,但是可以確定,戰役的功績是屬于參戰的所有戰士。
參考文獻:
[1]郭曉東,邢久德.奪取金融扶貧的“平型關大捷”[J].中國金融家,2015,(09):41-42.
[2]劉慶田.郵票中的烽火歲月[J].當代貴州,2015,(35):58-59.
[3]張利娟.平型關下靈丘之魂[J].中國報道,2015,(09):19-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