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麗
重慶市涪陵區: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位
文|范麗
近年來,重慶市涪陵區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堅持創新管理模式為方向,強化執法監管為重點,防范環境風險為底線,切實增強責任和憂患意識,全面認真履行環境監察及執法職能,用實際行動為全區經濟建設健康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扎實開展日常環境執法監管。制定環境監察工作計劃,指定監管對象,劃分監管等級,明確監管任務,將全區1000余家納入日常監管,現場檢查以排污單位的 “環評”和“三同時”、排污許可證、環保治理設施、危險廢物管理、環境風險防控落實等工作為重點,深入現場查看企業產污、排污環節,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效率,督促各排污單位切實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建立健全了“公司—車間—班組”三級內部環保網絡管理機構,規范運行各類環保治理設施、設備。
依法征收排污費。2015年以來完成排污申報企業1565家,征收企業1119家,征收排污費5995萬元,多年來穩居全市前列。
妥善處理群眾環保投訴案件。2015年以來共受理群眾各類環保污染投訴2303件,處理2303件,處理率、結案率均達100%,回訪滿意率96.6%。2016年受理中央督察投訴轉辦件31件,案件處理、辦結率100%。同時開展領導大下訪活動100余次,接受群眾來訪58次,高質高效辦結70件市、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議提案,充分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環境權益。

為認真貫徹落實新《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2015年以來累計出動執法人員5000余人次,檢查各類企業1500余家次,深入開展各項環保專項行動,立案處罰211件(其中:限產限排3件,查封扣押2件,按日連續計罰2件,移送行政拘留11件,涉嫌環境污染刑事案件2件),處罰金額751萬元,行政處罰后督察率100%。
抓突出環境問題排查整治。迎接中央環保督察以來,全區重點領域、重點單位累計自查問題4798個,已完成4014個,完成率83.7%,其余問題已制定整改方案并明確整改時限。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情況反饋會和全市反饋意見整改工作電視電話會后,區委、區政府自覺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堅決把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問題全面整改落實到位。中化涪陵化工環境風險化解問題正按處置方案有序推進,追責事項已形成整改情況報告并報市紀委;對化工園區沿江企業風險防范問題、榨菜行業廢水治理問題也正結合推行河長制、次級河流整治等工作抓緊落實整改措施,確保限時完成。
抓公、檢、法的聯合執法檢查。聯合出動執法人員300余人次,檢查園區企業100余家次,查出各類環保問題12個,督促整改率100%。聯合打擊涉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立案查處25件,其中:約談企業5家、移送公案機關2件、責令停產整治2件,罰款金額175萬元。聯合開展化工、重金屬、火電、水泥、電解鋁、污水處理廠等重點行業專項行動。檢查工業企業58家次,糾正環境違法問題46條,約談了5家企業主要負責人,立案查處6起。
抓飲用水水源、自然保護區專項整治。對全區63家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均嚴格實行了按月監察,進一步清理取締了保護區范圍內的違法建設項目、工業企業排污口、垃圾堆放場、船舶、畜禽養殖和肥水養魚等污染隱患,完善了水源地風險源、連接水體、水源地的風險防控措施,督促長江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糠殼彎碼頭全面停用和搬遷,二級保護區內加油站完成了關閉工作;聯合區林業局對大木山和江東桫欏自然保護區開展了環境保護專項監督檢查,梳理出違規建設項目13個,立案調查1個,現已全部責令停止建設。
開展在線監控設施專項檢查和廢舊塑料回收加工、餐具清洗消毒、報廢汽車等行業的專項整治。檢查在線監測設備56臺套,發現問題設備10臺(套),下達整改通知5份,督促整改率100%。

深化風險防范能力建設。編制《環境應急分中心建設規劃》和《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規劃》,全面啟動了建設任務,擬爭取市級、區級資金7000余萬元,“十三五”期間重點實施環保物聯網、重點排污企業視頻監控系統、污染物自動監測站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著力全面提升環境風險防控水平。
推進環境風險信息化管理。開展環境風險企業基礎信息調查,登記和更新環境風險企業50余家,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20余類,各類環境風險單元350余個,督促轄區40余家風險企業全面評估和劃分環境風險防控等級。
強化環境應急預案管理。建立和完善了“政府—部門—園區(鄉鎮街道)—企業”四級環境應急預案管理,4個工業園區和27個鄉鎮(街道)和50余家重點風險源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預案編制率、備案率均達到100%,全區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輻射到點”的環境應急預案管理體系。
深入環境安全隱患排查與整治。每年度組織開展“兩會一節”“汛期防范”等各類專項行動,針對隱患問題,定期跟蹤督查,切實做到“整治驗收一家、隱患銷號一家”,2015年以來排查各類隱患問題67條,督促整改67條,整改率100%。
妥善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2015年以來參與并成功處置了“6·24”荔枝街道方坪村柴油罐車側翻”“11·27鵬凱化工燃爆”和“4·12龍海石化燃燒”3起突發環境事件,有效防止了次生環境污染,確保了我區較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零發生。
夯實環境監管基礎。全面推行執法績效評估和網格化與“雙隨機”相結合,基本實現了污染源一廠一檔、排污收費一廠一冊、行政處罰一案一宗、12369投訴及來信來訪一案一檔、環保專項行動分類歸檔,檔案編制達到國家一級檔案標準。同時嚴格實行政務信息公開,環境監察工作職責、制度、程序等全部上墻公示,通過公共信息網絡定期公布行政處罰、重點企業排放污染物和監測數據等動態信息,主動接受群眾監督舉報。
出臺《鄉鎮、街道及工業園區(旅游區)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規范》,進一步細化和明確環境監管內容 。修訂了《環境監察管理制度》《環境現場監察制度》《環境監察人員六不準制度》《涪陵區環保局機關干部七不準制度》《環境監察人員培訓制度》《環境監察人員工作守則》《污染事故和糾紛查處工作制度》《執法文書使用管理制度》《征收排污費工作程序》九項環境監察管理制度,規范了環境監察人員工作行為準則。
嚴格行政執法程序。嚴格遵照環保部《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辦法》,從違法行為的限期整改、立案,案件的調查取證,行政處罰告知以及行政處罰決定書的制作,都能嚴格按程序進行,嚴格執行局內部行政處罰審批程序,案件經主管副支隊長、支隊長、局辦公室、局分管領導、局長依次審批后送達行政處罰當事人。所有案件做到處罰主體合法、違法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處罰依據合法充分、適用法律準確。
嚴格責任追究。制訂的《行政執法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執行至今,沒有出現因過錯導致行政處罰錯誤或顯失公正的情況,沒有出現因過錯導致具體行政行為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中被撤銷、變更或確認違法的情況;同時,執法人員嚴格執行環境監察“六不準”制度,在現場監察和排污費征收等各項工作過程中,恪守工作職責,切實做到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廉潔秉公執法,維護了環保工作者的形象。
制定完善了《涪陵區環保局來信來訪工作制度》和《涪陵區環保局領導接待日制度》。規范了信訪工作從接待、登記、領導批閱、辦理、督查、辦結、反饋各環節嚴格要求,使信訪工作進一步邁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在具體工作中,堅持做到“四個努力,四個不準”,即努力強化環境信訪無小事觀念,努力健全環境信訪工作機制,努力加強環境信訪隊伍建設,努力化解集體和越級上訪;不準把矛盾上交,不準袖手旁觀,不準督辦不力,不準查而無果。
切實落實企業環保主體責任。結合工作實際,編制出臺了《重慶市涪陵區環境保護工作規范》,下發了《企業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實施意見》《標準化達標細則》,將企業的污染防治設施運行管理、固體廢棄物環境管理、環境風險防范管理、排污申報工作管理、排污費征收工作管理、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規整排污口技術要求和“一企一檔”檔案資料等納入規范,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環保主體責任。
建立了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機制。為嚴厲打擊環境領域違法犯罪行為,環保、公安、法院、檢察院聯合出臺了《涪陵區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工作機制暫行辦法》,政法、司法、信訪和環保等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研究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事宜,建立健全了環境違法犯罪案件移送受理、聯合處置、信息共享、執法保障等程序規定和制度。